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命题。所谓"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就是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坚持"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运用网络平台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保持党同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网民群众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与互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网络日益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桥梁,网络问政也成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保定市积极探索建立网络问政新机制,实现了网民留言办理和网上信息应对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建机构,创机制,应对体系"高效率"保定市高度重视网民留言办理和网上信息应对工作,明确提出要有部门监管、有专人负责、有法规可  相似文献   

3.
<正>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并同网民在线交流,这一事件引起全世界对中国互联网的空前关注。有外媒评论:"互联网中国"在全球得到一次罕有的传播;还有外媒称:"胡锦涛开通了‘网络民意直通车"'。可以说,此次最高领导人"在线",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网络新兴媒体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4.
关于运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其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等深受互联网的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运用网络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课题。一、运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网络为青少年开辟了“第二生活空间”第十三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1%,其次是18岁以下的网民(18.8%)和25-30…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我国网民已达2.9亿人,互联网正从娱乐化向价值应用转变,同时成为社会表民情、畅民意、集民智的新的重要渠道。在我国,大范围、全社会开始网络问政应该是2008年,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网络问政年"。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网民大军迅速膨胀,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1]。网络正以无比强大之势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无一不被其深刻地改变着。由互联网催生的网络民主,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国家时政、社会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7,(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规范网络空间里的各种活动,守好网络舆论传播的阵地。当前,随着网络舆论传播载体、形式不断创新,互联网直播作为舆情传播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意见阶层,指的就是那些时刻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根据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反腐研究专家邵道生的解释,"新意见阶层"不是普通的网民,而是网络群体中最能反映民意主流的、最能关注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特别强的、对弱势群体有天然同情心的、对贪官污吏特别愤恨的一个"假设群体"[1]。对网上的新型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9.
网民问题:网络社会治理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登蕓  吴满意 《求实》2017,(9):56-68
中国正处于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十三五"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重要部署都指向了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问题。网民作为网络社会中人的属性,与网络社会治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社会对于网民问题的不同定位和差异解读会导致相应的网络社会治理逻辑和路径。对当下中国而言,有效的网络社会治理需要契合网民的生活样态,重视网民在网络生存中的内化与外化等问题,这是维护网络治理秩序和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文化前线     
《当代贵州》2014,(6):6-6
正"为网络正能量点赞"网络文化活动启动2月13日,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获悉: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办、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承办的"为网络正能量点赞"网络文化活动已于12日在各大网站正式上线。据了解,这一活动汇集了2013年在网上形成传播、具有社会关注热度和持续热度,展现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人文情怀的网络正能量事件,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发动网民参与投票点赞。  相似文献   

11.
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必须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同互联网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善待、善用、善管网络。领导干部应把"懂网"作为一门必修课,把"用网"作为一项基本功,把"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作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新途径;还要充分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管理、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网络执政环境,让互联网成为党委政府与广大网民交流的新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必须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切实回应网民关切。领导干部应坚持网上问政、网下发力,进一步完善网上舆情发现、研判、处置、回应机  相似文献   

12.
下期话题     
正如今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人人都是网民,人人都是自媒体。中宣部和国家网信办提出做个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新一代"中国好网民"的要求。传播正能量,让网络天空拥有"中国蓝",首先要有好网民,做个中国好网民,这就需要人人积极参与。因为每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在网络上活跃的"你"和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民群体日益壮大、网络社会随之崛起,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文学、微社区、微支付的发展,促使人们进入了一个"无处不微"的微时代。伴随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不  相似文献   

14.
《前线》2001,(5)
权威警示 2001年3月19日的《学习时报》发表陈依元的文章指出,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类型像网络文化这样,既具有突出的积极作用,又有着明显的消极作用。应及早制订对策,克服不良网络文化、网络行为的弊病。 陈依元:警惕不良网络文化对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1网上黄毒肆虐,众多色情网站兜售淫秽图书、图片,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构成严重毒害。2网上犯罪问题严重。它分为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与针对互联网本身的犯罪。3一些网民上网成瘾,极易导致心理病症与情感异化。各地网民中都已发现患有电脑综合症、认…  相似文献   

15.
王亚章 《党建》2009,(3):51-51
当前,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已经有七批网站被陆续曝光。一段时间以来,大量格调低下甚至色情下流的信息将互联网搅得“恶浪滔天”,不但污染了网络环境,更使广大青少年网民深受其害。如果任由低俗之风泛滥,其恶果将是世风日下,乃至信念崩溃、危及社会。  相似文献   

16.
<正>全国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进一步提升主流新闻舆论对青年思想引导力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12月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对于网络“原住民”Z世代青年而言,互联网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然而,如此便捷的互联网,除了为青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了解多元文化的渠道以及在线娱乐社交之外,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和隐患。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产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控制、对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阵地;加强思想教育,努力提高网民的素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快制定网络政策和法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健全网络文化运行体制,加强网络管理,从而应对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正两年前的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是很接地气的话,也是意蕴深远的话。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方面,互联网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人人都有话语权、个个都是监督者"。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  相似文献   

19.
崔连晶 《新长征》2007,(5):62-6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人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但是,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积极有效地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摈弃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白杨林 《党课》2012,(17):108-109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大网民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谣言”这一怪胎也层出不穷,似毒品一般误导着网民,不但降低了网络公信力,污染了网络环境,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国家形象,给网民、互联网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