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90年代,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1993年台湾当局抛出“南向政策”,企图通过“以经促政”和“政经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稳固的政经关系,来增强与大陆抗衡的筹码,这对大陆吸引台资及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拟从投资、贸易、援助三个方面概述90年代以来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并对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的政策措施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局大力推行的“南向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经济战略意图,是台湾当局在东南亚推行“务实外交”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减少损失,台湾当局和台商在与祖国大陆和海外的经贸交往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与举措。 一、拓展大陆经贸的思路与举措 台湾当局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情况下虽然更加顽固地坚持“戒急用忍”大陆政策,而且决定部分撤资与放缓投资大陆,但也不得不承认大陆的投资环境不错,特别是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考验,大陆受损失最小,市场最稳定,广大台商仍然看好大陆市场,对大陆投资信心并没有动摇。尤其对以下领域,台方认为即使在当前东南亚金融危机形势下,也是最稳定赚钱的,因此准备加强在这些领域与大陆的经贸交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台湾当局以连战、钱复为代表的“中生代”进入“内阁”后,不断调整其东南亚政策,大力推行以“南向政策”为基点的东南亚战略,发展与该地区各国的实质关系,争取更多地参予该地区的国际事务。这是台湾当局整个“务实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台湾所推动的“南向政策”为观察点,探讨近20年来台湾与菲律宾的经贸活动。认为无论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之前或之后,赴菲律宾均非台商南向投资的首选,台商赴菲投资的意愿一向较其他东南亚各国低。  相似文献   

6.
引言在1992-93年期间出现台湾企业大规模投资祖国大陆的“大陆投资热”的形势下,台湾当局于1994年起提出并实施了“第一轮南向政策”,即台湾“行政院”颁布的“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经贸工作纲领”,该纲领的实施期限为三年,实施范围为东盟七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文莱)。“第一轮南向政策”的实施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台湾资本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和促进了台湾资本向东南亚地区的投资。1996年该纲领期满后,1998年1月台湾当局将纲领的实施范围扩大到柬埔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台湾所推动的南向政策为一观察点,探讨近20年来台湾在印尼的投资情形,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印尼政局不稳和排华暴动,台商蒙受了巨大损失,对印尼的投资急剧衰退,印尼不再是台商南向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1996年4月以来,迫于岛内外的压力,台湾当局放松了与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限制,同时加紧在东南亚等地区活动,进一步推行其“南向政策”。 一、与东盟主要国家签署了“促进贸易投资协定”。今年4月,台湾地区与泰国签署了“促进投资保障协定”。至此,东盟6国(文莱除外)全部与台签署了此项协定,使台商在东南亚的投资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意味着台同东盟的关系已奠定了基础。5月13日台在印尼设立的“雅加达台湾贸易中心”正式开始运营,负责整个东南亚的经济事务。目前,台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发展较快,对东南亚出口年增长率为37%,贸易总额为215亿美元,是该地区除日本外的第二大投资者。据台方估计,今年1—7月,台对外投资(不包括大陆)266件,投资额11.9亿美元,其中对美投资最多,其次为东南亚,新加坡有27个项目,越南与菲律宾各为17与12项。台今年在泰国的投资预计将达20亿美元,累计金额达70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退守台湾以后 ,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饱受分离之苦。本是同根生 ,骨肉同胞日夜盼望团圆之日。当历史进入80年代末期 ,海峡两岸关系由紧张对峙转为沟通与对话 ,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务实之举。尽管那时 ,中共方面曾多次发出和平的呼唤 ,希望两岸实现“三通”、“四流”等民间往来 ,然而台湾当局仍执迷不悟。1987年9月 ,台湾《自立晚报》策划了一次历史性的行动 ,冲破台湾当局的禁锢 ,秘密委派两名记者李永得、徐璐赴大陆采访。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行动从决定到出发 ,只用了48个小时。出发前…  相似文献   

10.
1997年7月1日首先在泰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像一场突发的热带海洋风暴,迅猛地席卷东南亚,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接着一个国家被刮得东倒西歪。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引发社会政治危机,顷刻间混乱代替了平静,萧条置换了繁荣。金融风暴在东南亚肆虐几个月之后,又从南向北,在东北亚登陆,扩大为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日本相继被刮倒;今年五月,地跨欧亚的俄罗斯也受猛击,瞒跚多年的步履更加艰难。这场拉尼娜式的金融风暴,其力之猛,其速之高,其面之广,其害之烈,远远超过1994年底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的震撼和举世的惊呼…  相似文献   

11.
印度“东向政策”的目标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东南亚》2003,(1):29-34
20世纪 90年代初 ,印度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 ,确立了以东盟国家为目标的“东向政策” ,和以西亚、中亚及海湾国家为目标的“西进路线”。近年来 ,“西进路线”的推行障碍重重 ,而“东向政策”却成效显著。进入新世纪以后 ,印度加快了“东向”步伐 ,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印度与东南亚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国内学术界对印度的“东向政策”已有一些研究 ,本文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一、近年来印度东向政策所取得的进展印度推行东向政策 ,最初是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考虑 ,希望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 ,吸引投资 ,…  相似文献   

12.
1993年8月,台湾当局试图抑制两岸经贸交往迅速发展的势头,推出一项为期3年的"南向政策",鼓励台湾商人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和越南投资。日前,台"行政院"已经原则同意自今年开始将"南向政策"再延长3年,并将实施范围扩大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已给我们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拟将发展我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放到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这个三边关系中来加以考察,分析三个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人对加强我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几点想法。 新的视角及原因 所谓从新的视角看加强我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就是指把我与东南亚国家双边经贸关系放到由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组成的三边格局中来加以考察,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三者之间已呈现一种三边互动的经贸格局。形成上述格局的背景是: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底,台湾当局允许台胞返回大陆探亲后,我就常常从台湾来的亲友嘴里听到“眷村”这个名称。当时,我还以为“眷村”只是台北的某一个地名,一个村庄。直到10年前,我从香港去台湾探亲后,姐姐们带我到他们儿时住过的地方参观,并详细介绍了“眷村”的情况之后,我才了解了“眷村”这个名称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世界贸易组织号称“经济联合国” , 是台湾迄今加入的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从 台湾问题在该组织的演变来看, 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台湾问题最为复杂、耗时最长、牵涉因素最多。 在大陆、台湾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再回顾加入的历程, 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读世界贸易组织的 台湾问题, 对于打击台湾当局的“台独”企图也许更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危机阴影下的东南亚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东南亚各国的虚拟与实体经济同样产生严重影响。由于东南亚国家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执行了较为审慎的宏观经济与金融改革,国家层面、地区和泛地区层面的危机应对举措得力,2008年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基本良好,金融体制依然健康,资本和外贸市场的动荡仍在可控范围内。但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溢出”效应的加强,2009年东南亚的实体经济还会受到进一步损害,金融和经济增长仍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政治分析樊党生一、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被称作“东亚模式”,其中发展领先的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四小龙”,泰国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也被称为第五条“小龙”。...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造成台湾问题的最大外部因素,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和实现统一的最大外部障碍。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与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保持军事关系。自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以来,美国扩大了它与台湾军事关系的范围,包括美台军官之间就战略和作战问题进行研讨、台湾军官赴美军事院校受训等。美国企图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国会一些议员还力图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美台之间保持和扩大军事关系使台湾当局和少数主张“台独”的分子产生错觉,促使他们顽固拒绝与大陆在“一…  相似文献   

19.
台湾“务实外交”的国际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了2758号决议,对台湾地位做出明确规定。此后,“一个中国”的政策已逐渐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台湾的“正式外交”严重萎缩。为扭转这一颓势,台湾当局大力开展“务实外交”,通过与“非邦交国”发展实质关系及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的方式维持在国际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台湾当局最新统计,台湾高山族失业率高达7.75%,是台湾地区平均失业率的2.65倍。而据高山族反映,不是他们不想工作,而是根本没有就业机会,即使运气好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又必须作风吹雨淋的建筑工地运送砂石砖块的重活。在台湾当局岐视性的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台湾高山族一直是“苦力”的代名词。台湾光复后,台湾社会历经五十余年的变迁,但高山族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被压在社会的最低层,且一代又一代在延续着,是台湾社会公认的“弱势族群”。他们主要从事汉人一般不愿从事的脏、累和高危职业或低贱的职业,男子一般多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