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翔 《海内与海外》2010,(11):71-72
李惠薪大姐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女作家。她从1953年匕中学时,便在老作家张天翼辅导下,发表了短篇小说《枣》。此后,半个世纪以来,她先后出版了《澜沧江畔》、《热海欢歌》等10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数百篇散文,还翻译出版了《小猪和朋友们》等两部长篇童话。她多次代表北京作家出席全国作家代表大会。然而,她却是一位业余作家。  相似文献   

2.
香漫世界     
有人把陈香梅比作是漫游世界的“全球通”、“大姐大”,说她是演讲家、小说家、名记者、政治家、外交家……依我看,人家是名符其实的大家,一点不为过。一个人生命有限,然而,如何让有限的时光不时地灿烂。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事。1998年春,陈香梅女士又飞来北京,她来参加自己的新著《春秋岁月》出版座谈会。会上她与全国妇联书记处第一书记顾秀莲亲切拥抱,她对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她这本自传很感激。从1945年她的第一本散文诗集《遥远的梦》和小说集《寸草心》以及记述陈纳德将军的回忆录“TheWayofAFighter”(《一个…  相似文献   

3.
林湄,《荷露》文学杂志主编,说话柔和,表情专注,资质温良。我看到她手上的伤痕,才知她曾经没日没夜写作,以致那只握笔的手指关节严重损坏,实施手术后才能继续用笔写作。这位从当记者、专栏作家开始文学生涯的女子,祖籍福建福清,1973年去香港,1989年远赴比利时,1990年移民荷兰。1991年,林湄创办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人写作协会。出版多部个人小说、散文集。八年前我偶然读到她在大陆出版的长篇小说《泪洒苦行路》,后零零散散读过一些她的散文,有感于她良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和命途多舛的生活阅历。1999年底…  相似文献   

4.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以83岁高龄在台北去世.这位曾以《城南旧事》等佳作名扬海峡两岸文坛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个著名编辑家和出版家。目前,笔者与她的女儿夏祖丽相遇.听她讲述了母亲的故事:从“城南”走来的林海音坚韧自强.是职业女性中的佼佼者.同时善良宽容.  相似文献   

5.
在演艺界,提起何赛飞,真可谓是无人不晓。当年,她是饮誉全国的越剧“五朵金花”之一;如今,在影视界,她又红透了半边天。她是 1995年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获得者, 1996年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国内的著名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谢铁骊、李少红等无不与之有过成功的合作。何赛飞,如今已成为了票房和收视率的代名词。她以自己的天资和勤奋,写下了一个“灰姑娘”“奋飞”的现代神话。 一出《双珠凤》,姐妹双飞,惹得邓大姐带笑看   1962年,何赛飞出生在浙江岱山的一间很小的破瓦房里。她父亲曾任岱山县的文委会主任,全县有…  相似文献   

6.
琼瑶及其部分作品书名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瑶这位多产的女作家目前已出版的小说近六十部。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词、歌、赋似乎是情爱独钟。在她的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穿插着一些中国古代的诗文,就连她的笔名以及部分作品的书名也是从中摘取而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示例。  琼瑶:琼瑶原名陈*h,琼瑶是其笔名。琼瑶源于《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琼瑶,这里指美玉。其后有人将琼瑶用来比喻月色,如苏轼那首写夜行的《西江月》:“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破琼瑶。”南宋词人李曾伯也在《青玉案》中写道“马蹄踏碎琼瑶影”用来形象地描述月…  相似文献   

7.
孤身女孩收留三小伙
  她叫戴杏芬,家住浙江仙居县的一条国道边。那是1993年的事情,戴杏芬下班(约晚上8点)沿着国道步行回家,在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她发现有三个小伙子跟在后面,借着汽车灯光,戴杏芬看这三个小伙子蓬头垢面,浑身很脏,就像是乞丐一般。戴杏芬觉得他们肯定是从外地来这里找工作的人。果然,当她问了上面那句话之后,那三个小伙子告诉她,他们来自四川,到这里找工作已经很久了,一直都没有找到工作,身上也没钱了,都已经有好几天没吃饭了……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乔冠华、龚澎的女儿乔松都的回忆录《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出版,使我想起了不少往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30多万字的具有传记写实风格的回忆录。传主是新中国一代外交奇才夫妇乔冠华、龚澎。作者就是他们的亲生女儿乔松都。她费时几年,翻阅了大量解密和公开资料、著作,  相似文献   

9.
林舜玲(AgnesLam)博士,新加坡籍香港人,学者兼诗人,用英语写诗的女诗人。近十年里,不断有诗发表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的英文报刊上。1997年出版个人诗集《女人的心声》(《WomantoWoman》),四个月间,诗集再版发行。林舜玲的第一身份是学者,专业是语言学,现任香港大学英语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在别人看来,她现有的英文水平用来教书,绰绰有余还带拐弯。因为她从小在香港学的是英文,19岁离家去新加坡求学学的还是英文。1984年林舜玲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了语言学博士学位,主攻方向是如何教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学英语,此后一直在教…  相似文献   

10.
3年前,我来到东直门大街租了一间小屋,在慈福寺经营夜市:卖羊肉串、炒面、酸辣粉什么的,荤菜3元,素菜1元。每天上午准备材料,将食品都弄成半成品,然后连同煤气罐、烤箱搬上三轮车,下午3点出门到慈福寺,忙到半夜才收摊。那天春雨淅沥,生意不太好,我在左顾右盼中,三次和对面一个穿红色羽绒服的女孩目光相碰,她很清瘦,娇小,但身上却挂着一个很大很涨的牛仔包,一看就是个文化人,我断定她是想向我寻求帮助。我冲她笑了笑以示好感,她顺理成章地走过来,一口的川普(四川普通话):“您好,我是重庆人,听您的口音也是吧?”我…  相似文献   

11.
对于伊莎贝尔·阿莲德我并不熟悉,2007年凤凰出版传媒和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伊莎贝尔·阿莲德的小说<幽灵之家>,先看到宣传小册子,说她是穿裙子的马尔克斯.  相似文献   

12.
怎样才算是“幸福”?人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如果问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她脸上的微笑会告诉你——“工作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一郑小瑛,祖籍福建永定人,1929年生于上海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抗战爆发后随全家迁到四川。她的母亲温嗣英,是30年代一位颇具新思想的女性,青年时在上海高等体育师范学校学习新式女子体育,毕业后在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体育和音乐。当时封建思想还很严重,她即敢让女学生也穿上运动服上课,教她们田径项目,并且教西方的土风舞等等。有如此开明的母亲,郑小瑛的童年自然也是自由、快乐、无…  相似文献   

13.
戴小华是马华文坛著名的作家 ,一提起她的名字 ,几乎是无人不晓。1991年 ,她因言论公正 ,不具政治色彩 ,受邀在雪华堂主持一场轰动全马的马华与行动党的首次公开性的政治辩论会 ,因而名噪一时。有些人说 ,她所以会这么出名 ,是因为她的美貌 ,我认为这是一种偏颇的说法。其实她的声名应该是靠她办事的能力 ,领导的才华 ,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优越表现所建立起来的。我认识戴小华 ,已有十年多了 ,第一次和她见面 ,是1988年亚华作家会议在吉隆坡举行的时候。那时她刚出版处女作《沙城》 ,这是一部剧本 ,反映当时我国面临股市风暴的实况。…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成名的中国歌手微乎其微,陈美龄(Agnes Chan)是一个异数,从17岁第一次在日本登台,至今已逾二十余年,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电视上,经久不衰地拥有热爱她的大批观众,益发显现其魅力。她是歌手与演员,也是日本两个大学的讲师,拥有让人钦羡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位。在国际交流及慈善事业方面是一个具有献身精神的地球村公民,同时还是出版十几本书的散文作家。在日本这个大男子主义膨胀的国度里,她敢于向社  相似文献   

15.
我们江苏盐城侨界,只要谈起安琦同志,人们总会伸出大拇指,深情地说:“好样的,不愧是我们的好大姐、好主席。”杨安琦同志是盐城市侨联主席,在这个岗位上,她已工作了十七个年头。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是默默无闻、一点一滴的苦干实干,她把爱心无私奉献给广大归侨和侨胞。1965年早春,刚刚高中毕业,20岁出头,性格倔犟的姑娘安琦,胸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终于说服了家人、毅然辞别父母双亲和其他兄弟姐妹,从缅甸首都仰光、只身飞回祖国。从西南边陲、到黄海之滨,她进学校、勤奋学习、补习汉语;到农村、住茅舍、当农民…  相似文献   

16.
我和映真曾经相亲相爱地过了4年,在这个堪与天堂相媲美的城市,杭州。我们一同在这个别人的城市相濡以沫,相洵以湿,汲取石头森林缝隙中仅存的一丝温暖。我们都来自单亲家庭,不同的是,她没有了妈妈,我没有了爸爸。我们是两个女孩子。我们不是同性恋。一场相识源自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时她站在肯德基门口,一边大口大口地咬着汉堡,一边在左顾右盼。她的脚边竖着一只庞大的航空箱。她一头黑亮的长发翻飞在风里,身上一件薄薄的羊绒连衣裙仿佛已抵挡不住这初春的寒意,她在微微地颤栗。我正好在这个时候双手插在牛仔裤的口袋里,嚼着…  相似文献   

17.
黄绍湘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美国史专家。早在40年代初,她就开始了美国历史的研究工作,1953年出版了《美国简明史》。二十多年来,作者又孜孜不倦地对前著进行了全面改写,于1979年出版了内容更为充实的《美国通史简编》。作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叙述美国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元旦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风靡世界的《智谋》被美国纽约Penguin出版社收入“名人堂”中,被收入“名人堂”中的多是西方最有名的古典家,如伊索、莎士比亚等。今天他们大多已经去世了。而胜雅律是唯一的在世人,而且《智谋》一书只出版了上册就被收入“名人堂”,可见美国人对他评价之高。可喜的是,胜雅律的《智谋》下册(德文版)已在今年4月初出版了,该书共864页。那时,我们将看到他对36计中后18个计谋的有趣阐述,世界上又会像1987年《智谋》上册出版时那样再次掀起研究、了解智谋的波澜。看到胜雅律在学术上的累累硕果,我作…  相似文献   

19.
我跟我的家人是分不开的 1960年,继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出版之后,42岁的林海音又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城南旧事》。北京城南的一切,在林海音的记忆中如同昨天, 点点滴滴都是珍贵、绚丽的。她酝酿多时写成的《城南旧事》好评如潮,后来改编成电影,得了国际大奖,成为经典性名篇。  相似文献   

20.
她不是开车来的,而是乘的士来到乌节路上的董宫与我们相聚。这位背起行囊,足迹遍及四十多个国家的尤今,却红着脸向我们解释说,由于对新加坡的道路不太熟悉,不敢斗胆驾驶车来,否则将会迷路,等会回去时,还得搭朋友的车。一听这话,大伙都笑了。骆明先生象列方程式一样介绍。尤今已在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出版了几十本书,尤今是新加坡首届“新华文学奖”的得主,尤今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尤今是中学的教师,尤今是优秀班主任,尤今是……然而,站在我们面前的尤今,一头短发,一张笑脸,一副眼镜,活脱脱,轻盈盈。丝毫没有矫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