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一场怪病夺去了我的双眼。在那个连吃饭都很困难的年代,已有8个孩子的母亲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再养我这个累赘。一天,她把我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扔下我走了。我疯了似地大哭,摸索着抓住任何一个能抓住的人,然后趴到地上模她的鞋。我知道母亲穿的是一双自做的条绒布底鞋,这是我寻找母亲的唯一依据了。我边哭边摸,边摸边哭。我想如果找不到母亲,我大概会一直哭下去,直到哭死累死。没等到我哭死累死,母亲便从隐藏的地方跑了出来。她一句话没说,抱起我就走。整个回家的路上她都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人》2010,(18):48-49
上世纪90年代,宁夏南部山区的山梁上,曾经反复上演过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的母亲,怀里抱着不到一岁的婴儿,衣服的左右角被两个年龄差距不到两岁的孩子牵扯着,在夕阳里,母亲背后还跟着一个单薄的小身影……  相似文献   

3.
爱的姿势     
罗小四 《学习导报》2014,(12):52-53
风是有姿势的。弯腰的柳树,荡漾的水面,在清风拂过的时候,它们便是风的姿势。阳光也应该是有姿势的吧,向阳花就是它明媚的形体语言。我在想,生命是有形状的,爱又应该是什么姿势?是拥抱?是亲吻?还是化蝶后的翩翩飞舞?台湾一名62岁的男子,用一方花布兜住头发花白的母亲,在医院候诊大厅等候,老人的头靠在男子的手肘处,安详得像个孩子。时间在这划定格,我明白了,这便是爱的姿势。儿时的我们,也是这样被母亲用怀抱温暖着长大,只是长大以后,你还会这样抱妈妈吗?妈妈怀里年幼的儿子,儿子怀里老去的妈妈,这低头弯腰,都是爱的姿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一个梦──记赤峰艺术学校校长吴伶娟臻言从吴伶娟的母亲吴老太太的口中,我听到了那个动人故事。吴伶娟出生的那一天。是个晴一朗朗的夏日,太阳刚冒红,孩子就呱狐坠地了。吴老太太说,这时候,她似乎做了个梦,梦见开满鲜花的草原上,一个小女孩在初升太阳的光影中...  相似文献   

5.
哈达,在我们藏族人认为,代表我们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们最尊敬的人。小时候每次过藏历新年,母亲总是从房屋正中藏柜上摆着的像框上拿下旧哈达,然后双手捧着新哈达,毕恭毕敬地摆放到像框上面。那时我还小,看着母亲虔诚的样子,感到很茫然。母亲每次换哈达前,总要先把我们姐弟几个叫到一块,跟在她的身后,不许我们说话,不许我们胡闹。稍微长大了一点,有一次母亲带我们换完哈达后,我鼓足了勇气,吭吭哧哧了半天才说出来:妈,为什么咱们家每年都要给那个像框换哈达呢?母亲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用手摸着我的头,深情地对我说:孩子,…  相似文献   

6.
师德     
陈美艳老师是一名共产党员。她班上有个叫康晓丹的女孩,父母在离异时都把孩子看成再婚的障碍,谁也不想抚养,后由法院判给了妈妈。最近,康晓丹一连3天迟到,陈老师晚上去她家。门开了,康晓丹一头扑进老师的怀里,呜呜哭起来。陈老师看见乱七八糟的房间,一切都明白了。晓丹的妈妈去广州经商两个多月,孩子自己买饭吃,钱也快花光了。陈老师说:“还没有吃晚饭吧?我来教你。”她教晓丹淘米做饭,还教晓丹学会了炒鸡蛋。晓丹狼吞虎咽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陈老师又把一大堆脏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告诉晓丹怎样整理房间。 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陈老师一面照顾孩子,一面写信与远在广州的晓丹母亲联  相似文献   

7.
一位母亲中年得女,溺爱至极。女儿该走路了,母亲不让她下地,怕摔伤了她;女儿上学了,母亲放心不下,害怕女儿吃苦,把女儿从学校接回家,并辞去了公职,专门负责女儿的生活起居——结果原本智商正常、发育正常、神经正常的女儿直到30岁,智商还停留在6岁孩子的水平上——这是发生在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8.
临出门,老母亲总递给我一把鞋刷。我三十多岁了,她还把我当个孩子,叮嘱我.一定要把皮鞋擦亮!多少次后,我忍不住问母亲.我本来对服饰就不太讲究.单单擦亮皮鞋有什么意义呢?母亲说,穿什么衣服不要紧,你要见的人,如果是个有修养的人,他不会嫌弃你贫寒,衣服好坏,只能标明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可鞋子有没有擦干净.人家能看出你的生活态度,疲疲沓沓是任何人都不能原谅的。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所在的圆梦特教中心是我母亲用心血和生命创办的。之所以起名“圆梦”,是希望每位残障孩子能在这里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健康快乐成长,圆家长一个放心梦,圆孩子一个快乐梦。母亲最初开始创办它的时候,我还年幼,对母亲做的事还不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最美的月亮     
张世普 《廉政瞭望》2009,(10):65-65
那个中秋节,他和母亲是在医院度过的。 母亲的手术是八月十二那天做的。母亲感到身体不适,本来以为是老毛病,但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他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不是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是害怕母亲拒绝治疗。他的孩子刚满2岁,妻子下了岗,他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没有工作的母亲知道家里艰辛,很早以前就说过,如果患上癌症,  相似文献   

11.
杜美 《学习导报》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12.
黄凌 《新长征》2007,(10):62-63
母亲在鄂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教书,整个学校就只有我母亲一个老师和一间土石房子。学生有30多个,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三四岁,一到六年级的课都要备。山里学生住得分散,路又远,中午孩子们都在学校里搭餐,母亲忙着搞完30多个孩子的饭菜,下午还要接着上课,山路又崎岖,母亲便每天都提着一盏自己做的红灯笼将30多名学生送回家。  相似文献   

13.
1.适当越位:以免偷走了孩子的梦许多年前.一个十岁的男孩一直梦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回到家后.他伤心地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了这一切.母亲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的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男孩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当他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母亲的那句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也许卡罗素的母亲从来都没想到她的儿子能成为名人,也许她根本没有指望过靠自己的三言两语去改变儿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她是一名特殊的母亲。 她年仅29岁,却有50个孩子,没有一个是亲生的,除1个在北京念书外,其余49个都在当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8,(9):120-120
这是巴西前农业部长何塞·卢林贝格创立的一个概念。为了使这个概念更有说服力,他还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例:有两位母亲,原来各自在家中抚养自己的孩子。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母亲尽心尽力,孩子们也充分地享受着母爱和幸福。但国民经济不会因她们的劳动而产生任何变化。后来,这两位母亲来到劳动力市场,双双作为保姆彼此到对方家里照管对方的孩子。她们的劳动因此而产生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火车还没停稳,人们就呼啸而上。车门被堵死,车窗成为通道。一位年轻的母亲,好不容易将两三岁的孩子塞进车窗.自己还没来得及翻爬,火车就开走了。这是16年前春运时,我在火车站见到的悲惨一幕。  相似文献   

17.
迟开的花蕾     
人们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园丁,那我们就应该像母亲那样悉心地爱护孩子,像园丁那样精心培育幼苗。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正如一位师者在其文章中写道:“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  相似文献   

18.
法庭里座无虚席,开庭审判的是一桩绑架案。罪犯是一个30多岁的民工,他绑架了一个6岁的男孩。让人欣慰的是,孩子安然无恙。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他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民工绑架的是老板的儿子。之前,他在老板那里干了8个月,却没有拿到一分钱。他几次求老板先预支一点钱,哪怕几百元也行。他是家里惟一的顶梁柱,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天也离不开药。孩子上学也要用钱。还有他的妹妹,因为失恋患了精神病,他还要为妹妹治病,他不能看着妹妹天天披头散发满街乱跑。他每次找老板要钱,老板都一脸的不耐烦,往往他还没说上几句话,就被老板叫来的保安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坎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坎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而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他人也笑着,我心里深深地感动。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着不灭;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  相似文献   

20.
陈正雄.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两岁时.父母就离婚了,抚养权判给了母亲。母亲在县剧团上班,且经常有外出演出任务。很多时候都顾不到孩子,所以孩子得长期随年迈的爷爷(外公)一起生活。七岁时,剧团改制,母亲下岗了.生活所迫,母亲南下广东打工。长期的单亲生活与隔代教育等因素,使他与同龄孩子相比显得过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