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履职视线     
《人民政坛》2012,(4):38-39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导致公平正义的缺失。人大代表要学懂、学深、学透监督法和福建省实施监督法办法,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通过依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今年8月27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将于2007年1月1日施行。这部法律规范的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活动。监督的目的是对权力进行制约,因为事实证明,权力一旦失去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腐败。监督法的诞生和实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国的反腐败工作。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工作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力度不断加大。反腐败工作的推进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我国走上了健康向上的发展道路。促进法治腐败自古有之,反腐败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据专家考证,我国早…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公职人员行政不作为现象日渐增多,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行政主体思想认识不足、行政部门制度不健全、社会监督力度不够、行政主体自身腐败是行政不作为现象存在的深层原因。对此,应从深化行政部门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等方面予以整治。  相似文献   

4.
监督法出台后,各级人大依法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行使监督职权,有力地推动了“一府两院”行政效能的提高。从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的权力来看,囊括了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方面工作的监督,既包含对工作计划、工作成果、经费使用、人事任免等方面,也包括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制约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监督法》的制定和实施顺应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潮流.《监督法》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规制了权力的运行,并通过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监督权,有效地规制权力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地方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法中的两个难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督法是立法者对人大监督职权的功能定位和人大监督工作规律认识、实践和总结的阶段性成果。监督法的出台,既从法律的层面完善了国家权力的  相似文献   

7.
崔海教  王圣志 《半月谈》2003,(23):24-26
当前,人们对一些对权力部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问题关注较多,但忽视了另一种腐败,那就是“有权不用症”,其主要表现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放在一边,面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去解决,面对坏人坏事不敢运用手中的权力去斗争。即使是自己权力范围内容易解决的问题,也得过且过,能拖就拖,为此,广大百姓在呼吁,政府职能部门不作为是一种比滥用权力更为严重的腐败,要抓紧治一治“有权不用症”!  相似文献   

8.
权力制衡与制度反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共运史上首先提出对公有制国家的权力进行监督的是马克思。第一个设计公有制国家权力制衡政体形式的是列宁。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急需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根治腐败顽症。  相似文献   

9.
宋健 《今日海南》2014,(3):30-3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此,应当认清腐败实质,洞察腐败机理,坚持综合施策,不断提高有效防治腐败工作水平。腐败的本质是以公权谋私利。腐败源于人性的自私,是权力的伴生物。从腐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预防权力腐败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石宏  刘瑛 《前沿》2007,(11):104-106
社会资本理论关于行为者在社会资本运作过程中如何运用社会网络中资源获取个人利益的分析,能准确的说明权力是如何资本化,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是如何腐败的具体过程。权力腐败是腐败问题的核心,也是公共权力掌握者以权谋私,满足自身利益的过程。社会资本理论有利于从根源找出预防权力腐败发生的制度困境以及科学预防的制度安排,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