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瞭望》2011,(4):57-60
《关于评选2010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浙委办〔2011〕11号)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止目前,共收到参评调研成果271篇。经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现将符合评审条件的261篇调研成果予以公示。凡对公示的调研成果有异议的,请在2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签署真实姓名,注明工  相似文献   

2.
《政策瞭望》2007,(8):53-56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评选2006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至目前,已收到参评调研成果276篇,现予公示。凡对公示的调研成果有异议的,请在2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签署真实姓名,注明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参评成果排序不分先后)。  相似文献   

3.
《政策瞭望》2008,(9):53-56
《关于评选2007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浙委办[2008]51号)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至目前,共收到参评调研成果295篇。经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现将符合评审条件的270篇调研成果予以公示。凡对公示的调研成果有异议的,请在2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签署真实姓名,注明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参评成果排序不分先后)。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联系方式为:杭州市省府路8号省行政中心3号楼10楼1036室,邮政编码:310025;电话:0571-87057041;传真:0571-87052301。  相似文献   

4.
《政策瞭望》2013,(5):61-64
《关于评选2012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浙委办[2013]12号)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至目前,共收到参评调研成果277篇。  相似文献   

5.
《政策瞭望》2015,(4):57-60
《关于评选2013—2014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浙委办传〔2015〕5号)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至2015年3月31日,共收到参评成果308篇。经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现将符合评审条件的296篇调研成果予以公示。凡对公示的调研成果有异议的,请在2015年5月10日前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签  相似文献   

6.
《政策瞭望》2010,(5):52-56
《关于评选2009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浙委办〔2010〕24号)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至目前,共收到参评调研成果279篇。经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现将符合评审条件的268篇调研成果予以公示。凡对公示的调研成果有异议的,请在2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签署真实姓名,注明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委政研室办公室)联系方式为:杭州市省府路8号省行政中心3号楼10楼,邮政编码:310025;电话:0571—87057041;传真:87052301。  相似文献   

7.
《政策瞭望》2009,(7):52-56
《关于评选2008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浙委办〔2009〕35号)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至目前,共收到参评调研成果257篇。经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现将符合评审条件的252篇调研成果予以公示。凡对公示的调研成果有异议的,请在2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签署真实姓名,注明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委政研室办公室)联系方式为:杭州市省府路8号省行政中心3号楼10楼1037室,邮政编码:310025;电话:0571—87052268;传真:87052301。  相似文献   

8.
《政策瞭望》2012,(10):56-57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评选2011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浙委办〔2012〕13号)精神,经逐级评审,共评出《关于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党的建设影响问题的调研报告》等优秀调研成果65篇(浙委办〔2012〕82号),现予刊登。  相似文献   

9.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评选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止目前,已收到参评调研成果469篇,现予以公布。凡对公布的调研成果有异议的,请在2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签署真实姓名,注明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  相似文献   

10.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评选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至目前,已收到参评调研成果454篇,现予公示。凡对公示的调研成果有异议的,请在2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签署真实姓名,注明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排序  相似文献   

11.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评选2005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下发后,各市、省直各单位踊跃参评,截至目前,已收到参评调研成果447篇,现予公示。凡对公示的调研成果有异议的,请在2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签署真实姓名,注明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排序不分先后)。  相似文献   

12.
《政策瞭望》2008,(7):54-55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评选2006年度全省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知》(浙委办〔2007〕42号)精神,经逐级评审,共评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等优秀调研成果65篇,现予以通报表彰(浙委办〔2008〕48号)。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甘肃省公安机关调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加强公安调研工作提出了四点思考:一是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求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重视公安调研工作,加强对公安调研工作的领导,真正把调查研究贯穿到公安工作所有领域中去,向基层延伸,向一线拓展,贯穿公安工作的始终,成为每一个领导干部乃至民警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二是公安调研应以参与领导决策为中心任务,不断提高公安调研成果在决策中的应用程度。三是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提高调研工作水平。因此,必须加强理论指导,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广泛吸收当前社会科学领域新的成果,促进公安调研现代化。四是公安调研人员必须加强学习,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4.
《山东人大工作》2007,(12):63-64
全省人大系统2007年度优秀调研论文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都非常重视,踊跃参与,积极撰稿。截止今年9月底,共收到参评论文93篇。经过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42篇。其中,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办公室的《关于妥善解决涉法信访问题的调研报告》等5篇论文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同有关单位组织1700多人次代表参与集中视察、调研,形成了70余篇调研报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0年5月,栗战书委员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时指出,统筹做好代表视察、调研等工作。积极参加统一组织的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履职活动,是代表法规定的代表应当履行的义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调研成果难以进入领导决策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有些领导对调查研究与决策的天然联系认识不到位,习惯“权力决策”、“经验决策”、“中转式决策”,加之调研部门对调研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准确性把握不好,以及目前调研成果的转化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等原因,致使调研成果难以进入决策。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三点对策:一是领导要重视调研和成果的转化;二是调研部门要树立服务于决策的观念,积极开展决策调研;三是建章立制,使调研成果转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本,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前提。面对人大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遵循求真务实的途径,掌握求真务实的方法,进行科学调研十分重要。人大调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人大调研是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服务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听取“一府两院”各项工作报告、决定重大事项、监督专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时大都通过开展调查、视察或检查等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增强履职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各地党委、政府对于人大调研成果日益重视。可以说,人大调查研究工作已经步入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我们也要清醒…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以来,重庆市九龙坡区委统战部采取五项举措强力推进统战调研工作,组织调研撰写较高质量的调研文章30多篇,90%以上调研成果被应用到具体工作中,有的上升为政策规定,有的转化为区人大、政协优秀议案、提案和建议并被区委和区政府采纳。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10,(1):20-20
<正>2009年,我委共组织专题调研、视察、考察和其他各类活动50余次,提交提案、信息和各类报告56篇(件);《议政建言》和《内部参阅》刊用9篇,省领导批示5篇(件),不少建议被省有关部门采纳。省政府授予我委"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省委对我委在推进全省电力行业减排工作中的成绩给予了表彰,我委的调研报告荣获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相似文献   

20.
调查研究是做好政协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基本功。反映民情,需要调研;建言献策,需要调研。不调研,协商监督议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今,九届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完成调研材料已近50篇,数量不可谓不多。以下仅就调研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