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景田 《理论前沿》2002,(15):32-33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文化建设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客观分析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才能推动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成都为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不同时期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总结出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变迁路径是:工作模式上,由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转变;供给模式上,由"单向输出"向"政府采购"转型;体系建设上,由重视文化活动开展向文化活动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制度建设并行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文化的城市才有独特的魅力。山东省省会济南的城市名片之一即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老城区和商埠区能够代表千年古城及开埠百年城市风貌的成片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文化符号,亟待加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符号有很强的文化渗透力,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符号,是建设美丽泉城、使"城市更靓"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是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引领力、凝聚力、创新力和传播力.要提高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助推力,首先要明确大学文化助推城市文化的作用主体、作用媒介以及作用途径.大学文化只有增强自身的内生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才能承担起引领、凝聚、创新和传播城市文化的重任,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城市应具有区别于自身历史的新质和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特质。所谓创新型"城市",须在城市文化这个最广泛的基础上明确其创新主体。城市依其文化的特色和品位而相区别,这是创新型城市文化识别的基础,有文化识别度的城市才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文化识别是城市文化主体自觉追求和活动的客观结果,需要明确定位、全面展开,才有可能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城市文化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城市文化往往体现着国家的文化水平。城市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信息文化的主要载体。提升城市文化,是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提升城市文化直接关系到提升市民乃至国民的文化素质。为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最终目标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学习型城市是以教育和学习为主导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目标在于: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学习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人力资源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将进入以文化软实力为标志的新阶段。如果说城市的硬实力是城市的筋骨肉,那么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是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把握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其内涵,针对性提出建设思路,对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情况来看,城市文化软实力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文化整合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发展力、文化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要树立起以突出文化特色为重点的建设思路,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充分发挥文化优势 建设西部经济强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是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以西安为省会的陕西省的文化优势在西部数省中首屈一指.这为改善陕西投资环境,把陕西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省提供了客观的优势条件.主张引进"城市营销"概念,把西安城市定位为一座"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从城市功能、城市环境、城市政府、城市市民、城市发展、城市窗口六个方面探讨如何把西安建成名副其实的旅游文化大都市,并在此基础上把陕西省的多个城市争取建成花园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把陕西建成中国西部的旅游天堂,进行经济文化的综合经营,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全球化使城市发展日趋雷同,而文化则赋予城市独特的个性。全球化浪潮将国际大都市推至更加激烈竞争的境地,以文化与创新为驱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共同选择。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增强"四中心、一枢纽"功能的新要求下,成都应将"文创中心"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与谋划,以文化与创新的组合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潜能,推进有特色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记录着城市的兴衰,指引城市的发展,是城市的精气神。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最大的财富。城市文化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的骨架,城市的行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血肉,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外衣。要根据城市文化的特性有序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一、江南都市文化形态 以江南都市文化视野对唐代扬州城市的一切相关阐释,首先需要解决如下两方面的逻辑命题:一是相对于以西方城市为比较对象的"中国城市话语",江南都市文化形态自身的学理性价值何在;二是江南都市文化与唐代扬州城市之间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江南旧俗嗜尚游乐,其游则无时不游,无人不游,无地不游,无事不游也.明清以来江南社会经济和都市工商业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消费需求的膨胀和服务市场的发达,使这种耽于游乐的社会风尚变得尤为盛行.  相似文献   

13.
一、一座六千年前从海水中升起的城市 上海是一座从苦涩海水中生长出来的城市.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已成陆,而主要市区则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也就是说,今天的大都市上海在欧亚大陆上找到立足之地前,不知道在太平洋中经历了多少劫、多少世.  相似文献   

14.
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三角、珠三角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与两地区域文化的特质密不可分。黄三角区域文化中既存在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在推动黄三角新一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要在认真研究区域情况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构建新型地域文化体系,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形成的江南文化以诗性精神为内核,由物质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和审美文化资源构成,主要类型有古镇文化资源、农桑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都市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运河文化资源、园林和戏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江南地区再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江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价值研究,探索其在城市化和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  相似文献   

16.
面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四五”时期,重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空间尺度出发,以“整体分散,优势集中”为行动指南展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国家尺度下,在集中力量缓和东西失调、南北分野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以“一带一路”为牵引融入国际大循环。在区域尺度下,打造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长江中游—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五大核心增长极,助力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县域尺度下,抓好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工作,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在此基础上,融通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尺度,共同引领“普遍沸腾”。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内部在实际利用FDI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上海、苏州遥遥领先于其他14个地区,内部统筹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上海、苏州之外,以实际FDI为标准划分的不同板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并非想象中那么明显,其中利用外资规模较小的地区正呈现出民资替代外资的态势,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趋势明显;浙江杭州湾地区和江苏中部地区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长三角新的增长极和集聚中心,同已有的龙头共同支撑长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南淮北分属于两个文化圈,无论文武之尚、衣食习惯,还是住行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形成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这种反差的形成,有物质生活条件因素,有地理环境因素,有社会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因素,而城市的近代化与乡土文化变迁也存在着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旅游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体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存在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苏州作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解决好旅游发展同城市建设的协调问题,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旅游与城建、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有序联动;必须强化苏州特色,在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继承传统特色的同时,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注重营建古城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要解决好“水”、“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环境问题,搞好城市绿化工作,以生态的改善保障人与生态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和苏州旅游业的长久兴旺。  相似文献   

20.
There appeared multi-ethnic circles of literati in Yuan Dynasty founded by Mongolia nationality .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ethnic circles of literati in region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compared with circles of scholars in Khankaliq, there were more tours and banquets, more retired officials and monks in the circles of literati; in the late Yuan the non Han Nationality scholars mourned and acknowledged patriotic literati.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uth Yangtze River culture, the literati were more and more elegant. The ethnic character,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nationality religion which were presented by the scholars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also imported the diverse and inclusive South Yangtze River culture, and added new color to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