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是近年来我国诈骗罪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与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作斗争,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增设了合同诈骗罪这一新罪名.合同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新型经济犯罪,在所有以诈骗为手段的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罪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本文从诈骗罪中的合同认定以及数额认定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政法学刊》2016,(2):61-67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犯罪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合同诈骗犯罪案件不断增加,不仅在案件数量上增多,案件的涉案金额不断加大,涉外合同诈骗案件也日益凸显。只有不断研究该类犯罪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侦查对策,包括如何分析案情,准确定性;确定方向,选择侦查途径;审慎使用侦查措施,取得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3.
宫瑞 《法制与社会》2010,(31):71-72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狡猾、不易识别、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危害严重的诈骗犯罪。在诈骗类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已成为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对审查起诉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强。众所周知,合同诈骗罪的成立以构成普通诈骗罪为前提,却又与普通诈骗罪有着显著的区别,当行为人的诈骗行为的数额没有达到各合同诈骗罪的要求,而达到了普通诈骗罪的要求,那么就应当认定为普通诈骗罪。所以,在对诈骗类犯罪案件进行审查起诉,应首先明确各类诈骗罪的认定及定性,从而保证审查起诉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通常是指涉及不特定群体的经济犯罪案件,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合同诈骗、非法销售未上市公司股票等犯罪案件,呈现被害人数多、涉案金额大等特点。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滋生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实体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5.
数字     
《中国审判》2014,(3):7-7
14.98万起 2013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4.98万起,挽回经济损失492.6亿元。据介绍,对假币、合同诈骗等常见多发性的经济犯罪,全国公安机关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2013年共破案收缴假人民币4.15亿元,同比上升26%。  相似文献   

6.
赵芳  罗智桐 《政法学刊》2009,26(1):96-100
在国际性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伴随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和倒闭,涉众型合同诈骗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并可能在一定区域短时间内有集中连锁爆发的危险,这将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并威胁社会稳定,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在办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公安经侦部门面临困境,因此,从经侦工作的视角,探索应对涉众型合同诈骗犯罪对策,寻求通过合理配置警力和协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等有效途径遏制和防范这类犯罪。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是一个难点。主要原因在于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之间的界限模糊,难以掌握。一些合同诈骗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又恰恰与合同纠纷特征相似或相同,这就为行为人借口合同纠纷而逃避法律制裁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使司法机关在此类案件的处理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准确认定二者之间的区别,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施志刚 《法制与社会》2011,(31):77+80-77,80
刑事经济犯罪中以合同诈骗居多,民事经济纠纷中以合同纠纷居多,这两者在司法认定中往往有交叉,从而给各自的认定带来困扰。从实际案例分析来看,在现有制度环境下,刑事司法中区分二者仅能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合同诈骗罪是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新型诈骗罪。我国司法体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侦查措施,严厉打击合同诈骗犯罪。但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纠纷、合同欺诈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相关探讨,希望对合同诈骗罪的相关法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房屋买卖中的合同诈骗行为方式宜作扩张解释。被认定为诈骗罪的被害人不一定是最后损失承担者。刑法上认定合同诈骗成立,不必然导致民事领域该合同无效。合同效力的认定及房屋产权归属,应适用民法相关规定。同一案件中,刑法上的合同诈骗罪与民法上的表见代理可以并存。刑法侧重于对反面破坏行为的打击以保护法益、维护社会秩序,民法侧重于正面的设计制度以引导交易安全、高效进行,这种差异导致在财产犯罪、重婚罪、合同诈骗罪等领域出现刑民冲突的表象。刑民调整方式各异,但最终之价值目标却相同。  相似文献   

11.
对于合同诈骗罪主观犯意的认定,以及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合同纠纷、普通诈骗、特殊诈骗的相互交织混杂,一直以来成为困扰司法实践的主要问题。合同诈骗与其它相关社会现象一样,它的行为手段和特点具有多样性,行为要素、作案规律和构成要件又有它的内在规定性。解决合同诈骗罪在司法处断上的困惑,需要解构明晰合同诈骗与其它相关行为的差异,准确把握合同诈骗的本质特征,仔细考察多个方面的具体情形和证据状况,在此基础上综合各种因素加以研判和处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合同诈骗案件高发.但有些案件中行为人确有履行合同的诚意,但在履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与对方产生了争议和纠纷,导致合同未履行或未适当履行.这类案件本应属于经济纠纷,实务中却常常被办案机关作为合同诈骗处理.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刑法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不易把握有关. 本文所述的即是这样一起案件.  相似文献   

13.
张驰 《法人》2007,(11):70-71
本案中关于对犯罪嫌疑人是职务侵占还是合同诈骗的争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客观、公正职务侵占与合同诈骗,在刑法的规定中,本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辽宁锦州发生的一起案件,让司法机关在认定犯罪嫌疑人是职务侵占还是合同诈骗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尽管事实清楚,法律运用确凿,检察机关却以证据不足,屡次将该案件发回公安机关要求补充侦查。  相似文献   

14.
租车诈骗是随着社会生活中租车服务盛行而产生的一种合同诈骗形式。近年来租车诈骗也呈现出多发的趋势,且案情行行色色,不尽相同。给案件审查中被害人的确定、犯罪数额的认定,犯罪嫌疑人主观故意的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是通过一则案例,综合分析了该案的定性及被害人的界定、涉案数额的具体认定及民法意义上的合同欺诈行为与刑法意义合同诈骗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狡猾、不易识别、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危害严重的诈骗犯罪。在所有的诈骗类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已成为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本文将结合我国合同法与刑法学基本原理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合同诈骗罪是检察工作中的常见罪名,由于其通常涉案数额较大、涉及法律关系众多,经常会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件。本文以审查起诉中的一起真实案件为例。对合同诈骗犯罪数额的认定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17.
试论合同诈骗罪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立  周铭川 《律师世界》2002,(11):32-35
合同诈骗案件是当前经济诈骗案件中的一类比较常见、多发的案件,近几年刑法理论界对合同诈骗罪的研讨交锋甚多,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各异而难以统一。本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合同的效力、欺诈行为以及非法占有目的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对合同诈骗罪的本质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一、对合同诈骗罪本质的法理分析通说认为,普通诈骗罪的本质是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即以不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对合同诈骗罪的本质是什么,刑法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如有人认为,“合同…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经济类犯罪案件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经济类案件的审查逮捕工作已经成为考验侦监干警的一道新题。尽管在刑法中对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审查逮捕实务工作中,对于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认定标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冰 《法制与社会》2011,(32):124-125
经济合同的多样性导致相关的合同诈骗犯罪的犯罪手段、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在对合同纠纷与诈骗犯罪界限区分时,应当结合不同种类经济合同的特点予以细化考察。本文尝试试结合建设工程合同的特点及两则案例,对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的区分进行简单的探讨,以期在司法实践中能更准确地把握建设工程合同诈骗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1997年修订的《刑法》将合同诈骗罪单列出来,并置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当时的立法者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对合同诈骗行为进行打击。但是对任何事物的评判、对任何政策法规的适用和理解都是要放到一定历史和时代背景中,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这也是法律为什么要适时进行修订的原因。在新《刑法》颁布实施十年有余的今天,笔者在审查起诉合同诈骗罪案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