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因为开创中国三大诗派之一的“新古诗”,他被尊为人文学的“世界桂冠诗人”;首创中文“电脑”一词,他被誉为自然科学的“中华电脑之父”;因为在企业管理方面卓有贡献,他被称为社会科学的“企管大师”。对于接触过范光陵(KennethKuanlingFan)先生的人都会纷纷称道:“三冠才子”,名不虚传!无怪欧美大报均称他为最崇高的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Man).他自己却愿意以‘爱国诗人’留在后人记忆。  相似文献   

2.
周一渤 《台声》2005,(7):50-55
因为开创中国三大诗派之一的“新古诗”,他被尊为人文学的“世界桂冠诗人”;首创中文“电脑”一词,他被誉为自然科学的“中华电脑之父”;因为在企业管理方面卓有贡献,他被称为社会科学的“企管大师”。对于接触过范光陵(Kenneth Kuanling Fan)先生的人都会纷纷称道:“三冠才子”,名不虚传!无怪欧美大报均称他为最崇高的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他自己却愿意以‘爱国诗人’留在后人记忆。  相似文献   

3.
当事人     
《创造》2010,(5):16-16
萨马兰奇:殒落的体坛传奇 北京时间4月21日,89岁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病逝。在其任职国际奥委会主席的21年中,奥林匹克运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曾前后访华29次,并成功帮助中国申奥。他说:“我在全世界取得过许多荣誉学位和荣誉称号,但最珍惜的是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4.
一则追错对象的“网络通缉令”打乱了一个普通人平静的生活。42岁的章甫三个月前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一起“网络通缉”事件。在三篇被数万人点击过的帖子上,章甫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被公布,他被人称为“逃犯”、“黑户”,甚至他的一个女性朋友也被说成是他的情人。还有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在我国政府中担负过重任的苏联总顾问伊万·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又来到了我国。他思念中国,思念中国人民,关心中国的建设成就。他说:“我的心一半在俄罗斯,一半在中国。” 中国人民也思念他,欢迎他。他飞抵北京的第二天,恰好是他的89高龄诞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相似文献   

6.
半个多世纪以来,爱泼斯坦一直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他是从抗日战争之初就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外国人之一,也是今日中国杂志社的传奇人物。因为他的平易近人,老同事都亲切地叫他“艾培”,年轻一辈则称他为“爱老”。在爱老去世的前三天,他的病情牵动着杂志社里上上下下每个人的心。去过医院的人都被拉到大家中间,尽可能详细地叙述他所能听见看见的一切。“去世前几天,他还兴致勃勃地和我谈了一下午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一直守候在爱老病床前的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宫喜祥说,“他的思维很活跃,聊天的话题很广,他谈到这几年西藏的巨变,还谈到国亲两党的大陆之行。他说如果这次能健康地从医院走出去,他最大的心愿是去西藏和台湾看一看。在最后的几天,他一直对生活满怀激情、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7.
辛华 《中国减灾》2010,(4):42-44
他是追逐阳光的全球性环保英雄,又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是入选2007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唯一的企业家。他曾是中国最富有的人。由于从事环保产业,2007年他被《时代》称为“全球环保英雄”。他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是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他就是施正荣。  相似文献   

8.
王昆 《今日中国论坛》2007,(6):21-22,28
他是《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唯一教过小学的教师,但他最终通过“海选”登上《百家讲坛》,他曾41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躬耕于教育,但却在61岁已过耳顺之年一夜成名。他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学领域的研究,最后却因讲历史而名扬全国。他为人独来独往、处事慢条斯理,但他却因此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儒雅之士。他就是王立群,与阎崇年、易中天被称为当前央视《百家讲坛》三大顶梁柱。  相似文献   

9.
也许,美国总统克林顿听说过这句话:没到过陕西,便不能算到过中国。所以,他在今年6月历史性的中国行中,第一站是陕西西安。总统先生不仅如愿以偿参观了“世界第八奇迹”泰始皇兵马佣,而且专程来到享誉中外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睹“与兵马俑同样有价值”的唐墓壁画。  相似文献   

10.
检讨概说在中国 ,凡是在那风雨如晦、万马齐喑的年代生活过的人 ,他很可能从没受过表扬 ,但不太可能没做过检讨 ;他也很可能从没写过情书 ,但不太可能没写过检讨书。连刘少奇、周恩来这样的开国元勋都做过检讨 ,你敢说你没有 ?上自国家主席、政府总理 ,中及公务人员、知识分子 ,下至工农大众、普通百姓 ,更别说“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了 ;无论你是垂死的老者 ,还是天真的儿童 ,只要你被认为有错 ,便不容你申辩 ,真理始终掌握在有权说你错的领导和自认为永远对的领袖手中 ,自己只得低头认罪 ,深刻检讨 ,少有幸免者。我所说的检讨 ,不是孔…  相似文献   

11.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07,(9S):58-60
他参与过2003年孙志刚案件的诉讼,他援助过2004年湖南湘潭女教师黄静致死案、《中国农村调查》名誉权纠纷案.工会主席唐晓东被解雇案以及2005年“6·11”河北定州惨案;2006年,他支持设立了专打公益诉讼的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先后援助过崔英杰刺杀城管案、董坚“爱眼协会”案、李刚状告牙防组案……作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专业委员会主任,他提出了“影响性诉讼”的概念,其涵义就是通过有影响的个案推动法制进程。  相似文献   

12.
辛华 《中国减灾》2010,(7):42-44
他是追逐阳光的全球性环保英雄,又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是入选2007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唯一的企业家。他曾是中国最富有的人。由于从事环保产业,2007年他被《时代》称为“全球环保英雄”。他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是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他就是施正荣。  相似文献   

13.
简宁 《民主与法制》2011,(14):21-23
“双面”区长闫永喜在官场里打拼了近三十年,也曾辉煌过。但他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罪名给他带来的法律制裁。蕾经被社会各界视为“奇人”的他。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了“京城第一贪”?  相似文献   

14.
张闻天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许多建树,过去却不仅鲜为人知,而且还常常被人作为对立面贴上“左”的标签而加以挞伐,这是不公正的。毋庸讳言,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时期,他作为党中央主要负责人之一,曾一度执行过“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潘敬国 《群众》2023,(16):63-64
任弼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被叶剑英称为“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他重视调查研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注意总结工作规律,面对革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出过许多重要建议与解决方案,参与了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徐万平 《协商论坛》2006,(12):50-51
“海归”一词目前似乎比“留学生”更热,从“出国热”到“海归潮”,除了怀家念国的天然情结,其背后更有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个人发展空间。对正处于快速发展关键期的中国而言,海归潮适逢其会。从美国归来的蓝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辉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他看到了中国的经济蒸蒸日上,看到了中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看到了中国投资环境日益宽松。曹辉是爱海的,他经历过海洋文明的洗礼,而今由他经营的公司亦名“蓝海”。采访是在“蓝海”中进行的,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次谈话…  相似文献   

17.
秦朝统一中国,在公元前221年。这是一个非常短命的王朝,公元前207年,它就“二世而亡”了。秦朝是被人民起义推翻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带头起来造反的,是陈胜和吴广。陈胜和吴广都是贫苦农民。陈胜曾经为人“佣耕”,想来他家里不是地很少,就是根本没有地。但陈胜却对跟他一起造反的人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来,他人虽穷,却很有点气魄。 像陈胜这样有气魄的人,当时是很多的。后来做了皇帝的刘邦,他在咸阳服役,碰巧看到始皇帝出巡的壮观景象,遂忍不住赞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曾经做过西  相似文献   

18.
市民的大小     
“小市民”曾是一种恶谥,被人鼻子里哼出一声,嗤笑道:“整个儿一个小市民!”那真是人格大跌价。小市民虽然“小”,毕竟是市民,即城市这种生存空间的产物。而现代城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壮大起来的。所以这个概念,在中国,上个世纪以前,因为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家,似乎是没有的,即使我们能从什么文献里查到这三个字联成的语汇,那肯定也不曾流行过。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字眼,是因为苏俄的文豪高尔基,他有个剧本,就被翻译为《小市民》,而且在中国舞台上演出过;后来又读了不少翻译过来的契诃夫小说,发现他笔下也经常刻画小市民,我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工作关系,我不止一次地和英雄潘镕打过交道,一度还接触非常频繁,总想采访他写点什么,可每次去找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就是他临牺牲的前两天,我们还不期邂逅过,寒暄了几句后,他仅说:“我忙”,就径直地“逃”了。所以在我内心深处他始终是个“谜”,是一座“无字碑”。  相似文献   

20.
刘开生 《今日浙江》2009,(12):62-62
近期,笔者在重温焦裕禄先进事迹时,不由想起焦裕禄生前常用的一种被他称作“过电影”的工作方法。焦裕禄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楷模,除了他坚持党性原则,全心人民服务以外,与他长期坚持“过电影”的工作方法不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