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公正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从学生时代到《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对公正价值的追求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即追求意识自由、平等理性和人类幸福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时期马克思公正观的研究侧重点经历了由对精神自由的高度关注逐渐向现实物质利益转变这一发展过程.虽然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公正问题的研究存在认识路径上的偏差,但是他对人类幸福的不懈追求决定了其公正观依然能够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价值理念内在地蕴涵着鲜明的目的性与超越性。自由与平等作为人类理想的价值追求,是价值的目的性与超越性的本质显现。人们对自由与平等的诉求就是对于价值的目的性与超越性的追问。自由与平等(尤其是平等)问题在我国备受关注,这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从而导致对平等、公平和正义等价值追求受到普遍关注直接相关。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而深化改革拓展自由与平等的凸现路径无疑是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物质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及其经济根源,并首次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其社会公正的基本思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每个人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按需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4.
党理轩 《当代广西》2014,(13):14-14
正党的十八大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社会层面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追求。"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和最高理想。自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也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这一共同价值追求,又高度体现了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价值哲学视角对作为规范性价值存在的社会公正予以阐释,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考量来揭示"社会公正"的内涵,论述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生活领域相对应的根本价值原则,即效率、自由、平等应当成为社会公正原则的基本构成要素的因由,进而指出社会公正的实现应当以现实社会诸领域的制度为其基本表现形式,旨在理论上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及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还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世界  相似文献   

7.
杨玉林 《前进》2005,(12):43-44
建设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经济和谐。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只有在经济和谐基础上,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物质基础。人们希望经济和谐,从人们的行为上也愿意去追求经济和谐,这是因为人们从切身的经济活动中体会到,经济和谐不止是对全局的发展有利,而且对团体和个人来说也是绝对有利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视和谐为福音,视不和谐为危害。尽管人们从愿望和行为上都追求经济和谐,但不公正的经济活动很可能走向人们愿望的反面,造成经济不和谐。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社会经济活动是由人来进行的,但参与活动的人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  相似文献   

8.
一市场经济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社会发展的结果。它是指人们在共同遵守的市场规则下,利用市场调节资源分配,经济主体充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形态。历史的经验证明,以竞争、平等、效率、公正、民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5,(8)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利益调整,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多元多变,导致部分公民道德沦陷、价值观扭曲、信念动摇、道德情感冷漠及行为失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化解当前道德认同危机、培育良好的道德观念,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关注思想。主要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它的核心是不断地对科学真理和社会正义的追求。它的发展动力在于怀疑和批判;它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和世界命运的终极关怀,它为一种永恒的信仰和理想去冷静地解读历史与对传统的超越,它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并迸发出创造的伟力。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这样,呈现在医务工作者面…  相似文献   

11.
自由、平等、民主等都是自由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本文集中分析了马克思对自由主义自由平等价值观的历史考察.马克思认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平等是交换价值基础上的自由平等,实质是物的限制下的自由平等,它是以确立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为其实现方式.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考察对于把握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平等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葡萄牙,行政部门的征收行为受《征收法典》的统一规制。其征收制度遵循法定、正义、平等、适度、平等、公正及诚实信用原则,追求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对被征收人的私权保护,对完善我国征收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特别关注     
社会公正取决于制度安排魏子扬、侯琦撰文说,社会公正与制度安排的关系是人们普通关注的。在一个社会里,人们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生活,并获取制度规范下分配的社会结果。公正与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公正的社会生活只能通过公正的制度安排来实现。文章指出,公正的制度应该是公民公共意志的表达,是对公共社会生活领域中社会行为的规范限制,是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平等权利和与权利相对应的平等义务的公共原则。因此,它必须是透明、公开、明确、具体的。而且,实质有效的制度首先必须是普遍、平等的。让所有个体、群体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拥…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念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正武  李艳 《长白学刊》2011,(2):136-140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实现人的发展,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须确立社会公正理念.现行农民工体制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准则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民工市民化举步维艰.确立社会公正理念,倡导共享、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制度设计、主体参与、城市接纳方面必将对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毛泽东的平等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追求平等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本文在阐述毛泽东平等观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毛泽东平等观形成的思想源由,评述了毛泽东平等观的历史价值:把构建平等的社会基本制度作为实现平等的基础,为新中国初步奠定了公平的社会格局;以追求人民利益作为实现平等的核心,维护了社会安定,保证了我们党至今立于不败之地;以树立社会公正作为实现平等的价值目标,初步实现了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的实现程度的体现。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它主要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等紧密联系的部  相似文献   

17.
公正、公平、平等这三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从理想和价值的角度出发,公正是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性反应,内在包含人类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公平关乎日常生活操作层面,侧重工具性,要求遵循同一标准;平等则是侧重不同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要享有同等的权益。三者相比较而言,公正高于公平、平等,公平、平等应以公正为归依和导向。不能用公平取代公正,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8.
理想的魅力     
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和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都一样。理想和追求是人类特有的秉赋。没有理想的生活是动物的生活。自古以来,在人们五花八门的理想中,对社会普遍平等幸福和自由,人不再为财产有无所累,人们之间不再有不公、奴役、压迫和剥削的追求最伟大,最持久,最无私,最动人。在西方,这种理想和追求最先体现在古希腊人关于黄金时代的传说中。按照这种传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是当今政治哲学中争论的一个焦点。以人的属性为基础,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竞争与合作、自由与平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化约论的解释,可以为理解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由于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解决自由与平等之矛盾的现实思路。  相似文献   

20.
吴小燕 《传承》2011,(17):42-43
思想自由,通常也称为思想自由权,它是一种内心活动的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解放,具有独立的地位。它的性质体现为一项基本人权,它有着独立性、绝对性、理性和可侵犯性等特点。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尊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并不必然导致取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思想进步的追求、思想选择的需要,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新的支点和生长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