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谎仪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日益在刑事侦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司法实践对测谎仪依赖性日益增强的同时,测谎技术在立法中却是一片空白文。通过对中、外测谎技术立法与实践进行考察,我国应在明确测谎技术法律定位的基础上,对测谎技术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2.
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谎结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福利,它具有客观性和关联性。为充分实现测谎结论的证据价值,发挥其在揭露欺骗、打击犯罪、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我国立法应尽快赋予测谎结论合法性,从而最终确认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  相似文献   

3.
测谎技术及其装备的发展,为案件侦破、纠纷解决提供了又一途径。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测谎结论的证据功能并无规定。面对司法实践的超前和立法的滞后,对测谎结论进行民事证据法的考察,对完善证据立法,提高办案质量,实现民事司法的公正与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同时没有赋予当事人充分的调查取证手段,因此,法官为追求个案的实体公正和办案的社会效果就会想办法避开证明责任机制而采取测谎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尽管赞同在民事诉讼中启动测谎并将测谎结论作为定案参考的观点逐渐占上风,但在测谎结论的证据属性没有得到立法认可的情况下,有必要限制测谎启动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测谎检查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如何规范测谎检查结果的使用,已成为立法及司法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测谎在刑事诉讼中的实际应用现状出发,对刑事诉讼实践中如何构建测谎应用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测谎结果能否作为定案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青  王戬 《中国律师》2000,(12):58-60
目前,理论界对如何看待测谎技术及其应用结果──测谎结果?怎样从刑事诉讼的角度规范测谎结果的证据价值与证据能力?如何对测谎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等问题的研究还很欠缺,几近空白。本文作者试图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刑事诉讼立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潘志玉 《政法论丛》2012,(6):109-114
事实认定对于司法裁判具有关键作用,民事诉讼中事实的认定是靠证据来支撑的。测谎技术本身是科学的,关键在于怎么科学地去用它。测谎证据具有证据能力,可以归于鉴定结论之列。测谎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不仅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而且也不存在理论障碍,测谎证据的应用能为解决陷入事实认定僵局的疑难案件打开一扇希望之门。对待测谎证据,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民事诉讼中严格规范测谎证据的适用条件、范围和程序,并适时推动测谎证据立法化。  相似文献   

8.
邵劭 《当代法学》2012,(4):53-58
测谎可能侵犯被测人的意志自由,侵犯其隐私权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特权。被测人同意测谎作为一种基本权抛弃行为使测谎获得了正当性。虽然测谎技术发达国家均要求测谎以被测人同意为前提,被测人同意在我国也具有普适性,但我国测谎机构对此却多有背离。我国测谎程序应当把被测人同意作为程序启动要件之一,并对施测人科以相应的告知义务,规范同意的形式、内容和效力等,构建完善的同意测谎制度。  相似文献   

9.
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世界各国均重视科学技术手段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 ,我国立法也规定了技术侦查。本文就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技术侦查 ,即测谎检查和秘密录音录象等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并就其适用范围、条件、程序及所获得的材料的使用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测谎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并在侦查破案和审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测谎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未统一,加之我国对于测谎结论的适用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已有的司法解释也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加深了人们对测谎结论的质疑,即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问题。因此,明晰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和应有的法律地位,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邵劭 《法治研究》2016,(2):151-160
测谎结论的可采性在美国经历了从弗莱伊规则的严格排除,到道伯特规则的全面开放,再到谢弗尔之后两极分化的演变.谢弗尔案之后,具体个案中测谎结论的可靠性成为决定测谎结论可采性的关键因素.我国没有关于测谎结论法律地位的明确规定和统一认识,法院对测谎结论的处理方式迥异.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对测谎结论可采性的做法,在承认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法官对具体案件的严格审查,采纳或排除测谎结论,并确定测谎结论的作用领域.  相似文献   

12.
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目前比较现实、相对合理和比较紧迫的措施是规范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法院在审查测谎结论时应注意审查测谎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测谎的启动和组织是否合法,对测谎结论应当经过法庭的调查质证。  相似文献   

13.
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的证据之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传统、经典的测谎技术,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是指测谎员有结构地对被测人进行提问,并运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其生理反应;根据对被测人生理反应的分析给出其在所调查的问题上是否说谎的意见。虽然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在运用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技术,但在司法实践中其结论能否作为证据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首先介绍美国、日本及中国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的证据立法状况,然后提出在当前中国应该如何看待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的证据地位,最后提出应如何推进其证据发展之路。一、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在美国的证据之路美国法院对待多道心理生理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测谎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并在侦查破案和审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测谎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未统一,加之我国对于测谎结论的适用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已有的司法解释也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加深了人们对测谎结论的质疑,即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问题。因此,明晰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和应有的法律地位,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测谎制度的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是否采信包括测谎结论在内的科技证据 ,美国经历了由弗赖伊判例所确立的“普遍接受”标准向达伯特判例所确立的“综合观察”标准的转变 ,这标志着美国的测谎制度日渐成熟。目前 ,我国的测谎实践基本上无章可循 ,因此 ,应借鉴美国的做法 ,结合我国测谎实践的现状与不足 ,制定规范测谎实践的法律、法规。在该法律、法规中 ,应该明确规定测谎结论的证据属性为鉴定结论 ,并在规定测谎人员专业素质与诉讼地位的同时 ,建立统一的测谎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6.
李红霞 《政法学刊》2013,30(4):96-99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权是一种权力,单向配置给追诉机关.这一配置格局既忽视了测谎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保护无辜功能,违背了刑事诉讼中控辩平等的基本原则,削弱了辩方的举证权和辩护权,也不能满足被追诉人单方主动提出测谎的现实需求.因此,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权应当重新配置,赋予被追诉人有条件的独立测谎申请权,坚持测谎申请权与测谎决定权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张钦廷  黄富银 《证据科学》2004,11(4):305-307,304
作为传统、经典的测谎技术.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是指测谎员有结构地对被测人进行提问.并运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其生理反应:根据对被测人生理反应的分析给出其在所调查的问题上是否说谎的意见。虽然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在运用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技术,但在司法实践中其结论能否作为证据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首先介绍美国、日本及中国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的证据立法状况.然后提出在当前中国应该如何看待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的证据地位.最后提出应如何推进其证据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辩证对待测谎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进步,测谎技术出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司法领域。目前,测谎技术在刑事侦查中被广泛使用,但是测谎结论是否应该作为刑事证据被法庭采用,在我国测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未完全得到解决之前还应当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9.
测谎鉴定问题——从高检的批复谈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谎技术进入我国已有十余年,然而由于其可靠性未得到有效保障,以及相应制度的滞后,造成其难以被认定为证据而步入法庭.本文对国外从测谎技术到测谎鉴定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只要加快创造条件和建构制度,测谎技术迟早会成为鉴定证据.  相似文献   

20.
刑事测谎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95年,意大利学者龙勃罗梭率先用生理测量仪测定刑事嫌疑人供述的真伪.从此,刑事测谎技术开始得到应用和发展.由于测谎的生理指标越来越有代表性,生理测量仪更加精确,测谎的组织实施臻于完美,测量结果的解释趋于准确,因此,刑事测谎技术得以应用于刑事侦查和法庭调查中.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测谎技术被看作资产阶级、唯心的货色加以拒绝和批判.因此,测谎研究在我国成了禁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刑事测谎技术的科学性逐渐被认识.国家不仅投资研究开发以多种波动描计仪为代表的刑事测谎技术的硬件,而且重视测量的组织、测量结果的解释等刑事测谎技术软件的研究开发,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