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都已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据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所作的数量分析,我们认为,自改革以来浙江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但这种不平衡并没有导致原有的发达与落后地区继续向两极分化,而是趋向于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凸现和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这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状态,我们称之为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本文对这种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过程、原因及其政策选择作一探讨.一、区域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理论界定与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的不平衡通常可以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是在静态的意义上考察某一时点上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在动态的意义上考察某一时段内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差异性.动态的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与静态的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二者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静态的不平衡性可以是动态不平衡的起点和原因,也可以  相似文献   

2.
四川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人增地减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自然灾害频发,粮食自求平衡的压力不断加大.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实现全省粮食自求平衡,确保粮食安全,省政府最近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它是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实现发展及发展过程中的和谐是云南各族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建设云南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发展及发展过程中的平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整合社会利益,关注社会公平,维护边疆稳定.  相似文献   

4.
李蕊 《党史文苑》2009,(1):49-50
以稳定保和谐,是邓小平和谐稳定现的重要内容.在邓小平看来:一方面,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问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稳定也应是和谐的,和谐稳定是政治稳定与经济社会稳定、国内稳定与国际和平相统一的全面稳定,是安定团结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5.
浙江社会发展区域差距与协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浙江省在实现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现象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调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构建区域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机制,是"十一五"规划时期重要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自1989年担任总书记以来,对保持和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作过许多重要论述,多方面拓展和深化了邓小平的稳定思想.江泽民的稳定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和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二是要确定改革、发展、稳定三位一体的辩证观;三是提出了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方针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常健  阎彦 《学习论坛》2005,21(7):37-40
廉洁政府与高效政府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实现的两大目标.但是,产生行政腐败的原因与导致行政低效的原因不尽相同,甚至相反.这使得政府遏制腐败的措施与提高效能的措施既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抑制.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避免单向考量、各自为战和偏向突进,应通过双向考量、综合配套与适时调整,在遏制腐败与提高效能之间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从党政关系的衡量标准和党政关系60年变迁来看,我国的党政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有待进一步规范。要制定和贯彻执政法和政党法,实现党政关系法制化,发挥参政党的政治制约作用;发挥公民社会的监督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国家与社会分离;完善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社会化水平,保持政治稳定;强化执政党建设,摒弃以党代政等超级管理者作用,实现执政党建设与动态政治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9.
王梓  王岩 《求实》2012,(3):44-47
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动态稳定,而不再是传统的社会静态稳定。政治宽容的本质是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政治统治与管理和谐的政治秩序,通过尊重和保障政治权力对象的政治自由与权利,允许不同政见的存在并使它们得以和平共存,以实现社会的动态稳定。当下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目标,和谐社会应该是政治宽容下动态稳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和谐政治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要求有和谐的政治,和谐政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和关键要素.然而,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和谐政治做出系统的研究.本文认为:和谐政治是政治系统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平衡、协调的状态和过程.和谐政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和特征:对差异的认同、理性的妥协、有序的竞争、机会的平等、广泛的民主、充分的开放、规范的自由、公正的法治、动态的稳定、持久的和平等等.  相似文献   

11.
曾祥生  肖建国 《求实》2007,(6):69-71
和谐是稳定的更高境界,和谐观由稳定观发展而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稳定,而非僵化的稳定。法治状态下的社会运行机制对于社会和谐是最恒久最有效的保障,而构建宪政法治、刑事法治、行政法治、民事法治,是实现法治状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稳定与改革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具有统一性。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它们都统一于发展这一目的之中。通过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稳定创造条件;而稳定则可以为改革提供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二者又具有对立性,在短时期内,改革必然会打破旧的平衡,引起某些不稳定因素,而后达到新的平衡;而稳定则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革中某些不妥当和超越阶段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宋才发 《学习论坛》2008,24(6):69-73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的力度.占补平衡是法律确定的一项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易地补充耕地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是确保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基本前提,土地整理科学有序是实现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举措,国家土地督察是耕地生产能力实现占补平衡的根本保障.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对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作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保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六个问题:1.完善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2.反腐败是社会稳定的天键;3.减轻农民负担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4.社会稳定要求尽可能降低失业率;5.社会稳定要求消除国有企业历史负担;6.社会稳定的最终保证是全体人民作为有产者。下面着重谈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决策民主:公共政策程序正义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民主是民主的重要内容.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里,程序正义有利于解决政治决策中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使之达成恰当的平衡,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共政策程序正义有赖于民主决策程序的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只有通过民主程序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共政策程序正义才有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共危机治理诸多制约因素中,观念性因素并未像体制性因素那样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稳定观是公共危机治理理念的核心.稳定观因其对社会基本判断的不同面有动态与静态之分,两者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呈现出明显的认知与行为差异,并对危机的走向以及公共危机治理的最终成效产生着深层次的影响.摒弃静态稳定观,树立动态稳定观,是公共危机有效治理的前提,也是构建动态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当前国家法团主义制度框架下,如何保持工会组织双重身份之间的平衡,以尽量避免在工会组织双重身份发生冲突的状况下,把工会推向两难的尴尬境地,已成为工会体制改革的难点.义乌市总工会成功开展的"社会化维权模式",在"政府、农民工、工会"三方互动博弈中实现了工会双重身份的制度平衡.政治合法性与社会合法性的相互获得是使义乌市工会双重身份得以持续平衡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0,(9)
<正>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文化发展是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量。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发展的稳定,要使其从原有的稳定发展到更高层次的稳定,有赖于民族文化发展为政治稳定赋予新  相似文献   

19.
曾光明 《求实》2002,(4):27-29
税收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是一种动态上的平衡 ,它体现了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 ,要保持税收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一是要牢固树立经济决定税收的观念 ;二是要正确处理税收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三是要坚持依法治税 ,不搞“任务治税”。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就必须将它们置于动态的系统中求平衡、协调。因此要想真正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就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一、从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动态系统中把握好改革的力度。我们今天所说的改革,是全面地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同时也相应地改革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