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从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 ,并发出为避免生态系统瓦解 ,人类应节制扩张的忠告 ,到1972年6月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从1981年美国科学家布朗创办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 ,到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孕育到成熟足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中 ,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 ,既满足人类目前需要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是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其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近几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许多世界最高级会议和全球大会的中心议题。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作为具体行动计划的《21世纪议程》。为贯彻这一会议的精神,我国在1994年制定并发表了“中国对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已体现在中…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将其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联合国环委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最流行的定义,也是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定义。1993年联合国又对此作了重要补充:“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五大子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发展,这五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可持续发展观三个层面上的内容。1、在人与资源方面资源永续利用人类…  相似文献   

5.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倡导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今,可持续发展已为全球广泛认同,其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初见成效。可持续发展是“既...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即将进入21世纪设计的一条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含义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新发展观的成熟,以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为标志,它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提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是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性文件.新发展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个重大战略。”以后又多次提到国家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了国家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李鹏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实施这个战略“对于今后15年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九五”计划和未来15年长远目标的重要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前线》1999,(11)
《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10月9日发表由刘国光。王洛林负责、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完成的一份报告认为,目前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瓶颈”有:(l)技术创新的外生性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我国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本国科技进步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2)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的“瓶颈”。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这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3)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脱节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全新发展战略。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个伟大变革。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ZI世纪议程》,确定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中国ZI世纪议程》,表明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选择。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江…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理论界讨论已久,但大多局限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而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则少有涉及,本文试图就此作一阐释。一可持续发展一词是本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国际上形成的有关人类发展的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了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但在他博大精深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却有许多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深刻阐述,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及其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实质上就已包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或观点。邓小平认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而经济的增长必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保持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等等。这…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知识经济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1997年以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多次演讲中提及知识经济,认为美国90年代以来出现了持续适度增长的“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江泽民也指出“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因此,发展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极为重要的新课题。然而,在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上,人们往往把它归结为高技术发展的产物。一九九六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也指出“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因此,…  相似文献   

13.
李球 《新湘评论》2012,(9):21-24
信息化是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长期演进的必然趋势,省委、省政府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确定为“十二五”期间深化改革和加速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并已正式发布具有前瞻意义和战略眼光的《数字湖南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14.
李球 《学习导报》2012,(9):21-24
信息化是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长期演进的必然趋势,省委、省政府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确定为“十二五”期间深化改革和加速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并已正式发布具有前瞻意义和战略眼光的《数字湖南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作为具体组织编制的负责人之一,在此对《纲要》和《规划》做一个简要的解读,以便大家学习贯彻和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5.
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其危机的日益加剧,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近几年中外理论界和现实实践中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曾反复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因此对其进行对策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一、理论依据:利用的极限与极限的增生   “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布伦特兰的这一定义,字面上关注的是人类代际 (当代人和后代人 )关系的发展,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实质上揭示了人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要实现人类的可持…  相似文献   

16.
认真学习和研究江泽民同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①这一战略,“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因而…  相似文献   

17.
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一个革命的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纲领,因为纲领是旗帜,是方向。150年前的春天(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应世界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伦敦问世,它不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由此,共产主义运动从徘徊在欧洲的一个“幽灵”,发展成为磅礴于全世界的政治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学说,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实践着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150年后的今天,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再春 《前线》2013,(1):58-61
(1)这一刻。我们沐浴在梦想的光辉里。 2012年10月5日,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这个“中国梦”与“美国梦”不同,“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05,(1):59-60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部科普图书.名叫《寂静的春天》。她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当时美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政府的公共政策中还没有关于“环境”的条款。因此,《寂静的春天》一问世,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相似文献   

20.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春天的故事》那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舒缓的旋律,既表现出邓小平的个人魅力,更再现了当年“南方谈话”前后中国改革的大背景,响彻中华大地。一时间,《春天的故事》有“第二《东方红》”之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