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环境公益诉讼在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发现其实践运行中的诉讼主体资格、司法能动性、纠纷解决方式、责任承担方式等问题,以此提出完善原告制度、举证制度、审判模式、制定禁止令、丰富责任形式、奖励机制、第三方监督执行等法律规范层面的制度建议和环境司法专门化、司法能动作用、专家司法咨询、司法信息共享等司法实践的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境法庭从诞生至今,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作为应对急剧增加的环境纠纷的新事物,其从诞生至今,褒贬不一。在基层设立环境法庭,由于其缺乏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依据,受到理论界的一些批评,本文以能动司法为视角,从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两个方面分析了环境法庭的正当性,以期为解决环境法庭设立的正当性危机,同时也为环境法庭的完善提供一种新...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的能动司法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同时避免不利的实践与后果,就必须要恪守能动司法的限度;也即要处理好“能动”地司法与“依法”司法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型构起能动司法的边界。因而,这不仅意味着,当下中国司法场域里的能动司法,必须要认真对待法治的基本原则,甚至是“法条主义”;而且也意味着当下中国的司法改革,必须要摆脱长期以来西方二元对立的司法知识观对中国司法裁判与司法发展的宰制,以一种新的、当然也是适合于中国社会的司法知识观来引领中国的司法发展。  相似文献   

4.
与其他领域相比,司法在社会管理方面所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重视树立现代司法特别是能动司法理念,强化司法民主和保障民生的意识,强化司法公平与效率意识,增强矛盾纠纷的司法调处能力,完善相关诉讼制度,健全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依法推进。  相似文献   

5.
司法能动主义往往和司法审查以及时宪法的解释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由于司法机关要承担服务大局的政治使命,而且要服务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确立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这些使命、任务和目标不一定必然与司法实务相关,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的能动司法不具有司法的独立品性.在中国,法院既无司法审查权和宪法解释权,更无法官造法的权利,所以中国的司法能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司法能动主义,中国现实国情也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司法能动主义.  相似文献   

6.
为回应社会形势需要,由最高司法机关主导的能动司法正在全面推进。由于中国相对缺乏西方国家所具备的司法环境,能动司法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针对可能存在的权力滥用、司法权威受损等问题,对能动司法进行程序规制,保持适度能动并与司法职业化相结合是可行的路径选择,这有利于促进能动司法的规范化,保障司法的权威,推动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观察决策者的有关讲话、行动以及各级法院的实践,我们发现,当下中国能动司法的内涵主要有三层:能动司法是一项司法政策,它以解决当下司法突出问题为直接目的;能动司法是一种司法理念,它树立了"能动"和"服务"的司法新理念;能动司法是一项司法战略,它以谋求中国司法的自主道路为最终目标。这些内涵表明,中国与西方的能动司法没有直接联系。能动司法提出后,决策者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关键是,法律人如何把充满政策性、理念性和战略性的能动司法转换成法律性、实在性和现实性的能动司法。法律方法可能是实现这种转换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动司法的背后具有特定的动机、目的。能动司法的动机可分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其动机特征呈现应急性和特殊性。能动司法的目的可分为:短期目的与长期目的、政治目的与法律目的、初级目的与高级目的,其目的具有短期性和政治性特征。因此,能动司法的意义是有限的。它只是提出了中国司法裁判中能动性或灵活性与确定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彰显了法律实用主义的司法观念;成为中国“大立法时代”结束及“大司法时代”到来的一个信号。中国司法的真正希望不仅在于是否能动司法,还在于是否全面、深入的司法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维权和维稳构成改革措施正当性的独立理由.司法维权与司法维稳的一致性获得充分肯认,而其内在差异则被忽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使司法改革在总体上显得莽撞和冒进.当下中国司法改革的路径必须立基于“维权”与“维稳”双重考量之上,在司法程序的刚性与多样性之间、司法的消极属性与能动司法之间、司法独立与司法民主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家事纠纷的解决机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这些机制中,家事调解既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又有深厚的本土基础。能动司法揭示了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本质特征,这也为中国特色家事调解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首次提出“能动司法”理念以来,全国司法系统中掀起了以“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主题,开展创新服务型司法工作的热潮.面对“人人是媒体,个个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司法机关在服务型司法理念的指导下陆续开通“司法微博”作为其又一司法服务创新项目.然而自司法微博开通以来,微博内容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呈现出偏离服务型司法主题的现象,为使司法机构在网络媒体中找准自身角色并且更加高效地开展司法工作,对自媒体时代下服务型司法的反思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民事诉讼法》。新法从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对民事诉讼及纠纷解决机制做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这是近年来我国民事司法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现代化转向的一次努力。此次修法顺应了诉权保障宪法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是“接近正义”理念在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更有效地保障民众“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今后的民事司法改革应更加注重设计的整体性与统筹性,从而实现司法各要素全方位的变革。将“诉权保障”确立为民事诉讼法的最高目标,不但是完善立法的必备基础,也是公正司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司法,是指享有司法权的国家司法机关依靠国家强制力的后盾,以国家名义运用法律于案件的专门活动,它的裁决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司法公正,就是通过司法机关全面实施法律的各种活动,使司法领域内绝大多数公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能够全面实现,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和长久幸福无害.公正是司法自身追求的理想价值,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本质所决定的,是雏护法律尊严的内在要求.在一个国家中,司法公正与否,是评价这个国家是否民主、有序、健康、文明的基本标志.能否实现司法公正要保证以下三个条件:司法独立;程序公正;法官的修养.  相似文献   

14.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正义是法律价值中的重要内容,正义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实现。司法正义是保障法律正义得以实现的手段、方式和途径。我国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开始关注司法正义。文章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分析目前存在的影响司法正义充分实现的障碍;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构想,期待我国司法正义的早日实现,为我国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非传统刑事司法通过伴随定罪量刑过程的附加性措施主动谋求执行符合犯罪人个别化要求的处遇、维护被害人权利、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如果没有进行司法成本初次投资的勇气以及持续性成本跟进的实力,可能难以经受治疗性司法的成本耗费风险。恢复性司法属于报应性司法与矫正性司法利弊权衡后的整合形式。评估性司法的分析依据、方法、结果都是个体化的,其建议的刑事处遇能够针对犯罪人的具体情况实现富有效率且思路一致的再犯控制与犯罪预防。  相似文献   

16.
回应型司法与刑事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应型司法的权力和权利关系为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刑事契约的生成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环境,对社会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回应为其提供了社会民间化解纷的民众动力。我国移植刑事契约缺乏传统法文化的的历史支持,现存的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共存的多种社会秩序也不能为刑事契约所适宜的权力与权利结构奠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基础,因此刑事契约的本土化借鉴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司法改革的成效,一些地方法院革新观念,大胆尝试吸纳公众参与刑事司法审判过程.在取得实效的同时,也引发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议。司法职业化是实现司法独立的有效保障,理所当然应当是刑事司法审判模式创新的主导方向。但司法职业化固有的一些弊端阻碍司法改革进程也不容忽视.社会公众对司法审判的有序参与则正好可以起到弥补作用。因此,有效改善公众参与机制,实现公众参与与司法职业化的协调发展,应当成为中国司法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环境行政机关介入环境纠纷处理的意义,就在于将行政和司法两个领域加以结合而形成"行政准司法"制度,弥补传统司法救济的缺陷,有效地改善因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造成的纠纷处理效率低下、对受害人保护不利的现象.无论从我国环境行政机关的现有资源,还是从其他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现有实践来看,完善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制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该在重视发挥行政调解作用的前提下,丰富我国纠纷的行政处理方式,尤其要加强行政裁决的作用,形成行政斡旋、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纠纷处理体系,并建立公正、高效的纠纷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19.
西方形式主义司法有其独特的文化成因,根源于实证主义法学,判例法、法典化及司法的困难促进了司法的形式主义。中外形式主义司法在解决纠纷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西方的形式主义对我国司法的改造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性。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性,需要增强司法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做到这一点,有三个方面的对策,一是观念上深入理解司法为民,切实从人民对司法的需求出发;二是立法上为司法改革清除阻碍,由全国人大制定司法改革法;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官身份保障制度,厘清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职权关系,避免行政对司法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