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对柏格理和石门坎关注有四年时间了。柏格理是真正能够感动我们灵魂的人物。今天我想重点说两个问题:第一,一百多年来,柏格理精神像灯和光,是如何传承下来的?第二,今天我们讨论柏格理精神,对当下社会有什么意义?我把一百多年以来,柏格理精神在石门坎的传承描绘为四个核心人物。第一是柏格理本人,他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一个种火者,他把现代文明的火  相似文献   

2.
<正>石门坎,位于九三学社定点帮扶的贵州威宁县。来过石门坎的人们,都能够与这里保持长久的联系,不断在精神和行动上付出,因为这里有奉献精神的召唤和传承。1904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来到中国贵州西部乌蒙山区的苗族村寨石门坎,他历尽种种艰难险阻,倾心竭力,把现代文明带入苗疆:为结绳记事的苗族创造了老苗文;创办乌蒙山第一所苗族小学,首创双语教学,男女同校;第一个山村足球场;第一个男女分泳的游泳池;第一所大山里的医院。柏格  相似文献   

3.
<正>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缅怀和传承这样一个有伟大精神意义的柏格理先生的事迹。我在想,柏格理当初到石门坎去,究竟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对于今天文化的重建,精神的塑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最近我在做一件事情,我在寻求自己的内心归宿。去年我50岁,前50年我曾经辉煌过,是很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人。但到50岁,我在想我的精神归宿是什么。我看了前面关于柏格理的短片,看到石门坎后援团,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下来了,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这是  相似文献   

4.
赵辉 《台声》2007,(3):66-69
对他来说, 创作不是宣泄而是分享,前者只能调动情绪,而后者却带来感动。 如果生活中已经有了艺术,还寻找艺术干什么那?好像在空气里寻找氧气一样,如果把艺术等同于生活,就像把空气都变成了氧气。  相似文献   

5.
今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二期刊登了李德芳同志《二十世纪初期滇东北苗语方言区的苗文》一文,文中谈到:“除了滇东北苗语方言区(主要指滇黔川三省边区一带)的苗民一度有过文字外,居住在其他广大地区的苗民(在苗族中部方言区的贵州凯里县一带,解放前帝国主义传教士,曾用汉文注音字母作基础,设计了一套苗文,并且印刷了‘圣经’。但文字缺点太多,未为当地苗民接受)都没有文字。”“滇东北苗语方言区的苗文,是一九○六——一九一三年之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牧师柏格理,为了在当地苗民中传播基督教义而创制的。”按其意思,苗族自己无文字。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城步这个地方,苗族很早就  相似文献   

6.
归来     
<正>给我的题目是柏格理精神对我的影响——我为什么能在石门坎支教八年。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大脑不是思绪万千,而是一片空白。石门坎——新中小学于我而言是我的生命所不能承载的重量,我也曾苦苦地追问,究竟是什么让我如此难以割舍?在自己列出的N个理由被一一否定后,我清楚地意识到:因为石门坎让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知道自己此生来到这世界的意义。之所以以此为开场白,是因为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此生我需要穷其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是什么,学会之后,将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我想说的是,石门坎的变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些启示,我们通过看石门坎,看柏格理,应该得到什么样的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因为石门坎的事迹,不仅仅是扶贫、文化的改变,它里面蕴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第一,贫困的根源是什么?石门坎是中国西南边陲非常贫困、非常落后、非常封闭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山村。就在1904年,柏格理到非常贫困落后的石门坎。这些贫困是怎么造成的?当地苗人没有文化,甚至都不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这些人完全在文明社会之外。在文明社会之  相似文献   

8.
石门坎,位于九三学社定点帮扶的贵州威宁县。来过石门坎的人们,都能够与这里保持长久的联系,不断在精神和行动上付出,因为这里有奉献精神的召唤和传承。 1904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来到中国贵州西部乌蒙山区的苗族村寨石门坎,他历尽种种艰难险阻,倾心竭力,把现代文明带入苗疆:为结绳记事的苗族创造了老苗文;创办乌蒙山第一所苗族小学,首创双语教学,男女同校;第一个山村足球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报纸,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了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型。但是早期近代报纸并不是由中国古代的报纸演变而来,而是外国传教士独立创办的。中国古代报纸之所以没有演变为近代报纸,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正是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报纸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近代化进程与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邵桂 《求索》2007,(5):209-211
中国社会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进程,决定了外来文化传播的必然性,并凸显了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一是循序渐进的规律,外来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经历了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到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或政治文化,再到深层的精神文化的进程;二是优胜劣汰的规律,中国近代化进程同时又是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进程;三是民族化的规律,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从中体西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充分显示了文化传播的民族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谢铭 《传承》2009,(12):88-89
马赖是近代进入广西传教的第一个天主教传教士,在他的艰苦努力下,发展了近代广西的第一批天主教徒,开创了广西的基督教事业。西林教案发生后,他被西林知县张鸣凤下令逮捕并处死,但他的死却成为鼓舞传教士继续传播天主教的精神支柱,使天主教在广西继续得到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进行的文字传教工作,客观上直接催生了中国新出版业,并影响了出版业的方方面面。但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中国民营出版业纷纷崛起,在文化传播上逐渐掌握了自主权,传教士的作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反洋教斗争:文化冲突乎?排斥进步文化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义和团反洋教活动起因是中西文化冲突’,是‘排斥进步的西方文化’”的观点,既无史实依据又无理论根据.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不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化;少数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推行的是本国政府的对华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强迫中国民众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国民众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反抗;传教士在华开办学堂、创办报纸等活动确实传播了某些西方进步文化,但这并非传教士的主体活动,且“教案”冲突也并非因此引起.  相似文献   

14.
马赖是近代进入广西传教的第一个天主教传教士,在他的艰苦努力下,发展了近代广西的第一批天主教徒,开创了广西的基督教事业.西林教案发生后,他被西林知县张鸣凤下令逮捕并处死,但他的死却成为鼓舞传教士继续传播天主教的精神支柱,使天主教在广西继续得到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艺术创作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创作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是特定价值观的表现方式。艺术创作在提倡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同时,也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并成为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翻译出版西书、传教士传播、留学归国人员传播为主要形式,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文化语境的不断变换中,人之现世生存的价值问题,濒临价值的凌乱与虚无生命何往的问题仍一次次以中国近代文人自杀的形式提示着它们的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确乎到了认真思考自己现代使命的关头。仅就在世价值信念看,时下热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潮都难以成为汉语思想真正的现代使命。把个我的在世性价值交付给现代性授权的权威,人固然有了一个庄严的归属,却也不堪其重,在深重的压抑感中,人们呼求自由。在后现代生活空间里,人以肉感的沉醉取消价值追寻的高蹈,卸下满身的重荷狂歌曼舞却时感悬着浮游的恐惧、无家可归的冰冷,又无法不在无法承受之轻中渴慕归属。中国文化的现代使命既不是思考如何禀有提供现世沉重的权柄,也不是探求如何使人置身失重的游戏空间,而是为现世提供一个足可承负人的在体性裂伤,足可抱慰徘徊在价值虚无的边际孤苦无告的灵魂的真实价值信恃。  相似文献   

18.
多元化的台湾社会中,眷村孕育的人情义理、独特价值观等已经成为台湾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眷村文化的载体,眷村并不是自然村落,而是台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社会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发展都是自洽的,自被列强强行打开国门之后,传统文化在近代部分知识分子眼中就成了中国失败于列强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而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绊脚石.中国之所以被列强打败,表面上看输给了西方的船坚炮利,而实际上通过他们的层层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败给了西方文化,从而引发了问题意识的错位.国人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应保留什么?其中分清生存和生活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化走向自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他者主导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交往空前深刻,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发声,通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策略入手,协调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平衡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兼顾中国立场与天下情怀,通过分析受众实现分层传播,在传统文化的内核里融入现代化的中国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平等互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际期望和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