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碌碌无为,但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很有成就。他的父亲和儿子责怪他无能,他却对父亲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又对儿子说:“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强。”按理说,这个人说得全是实事,但细细想来,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单身父亲独自抚养有严重智力障碍的儿子,为使儿子享受到正常人的幸福和快乐。父亲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好和快乐,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音乐奇才”!  相似文献   

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老舍先生的儿子,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虽然外界一直称父亲老舍为“人民的艺术家”,但父亲却从不称自己为“作家”,而是“写家”。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参加一个家长会,一位家长问了笔者一个问题。 那位家长说他是一个特别爱儿子的父亲,是十分重视儿子教育的父亲,也是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的父亲。可是.随着儿子一天一天长大,他感到原来常用的训斥儿子的办法不灵了,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儿子越不听话,他便越提高训斥的音量。他感到,训斥的音量越大,自己越累,儿子越不当一回事。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命令     
“唐游龙:……你应该从你们连队接到上级命令时起,就应该忘记你的家庭;应该忘记你的亲属;临阵打仗,更应该忘记自己的生命!……父:唐浩东。”在广西边防某部荣誉室,陈列着这封战士的父亲给儿子写来的家书。信中开头没有亲呢的“爱儿”之类的称呼,而是一反家书常规,对儿子指名道姓。这是父亲给儿子下达命令!这是多么崇高的父爱——关键时刻,他鸿雁催征,要儿子奋勇杀敌,置生死于度外。家书抵万金。唐游龙带着父亲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 《法制博览》2011,(14):37-37
一个儿子酷似他的父亲,做父亲的就要得意了。世上有了一个小小的自己的复制品,时时对着欣赏,如镜中的花、水中的月,这无疑比仅仅是个儿子自豪得多。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蛇蜕皮一样地始终是自己,但儿子却往往愿意像蝉蜕壳似地裂变。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 《法制博览》2009,(20):11-11
一个儿子酷像他的父亲,做父亲的就要得意了。世上有了一个小小的自己的复制品。时时对着欣赏,如镜中的花、水中的月,这无疑比仅仅是个儿子自豪得多。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蛇蜕皮一样地始终是自已,但儿子却往往愿意像蝉蜕壳似地裂变。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我和王某共同养育一对双胞胎儿子,经我们协商,哥哥随其父亲姓“王”,弟弟随我姓“温”。由于工作原因,我和王某长期两地分居,感情也因此逐渐变淡。婚后第六年,两人协商离婚。由于我需要经常出差,离婚协议约定双胞胎均由王某抚养,我定期支付抚养费。最近一次我去探望双胞胎儿子时,从孩子口中得知,王某已将双胞胎弟弟由“温”姓改为了“王”姓。  相似文献   

9.
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玩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的活动空间除了教室就是寝室,这是很多中国中小学生的生活现状。一位外国专家曾用“笼子效应”来表述这种现状。江苏省常州市有位名叫徐鹰的父亲,他的儿子徐奥特别贪玩,让老师很头疼,但在徐鹰眼里,贪玩也是孩子的优点。他决定把儿子放出“笼子”,就是让孩子回到一种自然和放松的学习状态,徐鹰把他的方法称为“绿色家教”。四年后的2006年10月15日,就读于常州市一中初二(四)班的徐奥在国际机器奥林匹克比赛亚洲区选拔赛上夺得冠军。更让人吃惊的是,徐奥的文化课成绩也一路蹦高,直至蹦到全班乃至全年级前列.  相似文献   

10.
儿子从小就显示出浓厚的“性趣”,公务员老爸对儿子进行了“西方式”性教育。结果,不当的性教育使儿子频频在学校上演“骚扰门”。公务员老爸忙着为儿子“扑火”的同时,也不得不一次次地为儿子转学——  相似文献   

11.
电视作为一种集声像于一体的传媒手段,深受4岁儿子的喜爱。自搬上宿舍楼装上有线电视后,无处撒野的儿子便将电视作为终日合作伙伴了。他先是特别喜欢看“空中礼卡”节目,去年我们这儿流行“纤夫的爱”,看久了的儿子张口不是“妹妹你坐船头”,就是“让你亲个够”。有一次,送牛奶的阿姨来了,我让儿子谢谢阿姨,他竟开口就唱“谢谢你给我的爱”,幸亏他还是个孩子,这“爱”字扩大些内涵也算没完全犯规,要是送牛奶的阿姨多些心眼,还以为我这个做父亲的想通过孩子讨人家便宜呢。于是我决定用小画书来防止儿子小小年纪唱情歌的尴尬。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金钱和地位的“名牌”学生,是美国向世袭社会演变的特征。对比之下,传统的世袭社会欧洲却向平民化发展,布莱尔首相的儿子被父亲母校牛津拒之门外,便是一例。  相似文献   

13.
关于胡子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做学问的年头,生了个儿子,就取名叫“学问”。后来胡子盛长了,又生了个儿子,便取名叫“胡子”。待第三个儿子出生,他差不多老了,老了还能生儿子,就把小儿子取名叫“笑话”。三个儿子长大了,老在家吵吵闹闹,烦死人了。他便打发三个儿子去捡柴。  相似文献   

14.
我曾在电视上多次看到过这样的新闻,一对父子关系变得水火不容,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接着便是父亲出走。从此,天涯海角势同陌路。亲朋聚会,别人提到儿子,老父亲便会火冒三丈,似乎在他的眼里,十年不见,二十年不相见,也不会难过。但真正有一天,当儿子落难了,父亲便再也坐不住了。  相似文献   

15.
插足与倾销     
哲学家问儿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儿子想了想回答说:“放羊。”哲学家很不高兴,但还是耐着性子问:“为什么?”儿子说:“因为放羊的人最多,既然别人都去放羊,那就证明放羊很好玩,于是我长大了也想去放羊!”  相似文献   

16.
提起张秉贵这个名字,北京百姓马上就会想到了两个说法:“一抓准”和“一团火精神”.这位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把劳模的风范留在了人们心间.今天,他的儿子张朝和站到了父亲的柜台前,抓起一把糖放到电子秤上,是否也能像父亲当年那样“一抓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温他父亲那种热爱工作,在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倾情注入的那种职业精神.如今商场里早已经用电子秤替换了手动秤,顾客的购买习惯也有了变化.站在父亲柜台后面的张朝和胸前挂着一块特殊的工作牌子,上面刻着“子承父业”.马来西亚儒学家张弓曾在他写的《寻找张秉贵》文章中写道:“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一个工作牌子.”如何“子承父业”?曾经是张朝和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17.
崔锡宝 《工会博览》2013,(36):49-50
本城涧煤矿,一个承载首父子两代人酸甜苦辣的地方,30年里,风风雨雨,父亲老了,儿子接过父亲的班,继续留在那座大山中,延续着这份矿工的情愫,并且希望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  相似文献   

18.
沈湘 《法制博览》2009,(6):26-27
哲学家问儿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儿子想了想回答说:“放羊。”哲学家很不高兴,但还是耐着性子问:“为什么?”儿子说:“因为放羊的人最多,既然别人都去放羊,那就证明放羊很好玩,于是我长大了也想去放羊!”  相似文献   

19.
印记     
傅彪  张秋芳 《工会博览》2006,(12):32-35
隔辈亲(一)彪子的父亲是山东人,从小投奔革命,书念得不多,仗打了不少,在革命的熔炉里锤炼了一辈子,可就是没把“重男轻女”的老观念磨掉。当年为了要傅彪这个儿子还被全院点了名。老爷子一点不隐讳自己的观点:不见儿子不罢休,见了儿子才罢休。生了三个女儿,终于见到了傅家的独苗。彪子生下来浑身通  相似文献   

20.
阮直 《法制博览》2009,(14):23-23
我从懂事起被人强制相信的东西太多了,当我的相信还坚定不移时,被我相信的事情却已变异了——我相信能让我一生吃饱饭的人民公社解体了;我相信的“一大二公”并没有优势;我相信的国有企业也贱卖了;我相信的“十月革命”在它的故乡就遭到了遗弃;我相信,甚至还崇拜的一位老领导也被抓了起来,估计临死之前是走不出吃饭“供给制”的那间小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