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虹光 《世纪行》2013,(6):28-29
"戏子无音客无本",万保英有唱戏的本钱,嗓子漂亮,不温,嘎嘣脆,冬天的萝卜赛鸭梨,久唱不衰。嗓子好,有观众缘,登台就自信,放得开,小花旦、刀马旦、青衣、老旦、彩旦,都来,很能出彩。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出挺著名的现代戏《社长的女儿》,是评剧,随县剧团移植了,戏中的反派人物叫老狐狸,就是万保英演的。她说自己"眼放绿光",相当反派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当今评剧舞台上,集表演、导演与教学于一身的老艺术家杨淑芳,虽年逾七旬,依然为艺术事业勤奋耕耘,并结下累累硕果,被誉为壮心不已的"老来红",赢得评剧界同仁的赞誉与敬重。初涉艺坛得滋育六十多年前,座落在天津北马路的华北戏院,经常上演评剧。许多当红评剧艺人都来此献艺。三层楼的坐席与包厢常常座无虚席,演出十分火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淑华,在全国评剧界是一位影响深远,广受观众爱戴与欢迎的人物。作为评剧刘(翠霞)派的第三代传人,她的演唱保持了纯正的评剧传统风格,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评剧演员群体中的佼佼者。她多次在全国汇演中获得大奖,并荣获了戏剧演员最高表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王云珠,天津广大评剧戏迷几乎无人不晓。这位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头上罩满夺目光环的评剧新生代杰出代表人物,她坎坷的从艺经历具有耐人寻味的传奇色彩,其突出业绩更是印证了"天才来自勤奋"、"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职场与人生哲理,在菊坛有一定的代表性。埋没十年未"出声"王云珠并非出生在梨园世家,但酷爱戏曲艺术的父母却对充满艺术天赋的爱女,起到了一定的滋育与启蒙作用,幼小的云珠受到正规专业的  相似文献   

5.
评剧的创新     
评剧的创新丁末北京的一座剧场里坐满了观众。他们中的大部分年纪都在四五十岁以上,真正称得上是评剧的老戏迷。有些观众还随着台上的演员一起轻声哼着戏文。使戏迷们如此投入的是《金沙江畔》──近来已很少演出这样的令人过隐的戏了。对于评剧的戏迷来说,《金沙江畔》...  相似文献   

6.
正每天早上六点半,农之勤早早来到灵山县光荣院,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热水器的开关,把水烧开,然后把十几个水壶装满开水,再把水壶挨个送到在光荣院疗养的老军人房间里。这样的事情农之勤一干就是24年。24年里,热水器坏了又换,光荣院里的老军人走了又来,农之勤在不知不觉间从20多岁的大姑娘变成了年近半百的农阿姨。作为灵山县光荣院的护理员,烧开水、送开水只是农之勤一天工作的开始,随后,她还要给光荣院的老军人送饭、洗衣服、拖地等,一直忙到晚上6点多。在农之勤照顾的老军人中,有一位就是她的丈夫周永利。"周永利是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老英雄,曾获得过一等战功。"随行的灵山县光荣院副院长梁红霖说。战争彻底改变了周永利的生活,周永利因脑部中弹偶  相似文献   

7.
<正>(上接总第315期)十、她给周总理演戏1955年秋天的一个下午,鲜灵霞接到通知,要她到当时的干部俱乐部参加联欢会。这一天,俱乐部里充满着笑语欢声。阳光透过藤萝花架斑斑驳驳地洒在长廊里,院中央圆形的花坛里开着各种鲜花,汽车道两旁的菊花特别引人注目。曲艺、河北梆子、评剧等剧团的人都来了,鲜灵霞只知道是位首长要来,但却不知是谁。忽然,不知谁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老百姓几乎都熟悉评剧《刘巧儿》和《花为媒》的著名唱段,人们也更熟悉和爱戴最早演唱这些唱段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风霞,人们印象中的她永远生气勃勃。但在4月12日江南的霏霏烟雨中,新凤霞却因突发脑溢血而飘然长逝。  相似文献   

9.
干亲进门     
<正> 1947年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在上海连映三个月、观众多达70多万人次的优秀故事片。舒绣文在片中扮演交际花王丽珍,她与一个老富商(周伯勋饰)姘居;叫他丈夫吧?非法;叫他哥哥?岁数太大;叫他老头儿?有欠恭敬;于  相似文献   

10.
<正>省人大代表、仙游县鲤声剧团副团长傅丽云容貌秀丽、声音清扬,说话间带着漂亮的手势,宛如采访当天她在台上饰演的美丽皇妃。从她12岁学艺起,30多年来她已经扮演过几十甚至上百个千娇百媚的古典女子,倾倒观众。然而,她见到记者,所要急切表达的第一句却是:"文艺团体体制改革之后,我承包了演出队,一天要能赚到7000元,我才能保本。"而更让她心焦的,是莆仙戏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二)田丹娘的故事美洲的老华侨多是被当成"猪仔"买去修铁路的,扁担横放在地下他们都不知读作"一"……而东欧的老华侨却多是顶过硕士、学士帽的学问人。没有人再称他(她)们为"猪仔",但他们的心路至死都会烙满"猪仔"的烙印……田女士,62岁,俄文名叫达尼娅,中国人喜欢称她丹娘,50年代留学原苏联,后来任俄罗斯某大学教授,已退休。等学士、硕士、副博士、到博士论文都通过时,她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热爱她的伊凡一直等了她5年。57年初田回国。留学生说话开放惯了,难免刺耳。那时又恰逢反右整风,田女士便成了整风"对象"。正在她精神快要崩溃的时候,伊凡作为援  相似文献   

12.
<正>绝迹70余年的评剧《海棠红》,最近由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重新推上了舞台,观众反响强烈,剧场接连爆满,呈现一票难求之火热景象,为深秋津门戏剧舞台增添了一抹亮色。《海棠红》是评剧白派创始人白玉霜从艺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评剧史上第一出拍成电影的剧目。这出名剧的诞生,记述着白玉霜曲折的从艺经历,也是评剧百年史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3.
<正>不久前,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在中国大戏院举办系列演出,原本以刀马旦应工的国家一级演员张传晔,一改自己的戏路,不但在《李慧娘》里扮演李慧娘,在《汴梁图·杀宫》里扮演刘桂莲,还在重新恢复的传统剧目《南北合》里扮演萧太后。行当不同,人物类型迥异,她都能突破行当局限,或做或唱,演得别具一格。30多年前,张传晔从天津戏曲学校毕业,分配到梆子剧院做演员,那时我在梆子剧院艺术室工作,给他们讲过课。彼时,绝迹舞台多年的古装戏刚刚开禁,梆子剧院老演员人才  相似文献   

14.
<正>2000年7月17日,著名笑星、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与世长辞,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神州。一颗耀眼明星的陨落、一株馨香奇葩的凋谢,引来了无数人的惋惜与哀叹,成为艺坛绝无仅有的现象。赵丽蓉生于宝坻县。虽然这里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历史上曾涌现出西路评剧与京东大鼓的知名艺人,但她并非艺人家庭出身,父亲赵秉忠是个手艺人,擅长理发、梳头。由于老家宝坻西庄村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农民生活艰难,迫不得已赵秉忠就带了大小七个孩子逃难到了  相似文献   

15.
<正>1896年7月24日,随着一阵"哇哇"的啼哭声,一个幼小的生命降临在直隶省武清县王庆坨的一个贫困农户家中,她就是日后成为评剧早期坤伶首领的李金顺。(一)李金顺的父亲李文发,早年曾在一个昆曲班中吹笛子,因视力不佳,同行皆称他为"瞎大爷"。因当时昆曲衰落,迫于生计才返回故里务农。按说头生女儿降临人世,应该给这个清冷的家庭带来些许快乐,可当时庄稼连年歉收,又加多如牛毛的苛捐杂  相似文献   

16.
<正>筱白玉霜和新风霞是评剧"新白派"和"新派"的创始人,在评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她们同是在天津喝着海河水成长起来的,在共同的舞台生活中,都曾经历了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并结下了深厚的姊妹深情,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轶闻。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眼睛     
正母亲年轻的时候,有一双漂亮的眼睛。我七八岁时,母亲在戏台上唱戏。她演花旦,眼睛灵动有神采。戏台上的母亲,扮演的总归是别人。我最喜欢母亲在家里的样子,尤其是她缝衣服的样子。灯光下,母亲的脸有柔美的轮廓,眉清目秀。她专注深情地挑起针线,有时用牙轻轻咬断线头,有时把针往头发里插一插。母亲有时会抬起头看我,她冲我笑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闪着温暖的光。  相似文献   

18.
一位普普通通的妈妈,半个世纪爱兵如子,情系绿营,赤心拥军,先后把自己辛苦积攒的20多万元,全部用在拥军上,而自己一生清贫。她先后受到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聂荣臻元帅称她是当代的"子弟兵母亲",张爱萍将军为她题辞"拥军老模范、爱国爱人民"。她就是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拥军模范、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江苏省邳州市一位普通个体户庄印芳。  相似文献   

19.
说起电影《抓壮丁》,现今中年以上的观众大都不陌生。其中的两位主角都是四川人,一位是扮演王保长的自贡人氏,名叫陈戈,另一位是扮演地主李老栓的岳池人氏,名叫吴雪。  相似文献   

20.
刘广雄  杨玺 《人民公安》2010,(23):36-38
<正>如今,在陶莎莎影响及带动下,红河边防支队辖区警官任村官增至人90名,云南边防总队在中越、老、缅等三国八千里边境一线警官任村官增至715名。她是一名来自北京的"80后"的阳光女孩;11年来,她多次放弃转业回京机会;11年来,她始终扎根深山,无私奉献,在红河大地谱写一曲曲为民之歌;多年来,她心系群众冷暖,维护边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