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芳 《前沿》2011,(12):113-116
世界自然遗产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区域与云南全省同步,社会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矛盾凸显期。怎样解决本区日益突出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问题,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迪庆州"生态立州"课题调查材料为依据,就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解处理三江并流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江并流"核心景区: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的南端,居横断山脉中段,北有青藏高原,南接滇西北山地,在"三江并流"八大片区中兰坪占有老窝山片区、云岭片区和老君山西部片区三个片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三江并流"中轴线澜沧江又流经兰坪县境内形成"三江并流"腹地。  相似文献   

3.
张毅成 《创造》2004,(4):21-22
公元2003年7月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年会上,云南的"三江并流"申报项目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令云南人民尤其"三江并流"地区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4.
潘发生  和芳 《创造》2010,(6):59-61
世界自然遗产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包括迪庆、怒江和丽江三个州市,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区之一。正确处理这一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5.
<正>兰坪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区域的天然垭口,这个多民族聚居的"三江之门",不仅是连通三条大江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成为中国西南川、滇、藏民族文化走廊的结合部。普米族游牧文化、白族支系拉玛人的古老文化、傈僳族传统原生文化在这里交汇,不同的语言、歌舞、节庆、服饰、宗教、饮食、居住、风俗  相似文献   

6.
庄忆 《今日民族》2003,(6):30-32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山峦叠翠、江河纵横,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是正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域的天然垭口和交通咽喉,有“三江之门”的美誉。兰坪还是一个民族文化多元性和原生地的典型区域。在“三江并流”区域生活着藏、傈僳、怒、独龙、彝、白、普米、纳西等14个少数民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及服饰、歌舞、建筑和装饰等文化特质。兰坪的建筑特点以木结构井干式形态最为典型。井干式又称垛木房,它的基本造型是以原木水平垛墙(木楞墙),墙角交叉榫接,墙面水平肌理突现;缓坡悬山…  相似文献   

7.
<正>怒江州兰坪县地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的重要门户,被誉为"三江之门"。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聚居、资源富集、神奇美丽的"宝地"。境内有保有储量达1100万个金属吨的世界级凤凰山铅锌矿山和星罗棋布的矿床、矿点。过去,兰坪县支柱产业单一,矿冶一业独大。近年来,按照"做稳做优一产、做强做大二产、做快做活三产"的总体要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 《湖湘论坛》2003,16(5):64-65
进行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是指由空气、动物、植物、水资源、土地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统一体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文化生态是由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 ,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目前的民族地区开发来说 ,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9.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素有"兰花之坪"的美誉,地处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南大门,人们称它为"三江之门"。由于兰坪居横断山脉中段,北有青藏高原雪域,南接滇西北亚热带山地,处于地貌过渡带上,加之兰坪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带上,强烈持久的地质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0.
《今日民族》2011,(3):20-24
玉龙县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集“三江并流核心区——老君山”、“东巴文化古籍”、“丽江古城——白沙古镇”的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于一身,同时还拥有宝山石头城、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等丰富的人文资源。玉龙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文化资源富集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全力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民族文化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世林 《思想战线》2001,27(4):44-47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举世瞩目.作为一个国际开发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流域区内各国的合作,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参与.发掘这个区域的文化资源,寻找流域区内经济合作的文化底蕴,阐发其人文精神,既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开发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流域区内傣泰民族文化,理解其精神纽带作用和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推进贝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加强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则是我们发掘区域内民族文化资源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赵伯乐 《思想战线》2000,26(1):117-121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发展水平相当高,但却很快地消失了,而且几乎没对继之而起的另一个文明产生明显的影响.前人对其消失的原因做出多种解释,但都存在不足.造成这一文明消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最终危及文明本身;二是上层建筑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种教训对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旋律的现代社会来说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夜郎之争与文化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夜郎”是一个在西南地区经常被提到的词语,尤其在近年的四川、贵州等6省市“夜郎”属地之争中特别引人关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越来越受重视,神秘的夜郎文化也被当作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并出现了抢夺“夜郎”牌的文化资源之争。在这种争论不断深入之际,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冷静思考,不难发现各地的终极目的都是想借“夜郎”发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单纯地为开发文化而开发文化难以真正体现其价值,夜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与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等相结合,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制度与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已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也正在建立之中。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度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尚未成为社会各群体普遍的制度要求。在实践中,"名录"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申遗"甚至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这种经济理性只有转变为文化自觉,名录制度才能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制度。  相似文献   

15.
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彝走廊既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又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藏彝走廊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是一种区域性的线性文化景观。本文运用遗产廊道的理念,对藏彝走廊的遗产廊道的构建策略及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力图通过对遗产廊道的构建,实现藏彝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  相似文献   

16.
廖国一  王林 《桂海论丛》2012,(4):111-115,4
文章提出要发挥文化遗产事业在广西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遗产事业产业体系。具体思路有:发挥文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拓展文博产业发展空间;实施"百家博物馆建设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办馆;重点构建"两区一带"博物馆群,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加快宁明花山和兴安灵渠申遗工作,创建广西文化旅游精品;促进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建设中国—东盟艺术品展销中心。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态学是西方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就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命题,其内涵指的是具体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和适应方式。而这一命题却遭到了另外一些人类学家内亭等人的质疑,认为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过程的不同,两个民族即使处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也会具有不同的生态行为。本文正是在对两种学术观点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任何民族的文化适应,不仅有生物性适应的一面,而且还应有社会性适应的一面,因而需要引入“社会性适应”这一概念才能解释文化对生态环境适应的复杂性。为此,如果我们从文化的社会性适应入手,探讨避开喀斯特生态脆弱环节,在民族地区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可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关系,表现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履历,就是生态史。从民族生态史的角度研究环境的保全,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课题。传统的生态学知识(TEK)能保持民族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它构建出社区民众生产生活必须共同遵守的千古规则和价值理念,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与其分不开。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发挥传统生态学的作用,实现其与现代生态学的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世明 《思想战线》2006,32(3):99-105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唤醒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理念,加强民族地区的环境法制建设,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利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民族地区的生态变通、补充立法,是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自然、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缺陷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扩大,影响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存发展安全,也对长江、珠江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的补偿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应开征生态税,实行生态转移支付,以改善西南喀斯特地区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