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读者向本刊反映,至少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开始,中央一直强调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这一点总是同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集约型产业相联系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实现充分就业始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尤其重要,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多是粗放型产业,这样看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充分就业就存在着冲突,是不是这样的呢?本刊特请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陈文通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2.
潘键 《实事求是》2003,(4):47-49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文中首次肯定了虚拟经济的客观存在,肯定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一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领头羊作用,因此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当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因其“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通病,比较优势已经明显弱化,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省将产业发展重点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而高新技术产业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正成为引领四川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运用,是我们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经济特别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前线文库     
《前线》1996,(3)
前线文库不要过早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学家樊纲最近撰文指出,我们在世界上真正处于优势的,不是先进技术和自然资源,而是大量的、长期内可能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要想持续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密集型”经济,依靠“劳动成本低”这...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发挥国际比较优势,获得最大的比较利益呢?惟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文章分析了在现阶段我国资本仍然相对稀缺、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战略地位和比较优势,并提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这里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与此相联系,这里所说的比较优势是指劳动力费用低廉或劳动力成本低.但是,严格地说,权衡比较优势是不能只看成本的,还要看效率.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应当是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和劳动力资源的效率的综合体现.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伴随时间的推移,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资源的效率则呈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我国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成长为信息化的产业基础,但又有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必备条件,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还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要做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必须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经济区发展的最突出矛盾。它制约着经济区快速发展,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可以从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开展职业培训等方面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面对信息产业带来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代表传统经济的日本和代表新经济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表现的强烈反差,很容易让人对我国传统产业的前途感到忧虑。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对大多数传统产业不仅不是坏事,相反还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在新经济时代,我国应充分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