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对网络隐私的侵权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网络隐私权现阶段还未能通过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程序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就要求对网络空间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法律制止。网络安全问题,正在使得人类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立法趋势。因而,在我国隐私权立法缺位的情况下,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机制进行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商静  张少锋 《学理论》2009,(24):80-81
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对网络隐私的侵权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网络隐私权现阶段还未能通过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程序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就要求对网络空间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法律制止。网络安全问题,正在使得人类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立法趋势。因而,在我国隐私权立法缺位的情况下,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机制进行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5)
随着经济和网络的发展,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事件越来越多。而我国法律对消费者隐私权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所以如何给予消费者的隐私权法律上的保护是现代民法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网络购物在消费者间的普及,消费者的隐私会受到更大的威胁,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更为了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我国应该考虑有关隐私权的立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空间下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渐突出,传统的隐私权领域因此扩展到网络空间,网民的隐私权不仅遭受着来自于民事主体的侵权威胁,有时也面临着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的侵害。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权利,网络隐私权应当得到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保护。而我国的宪法只对隐私权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当前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对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进行探讨得出:将隐私权作为基本权利规定在宪法中;完善隐私权立法体系,辅之以相关制度;防止公权力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完善宪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5.
张平安 《各界》2008,(10):95-96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类对自身价值认识的逐渐完善.加强隐私权保护有利于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实现伞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个人生活安宁,维护公民人格尊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有关网络侵害隐私权问题不断出现,因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亟待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6.
张宝亚 《理论导刊》2004,18(12):53-55
隐私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事务、生活安宁及私人领域独立支配的人格权。侵害隐私权责构成的特殊性决定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独立性。针对现行立法缺陷,建议我国建立对隐私权保护的宪法、刑法、民法及行政法多层次立法系统。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其主旨在于保护自然人生活的自由和精神的安宁。我国民法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畴进行保护,方式间接,混淆了二者的界限,不利于隐私权的法律确认和保护,应予修改。  相似文献   

8.
姚震乾 《学理论》2014,(7):127-130
隐私权是重要的人身权利,隐私权保护问题开始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机构在对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部分做法与公民的隐私权相冲突,民政救助过程是其中一个体现。首先对民政救助制度进行概述,进而论述民政救助过程中与隐私权相冲突的表现,最后讲述现行法律制度下对民政救助中隐私权保护的局限以及克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2)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个体享有的对私人安宁生活和私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恶意收集利用的人格权。作为社会关注的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行法律对公众人物的隐私并未明确规定,这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造成一定冲击。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概述,从平衡公众人物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构思,以期对将来完善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公开限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己成为崭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的21世纪,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法律对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有所体现,基于用户、中间代理和服务商的隐私技术也得到应用,但还不足以遏制个人网络隐私侵权事件的发生.当前,很多国家纷纷制定颁行法律法规,并通过行业自律来保护个人的网络隐私权,其经验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从具体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法律、技术、伦理等方面入手,构建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1.
邵真真 《学理论》2011,(26):53-54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在享受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我们个人的隐私也在经历着被窃取和被曝光的危险。因此,相对于传统隐私权而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网络隐私权是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个人数据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可以理解为隐私权在网络中的延伸。目前有关网络隐私的侵权行为屡见不鲜,进一步探析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陈真 《学理论》2013,(22):156-157
随着公民个人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隐私权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权利与权利冲突亦日益突显。尤其是艾滋病人这一特殊人群,在艾滋病人隐私权保护的过程中,他们的隐私权与特定人的知情权更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故须明确两权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浅析冲突原因,细解双方利弊,平衡各方利益,并用法律的手段予以协调,从理论、实践、立法三方面找到这些权利冲突的平衡点,使之和谐运行并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个人隐私,是指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一些不愿被外人知道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零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民法中另外还多处提到了有关个人隐私的保密措施。可见,个人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尊重和保护他人隐私权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个政工干部的高度重视。应该说,尊重和保护他人隐私权,是对我们政工干部职业道德的一条基本要求。个人隐私,或多或少人皆有之。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或者得不到保护,轻则影响团  相似文献   

14.
公众人物作为自然人中的特殊群体,其隐私权自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由于公众人物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此类人群的私人信息享有知情权,由此,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就产生了冲突.完善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特殊法律保护,设立解决冲突机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陈茗 《理论探索》2002,(1):63-64
新闻采访中的隐性采访因为会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 ,因而新闻单位被诉侵权官司日益增多。为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法律应当为新闻隐性采访予以保护。在我国现阶段 ,在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下 ,法律能够为隐性采访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平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彭朝阳的“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及其隐私权保护”一文认为,在我国,由于新的民法典及监督公众人物包括领导干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的方法不当,范围过宽而侵犯其隐私权的事例已屡见不鲜。而对隐私权的保护是社会法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所以,如何把握好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及其隐私权保护这两者的关系, 就显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从"人肉搜索"看刑法对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跃荣  王雷 《学理论》2009,(14):91-92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在一开始即存在巨大的争议,一方面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其特有的搜索机制,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程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传统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刑法作为保护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工具,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作出适当的调整,在规范网络发展的同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隐私权保护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我国受传统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公民的隐私权意识淡薄,对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明确规定隐私权的独立民事权利地位,关于网络中隐私权的保护更是一个新的课题。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繁荣、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网络的公开性和易窥窃性很容易使人们的隐私暴露于天下,个人隐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保护好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权已经成为各国学者普遍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是现代信用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征信体系运转的多环节中,个人信用信息的利用是对个人隐私权冲击最大的环节,如果法律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利用不能进行有效的规制,个人隐私权就极易在个人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受到侵犯.所以,法律要在个人信用信息的利用目的、范围和方式等方面进行规范,使个人隐私权通过法律得到应有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宋海艳 《学理论》2014,(9):82-83
隐私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我国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还不完善,而且多数是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遇到很多困难。公众人物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隐私权具有特殊性,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给予必要的限制,但此种限制不应无限扩大化,应给予适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