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进党自1986年9月成立以来,其政治骨干的世代交替进展快速。目前,一大批出生于1960、70年代的“新世代”也已走上了重要岗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此选择了民进党中年龄在30-45岁、目前和曾经在党、政、社运团体担任重要职务及各级民选公职和少数专业人才等共332人为考察对象,其中行政系统64人,民选公职133人,党务系统53人,其他重要人士82人。  相似文献   

2.
陈星 《台湾研究》2008,(6):29-34
民进党以制造冲突为主要手段进行动员的政治行为模式根深蒂固,在没有上台以前就表现得极为明显。2000年民进党取得执政权,“对立——冲突”的政治行为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08年民进党在台湾最高领导人选举中惨败之后,这种政治行为模式依然是该党政治行为的主流选择,这对民进党未来的路线检讨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地下电台”就是未立案、没有执照的非法电台,近年来一直是民进党重要的政治传播通道。1994年台湾省长选举和2004年“大选”,其扮演的角色就广为人知。2005年高雄“外劳”事件以来,岛内主流媒体对陈水扁和民进党方面的揭弊与批判蔚然成风,但此时“亲绿电台”,尤其是很多中南部的“地下电台”依旧充当“挺扁”的喉舌,  相似文献   

4.
2012年“大选”之后,国民党在南台湾的选举动员逐步进入一个“结构崩解”的阶段,影响所及,国民党不仅在南台湾各类选举中难以取胜,也因为其所掌握的社会支持网络更趋于弱化,国民党在南台湾绿营执政县市作为一个在野政党的监督力量也随之弱化。因之,即便在多数南台湾各县市议会中,国民党仍掌握较多正副议长席次,但由国民党掌握的县市议会,却对民进党县市政府的消极的两岸交流政策难有影响。检视国民党在南台湾“结构崩解”的情况、影响及民进党县市政府和县市首长的两岸交流政策,并研判其发展趋势,无疑对深入了解南台湾政治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经验表明,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在政治运动中常具有某种先行性。“台独”最先也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因为在现实政治中难有其立足之地,于是先寄身于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像文学这样可将其理念隐隐约约地寄托在形象描写中的载体。这正是最早的“台独”分子经常是作家或文学作者的原因。不过,当条件成熟时.它就会从意识形态领域向现实政治领域扩张。于是我们看到民进党执政8年时,将“台独”意识形态转化为“去中国化”的种种“政策”。2008年“大选”民进党失利,  相似文献   

6.
刘佳雁  张华 《台湾研究》2009,(2):27-31,41
“侨务”政策是台湾当局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的数十年间.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巩固与海外侨社的传统关系,争取侨心认同。积极服务于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逐步转向以“侨务”推动“外交”、以文化维系侨心的过程。2000年3月台湾实现首次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台湾当局推展“侨务”政策的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2000年陈水扁代表民进党出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执政长达8年,不但未能兑现“勤政清廉”的选前承诺,反而变本加厉推行政商勾结的“黑金政治”,结果在官司缠身、众叛亲离的境况下黯然下台。在这期间,台湾经济持续低迷,两岸关系频生危机,就连民进党当局当初颇为自得的美台关系,也因其执意推行“渐进台独”路线,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民进党人士郭正亮在10年前出版《民进党的转型之痛》一书时,也许没有料到民进党在执政后所遇到的难题和阵痛,远较先前的“转型之痛”为剧,更没想到当年戮力推动政党转型的施明德、许信良等领导人,会因党内斗争的惨烈而被迫出走。  相似文献   

8.
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两蒋统治下的威权时代,“台独”作为一种非法的社会政治活动,在台湾岛内没有生存空间,一直受到国民党执政当局的严厉打压,“台独”人士大都亡命海外,或改头换面在岛内隐蔽活动。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台湾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民进党的成立,特别是李登辉上台主政后,海外“台独”人士纷纷闯关返台,与岛内“台独”势力合流,活动重心也从海外转向岛内,  相似文献   

9.
袁伟 《台湾研究》2005,(4):54-59
从图书分类学讲,民进党类图书基本是指以民进党为题材和对象的书。10多年来,在台湾地区,民进党类图书的“出书热”,经久不衰,一直是台湾学术界、政治界和出版界的工作重心。相关民进党的“出书热”,反映出台湾特有的政治文化和出版文化,是“政治热”带动“出书热”,“炒作热”带动“看书热”。“四热”之下,出过一批学术、理论水准较高的专著,提高了关于民进党研究的水平。不过,不少以民进党为题材的书籍的写作、出版周期超出一般出书规律,缺少研究问题、撰写专著和出版新书的必要的时间上、思考上的沉淀,影响了此类图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3月18日,台湾第十任“总统”选举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497.7737万票、39.3%的得票率当选“总统”。民进党上台,是台湾政坛的空前巨变,将对岛内的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统独走向产生巨大冲击,也为两岸关系投下了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5月20日,陈水扁面对岛内群众和在野势力的激烈抗争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这篇演说中,陈一改“大选”期间的挑衅口吻,将“公投制宪”变成了“宪政改造”,并声称“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的议题,目前在台湾社会尚未形成绝大多数的共识”而建议将其排除在“宪改范围之外”。然而,这一“宪改”的烟幕难掩陈水扁及其所代表的民进党“公投制宪”的理念与立场。为更进一步认清陈水扁当局“宪改”的本质,本文试就前六次“修宪”中民进党对“修宪”与“制宪”的态度立场加以考察,乃至对民进党上台后的“制宪”活动进行探讨,以期从客观上还原陈水扁当局“宪政改造”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民进党执政马上就要三周年了,作为一个老民进党人,你怎样评价民进党这三年的政绩?” “不敢说,应该是很差,经济搞成这个样子!我经常往来大陆、香港,人家说香港差,可是现在台湾还不如香港呢,更不要说同大陆相比了。” “这三年民进党似乎一直在转型,比如‘总统’兼任党主席、打击黑金政治等等。” “可是这里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党国不分,过去我们指责国  相似文献   

14.
台湾宗教势力的“政治关怀”──从“万佛会”说起张新鹰在近年台湾的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名为“万佛会”的宗教团体异常活跃。1991年8月,万佛会和另外两个基督教团体用人墙堵隔奉命拘捕“台独”分子陈婉真的警察,声言不惜流血来阻止拘捕行动;同年9月,民进党等...  相似文献   

15.
王大鹏 《南风窗》2013,(18):20-22
谢长廷的登陆及举办的香港会谈、陈菊的再次登陆、民进党举办的"华山会议",等等,让民众看到民进党内部似乎正在发生调整与改变,但随着陈水扁的重新入党,民进党再一次重陷泥潭。8月份,台湾两位政治人物的举动引起了热议。这两位都与民进党有关,一位是高雄市长陈菊再次登陆,访问了天津、深圳、厦门和福州。陈菊宣称,"作为民进党元老",自己这次大陆之行,是以善意创造"更多友善"。越来越多的"绿营"政治人物访问大陆、香港,让人们对民进党和大陆的关系增加了一些想象空间。另一位就让人有点"纠结"了,他  相似文献   

16.
李鹏 《台湾研究》2006,(6):13-17
长期以来,民进党在台湾一直以所谓的“清廉”形象自居。随着岛内涉及到民进党当局的各种弊案不断爆出,陈水扁的主要亲信、家人、亲戚和民进党高官涉及弊案的消息层出不穷,引发台湾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政坛动荡,陈水扁和民进党在台湾的形象也因此跌人谷底。民进党何以在上台后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滋生如此严重的贪腐现象,本文将运用政治学相关理论,从政治文化中的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三个面向,剖析民进党当局产生贪腐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民进党“台独”转型“五阶段论”——回顾与前瞻徐博东*1997年底县市长选举获胜后,民进党在岛内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政权的第一执政党。然而,客观而言,民进党欲夺取“中央政权”,取代国民党而走上“全面执政”,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民进党近几年来着力...  相似文献   

18.
221年10月20日,民进党召开全代会通过议案: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的效力,等同于1991年的“台独党纲”。有人宣传这是民进党在“台独转型”的道路上“又迈出一大步”。联系民进党上台以来,陈水扁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等事实,人们不禁再次思考10年来该党的“台独转型”问题。本文拟围绕这个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台独”分子炮制种种谬论而建构起了一套“台独”话语体系,通过不断推广和强化这套理念,掌握了岛内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并对岛内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民进党虽然始终不放弃“台独”主张,但随着“台独”话语权的强弱而不断调整两岸论述;国民党在“台独”话语权的压力下,也不得不进行“本土化”论述。“台独”话语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权力形态,对公共权力的运行产生强力的制约作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民主秩序,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20.
以2005年8月“高捷弊案”爆发和年底县市长选举结束为发端,台湾政局逐渐出现民进党上台以来的最大变局,陈水扁执政开始进入“后扁时代”。引发岛内政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标榜“清廉、本土、改革”的民进党政府迅速沉沦,人民对执政者的为所欲为和无所不为深感困惑与震惊,并逐渐失去耐心与信心。岛内在2006年所兴起的反贪倒扁运动,目前仍未能引起人们对2000年政党轮替后所出现的岛内乱象的省思,民进党隐藏在“爱台湾”、“本土化”与“民主化”旗号下的选举利益考虑和“台独”路线,显然无法产生推动其转型的内在力量。引发台湾政治变局的结构性因素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继续主导岛内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