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已历尽三十八载风雨,在其间他们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着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已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自治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主义自治的精神和原则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民自治从安德罗波夫提出迄今亦已几年。过去苏联一直把社会自治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而将其排除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外。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才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思想并把“日益全面地实行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作为现阶段苏联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战略方针。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还列专章论述了人民自治问题。  相似文献   

2.
联学苏哲列宁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同一思想辨析安启念系统方法(苏)布劳贝尔格等苏联东方哲学思想研究概况常忠烈列宁的辩证法思想〔苏)梅连节夫关于利用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智能革命—“两种文化”走向统一(苏)弗因伯格全球信息网:现实情况与问题(苏夕穆柳科夫苏联学者对“信息社会”论的批判 政治、法律论苏共二十七大的创新趋向刘克明浅谈苏共在现阶段的领导作用孙鸿酞苏联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浅析管淑芳苏共现行纲领有关党建问题的修改情况温云水苏联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民主化与人民自治李传勋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调整干部政策的动向…  相似文献   

3.
政治期页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11试论赫鲁晓夫的干部更新制度16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关系111戈尔巴乔夫的第一年:建立权力和权威(续)117苏联的政治发展和机关人员的素养122关于社会主义管理的某些特性135苏联部的职能管理局介绍131南斯拉夫现行民族政策是各族人民和睦相133 处的纽带21苏联政治体制基本特点及其改革初探28南共联盟自我完善的理论与实践212苏联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实践及前景展望216苏联等国行政法制建设及其对国家管理的220 作用论苏共在管理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225 作用-苏联的检察机关2 3…  相似文献   

4.
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强调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使千百万劳动者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参加国家的管理”。为此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因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能保证国家与人民之间保持经常的联系,吸引千百万劳动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参加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与社会公正的原则联系在一起的,它主要表现为社会各阶层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平等地位。根据社会公正的原则,管理的政治体制与自治的社会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入发展,苏联社会自治的各种形式——苏维埃、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劳动集体,正在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行使其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5.
苏共二十七大不仅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一项中心任务加以强调,而且对社会民主化问题也采取了积极态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苏共纲领新修订本,还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报告,都提出了“人民自治”的重要概念,不仅用相当篇幅展开论述,而且以人民自治为中心目标,构画出了一幅进一步实现社会民主化的新蓝图。可以说,人民自治预示着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因此值得我们加以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是苏共二十七大确定的,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战略方针。为此,苏联当前新领导十分强调劳动群众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强调直接参加企业生产管理的劳动集体自治。与此相应,职工全体大会这一作为实现集体权力的直接民主的形式提高到了显要地位。本文试就苏联劳动集体全体大会这个问题作些简单的介绍和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在各类社会主义制度中,对进步的信念是最根本的,因为社会主义被认为起在技术和经济发展基础上必然导向一种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在苏联,以及在中、东欧其他国家中,认为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乐观看法今日仍旧应该有的。这种乐观的看法最清楚地和最权威地反映在苏共1961年的纲领中,它预言科技和经济的极端迅速地发展保证于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上,以前所未有的基调论述了以公开性原则和公民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人民自治问题。随后,苏联理论界也赶制出一些大块文章,从各个方面论证这一理论。为使这一理论付诸实现,苏共新领导也采取了一些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9.
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学术界加强了对本国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政策的研究。在报刊杂志上,有关社会政策的文章与日俱增。《政治自修》杂志从一九八二年第八期起辟出“苏共社会政策“专栏,系统地介绍宣传讲解提纲。在苏共的一些代表会上,社会政策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上。政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鲜明地体现在自己实施的政策中。列宁指出,“政策是指群众参加国家事务,指国家的方针,指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苏俄社会组织发展的"黄金时代"。苏维埃国家在这一时期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21年3月-1924年5月,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初创,建立了宪法框架下社会组织部分自治的管理体制。从1924年5月至1928年2月,随着在经济领域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措施的收缩,开始构建苏共主导型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30 年 8 月通过了关于社会组织的新的条例,明确地将社会组织的宗旨与苏联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该条例的颁布和实行,标志着宪法框架下部分自治的管理体制终结,苏共主导型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初创与确立,是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摸索和建立治理国家模式,从相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一个缩影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切成就,都是与苏联共产党在各个领域的积极活动密切相联的。苏共党纲新修订本指出:“党是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鼓动者和组织者,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和指导力量。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为国家制定未来发展总方略、保障人民创造活动有科学的领导,并赋予苏联社会建设以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见1986年3月7日《真理报》)  相似文献   

12.
政治期页 民主德国国家政权机构与社会团体的相 互关界 完善选拔和培养领导千部及工程技术干 部工作 苏联的人民志愿纠察队 保共和保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 问题的一些理论观点(之一) 苏联共产党国际部 论苏联东欧各国的后备干部建设保共和保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 问题的一些理论观点(之二)苏共在制定发达社会主义概念和它的完 善纲领中的作用苏联共产党国际部新宪法颁布以来苏联立法的特点苏联干部的监督检查制度介绍第十二届世界青年与大学生联欢节在苏 联举行波兰统一农民党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的 总目标和总任务论苏联东欧国…  相似文献   

13.
苏联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它在原子能、宇航以及军事科技等领域的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长期以来苏联不仅重视科技的发展,也重视科技成就应用于生产。早在六十年代苏共就规定“共产主义建设任务链条上的主要环节是最大限度地加快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科学技术进步。党把科学技术进步看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经……”,明确指出,党在苏维埃社会生活的领导作用和指导作用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制定技术政策,探索出能最大限度地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形式。”规定党、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任务是“把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创造性主动精神引导到解决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以及把科学技术的成就迅速地运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流动是指工作人员按照他个人意愿和主观要求从一个企业转到另一个企业。这个现象最近几年来在苏联甚为严重。它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颇大的消极作用。稳定劳动集体,减少劳动力流动的要求,现时常见于苏共领导人的言论,苏联党、政和工会的决议,以及苏联报刊书籍的许多文章中。  相似文献   

15.
经过十余天激烈争论的苏共28大,于7月13日降下帷幕。大会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坚持改革的方针和维护苏共的团结。这次代表大会不仅是在苏联社会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召开的,而且是在东欧诸国发生骤变后的复杂局势下召开的。因此,如何估价前一时期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必然成为党内各派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大会前,当人们面对如此东欧局势,很自然地要对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实施的对东欧的政策提出各种疑问。因为,客观事实已明摆着:原来称之为“苏联阵营”、“社会主义大家庭”正在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6.
1985年春,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后不久,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去年,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他对这一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并得到代表大会的确认,成为苏联进行改革的行动纲领。戈尔巴乔夫在谈到改革时指出,不单是要在经济领域里进行改革,而且还要“执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和完善社会关系,“消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切东西”。换句话说,苏联的改革还包括政治、社会以及其它一切领域。他还强调,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要“加深社会主义民主”。为实现全面民主化,他把“公开性”的原则,看作“政治问题,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群众的创造性和参加管理”。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公开性”原则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要公开化,即党政各级机关要定时向人民群众报告自己的工作,通报信息,而人民群众有权对各级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并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政策”被作为“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之一写进党代表大会的正式文件,这在苏共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标志着苏共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什么是“社会政策”?它的理论依据、基本内容和实现的途径是什么?本文现就这些问题作一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已经 20 年.从不同视角,对苏联解体原因有几种标志性看法:社会主义制度先天不足、斯大林模式"原罪"、戈氏"叛变"、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等等.应该说,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是一系列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南斯拉夫自治经济中,包含着市场和计划两个因素。它们共同对自治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即既要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利用市场规律的作用,又要规定市场起作用的范围,限制市场的消极因素。也就是说自治经济中不仅不排除必要的计划,而且自治社会计划还是南斯拉夫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和机制。他们用自治社会计划机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行自觉、有意识地指导和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