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孙彩虹  张红霖 《学习月刊》2009,(20):101-102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新的教育发展方向。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创办“民营性质”的小企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其意义远远超过应试教育和就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一系列的表述说明,扩大就业,尤其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实现国家未来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成为今后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何通过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使他们能成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实践者,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一道不得不正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广泛出现,呈现“后毕业时代”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发展提供思想规范,树立毕业生正确的价值观与就业思维,实现自身价值。在思政教育视角下,分析当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针对“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策略,为我国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同等重要,都不可忽视。高校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缩短其就业的“社会适应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更应该通过“美化”校园硬件环境、创新校园制度环境、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人文环境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特殊作用,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怎么办     
2009年6月10日,《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北京发布。该报告指出,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现仍有16.51万是“啃老族”。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毕业半年后没有找到工作和有了工作又失去的大学毕业生共有73.56万。  相似文献   

6.
仁社 《求贤》2010,(10):46-46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8至11月.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主题为“搭建服务平台.开辟绿色通道.助你实现就业”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活动。凡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均可到就近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登录市、  相似文献   

7.
朱岩 《求贤》2009,(3):1-1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关于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精神.选聘了一批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2008年,中央有关部门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作了部署.截至年底,又有7.8万名大学生“村官”奔赴新农村建设一线任职。目前.这些大学生“树官”正活跃在农村基层.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诚信危机.为保证就业秩序的正常,有必要分析、探索毕业生诚信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诚信水平.  相似文献   

9.
贾汐  肖华丽 《世纪桥》2012,(13):104-105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当前的经济形势势必给准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也势必会引发毕业生一系列心理动荡,进而诱发准毕业生“离校综合症”,给高校管理部门带来一定压力。本文从准毕业生“离校综合征”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其表现、成因,提出了应对毕业生“离校综合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试论“大学生村官”战略的时代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村官”战略简单说就是通过法定程序选派优秀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大学生村官”战略自1999年在海南省局部试点实施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2,(3):57-59
大学生就业,牵动着社会敏感神经。面对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鸡西市委、市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出了“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的战略部署.鸡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在省内推出“政校联合”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将人力资源市场建到人才最密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蔡吉臣 《求贤》2011,(3):42-43
一、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有力指导 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新生人才资源.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应届高校毕业生掌握了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要走上社会.被社会认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开展工作,还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韩德龙 《世纪桥》2012,(17):94-95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工作情况,明确要求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谈起,认真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4.
当前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需要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引导、鼓励我省高校毕业生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个努力方向。本文分析了影响我省高校毕业生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的多方面因素,并从中找出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任倩  唐军 《学习月刊》2011,(22):105-106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逐年扩招,使得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受迫于就业压力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在校大学生较以往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技术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对个人思想修为、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相似文献   

16.
马保恒 《党史博采》2008,(12):43-44,48
“明礼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而诚信就业正是“明礼诚信”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毕业生的诚信是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7.
当前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需要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引导、鼓励我省高校毕业生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个努力方向.本文分析了影响我省高校毕业生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的多方面因素,并从中找出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任学敏 《山西青年》2023,(9):130-132
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2022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创历史新高。随着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已成为一个常态化问题。在新冠疫情期间,“慢就业”现象更为凸显,部分学生甚至发展成为“懒就业”“不就业”,具体可以细分为优越型、逃避型、准备型。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从个人、社会、学校、家庭不同层面深入剖析了“慢就业”现象,推动“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全过程”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全方位”就业服务质量,打好“三全育人”组合拳,进而削弱“慢就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政策顾问     
国家采取五项政策助大学生就业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一、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  相似文献   

20.
李骥 《世纪桥》2009,(24):85-86
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出台了相应的就业帮扶政策,本文从高校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入手分析、探讨并列举出高校可施行的六大帮扶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