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当美国武装入侵海地迫在眉睫之际,海地军方领导人与美国代表于9月18日晚达成了太子港协议,同意在10月15日前交出权力,让流亡在美国的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从9月19日开始,1.5万多名美军及多国部队在没有遭受抵抗的情况下陆续进驻海地.这样,美国对海地准备发动一场流血的武装入侵变成了不流血的“和平入侵”.美国和海地军方之所以达成避免流血冲突的太子港协议,是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自海地军事当局通过政变夺取政权近三年来,国际社会一直施加强大压力,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包括安理会授权采取军事行动的决  相似文献   

2.
国际要闻     
《瞭望》1994,(37)
以巴签署移交西岸权力协议8月29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以色列同加沙之间的埃里兹边境检查站正式签署关于早日授权巴勒斯坦人接管整个约旦河西岸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旅游和税收等权力的协议.多国部队准备对海地采取行动美国和加勒比共同体国家8月30日表示,如果海地政变军人不交权,他们将面临入侵.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联合国最后一次试图说服海地军政府自动下台的尝试失败.  相似文献   

3.
海湾战争从1月17日凌晨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连日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空中袭击。19日,美国军方人士说,空袭将进入第二阶段,轰炸目标将从机场和防御工事转向地面部队。同时,伊、科边界双方大军云集,摆开大战架势。  相似文献   

4.
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授权成员国组成一支多国武装部队,“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将海地现军人政权赶下台,恢复3年并前被推翻的政府.这一决议草案是由美国、法国、加拿大和阿根廷联合提出的.它把外力干预海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由美国组织和指挥的多国部队占领海地,解除塞德拉斯将军领导的军人政权,邀请流亡在美国的海地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第二步,待一个“和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安理会7月31日通过一项决议,授权组建多国部队,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措施解决海地危机.由谁来组建这支多国部队呢?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马德林·奥尔布赖特直言不讳地说,应当由美国“准备组织和领导”.这项决议为美国手握联合国的令牌对拉美地区进行军事干涉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  相似文献   

6.
华盛顿专电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10月30日来华盛顿进行了闪电式访问,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总统里根举行了一天会谈。会谈后里根宣布,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将于12月7日访美。里根定于明年上半年访苏。历时两年的美苏首脑互访计划几经周折终将实现在即。 美苏就戈尔巴乔夫将访问美国发表的联合公报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会晤期间将签署一项彻底销毁两国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协议,并将全面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1,(8)
●在以色列2月6日举行的总理选举中,利库德集团主席沙龙击败了工党主席、看守政府总理巴拉克,当选以色列下届总理。●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奎格2月6日宣布,美国军方计划在今年5月或6月进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导弹拦截技术的第四次试验。●在去年11月26日海地大选中获胜的原天主教神父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2月7日宣誓就职,再次成为海地总统。现年47岁的阿里斯蒂德曾在1990年当选总统,随后在次年发生的军事政变中被推翻而流亡美国。1994年美国对海地进行军事干涉,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由于宪法规定不许连任,他在1996年将权力交给了…  相似文献   

8.
国际要闻     
《瞭望》1994,(44)
美开始从海地撤军 美国国防部10月17日在华盛顿宣布,美国已经开始从海地撤出军舰和部分海军陆战队士兵。目前大约有1.75万名美国军人部署在海地。 约以签署和平条约草案 约旦首相马贾利和以色利总理拉宾10月17日在安曼哈希姆王宫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约以和平条约草案。以色列内阁当晚举行特别会议,一致通过了和平条约文木。约旦内阁也于18日批准了这个文本。 欧共体拟与南锥体共同市场结盟 欧共体委员会10月19日通过一份文件,建议组成“欧共体—南锥体共同市场地域联盟”,以进一步推动欧共体与拉美共同市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特拉维夫发生汽车爆炸事件  相似文献   

9.
波黑和平曙光初露徐坤明1994年12月31日,波黑塞尔维亚族领导人卡拉季奇和穆斯林领导人伊泽特贝戈维奇分别签署了关于’停止敌对行动4个月的协议,该协议于1995年1月1日生效。在此之前,12月23日两位领导人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斡旋下达成了一项停火协议...  相似文献   

10.
自以色列议会1月4日三读通过解散议会和提前举行大选议案后,以色列各党派的竞选筹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解散议会也导致了利库德集团重新分化组合,使以色列政局更加错综复杂。以色列下次全国大选本应在2000年年底进行,而这次提前大选完全是由执政的联合政府自己一手造成的。去年10月,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美国经过9天的艰难谈判签署了以巴临时和平协议。这一协议的关键内容是要求以方在协议实施之日起12周内分三期在约旦河西岸13%巴勒斯坦领土上撤军。临时和平协议不仅打破了中东和平进程陷入长达19个月的…  相似文献   

11.
全球要闻     
《瞭望》1998,(25)
全球要闻(6月8日—14日美国和朝鲜将恢复将军级对话驻韩美军司令部同朝鲜军方6月8日达成了在板门店恢复中断了7年之久的将军级对话的协议。双方将军在对话中将讨论有关停战体制的问题。但第一次会谈的日期尚未决定。1991年,一直由美国将军担任的朝鲜军事停战...  相似文献   

12.
近来,美俄在波黑维和、北约东扩、裁减军备等问题上争吵不休,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俄双方矛盾日益增加,它们表明俄在世界事务中对美国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了.近来,美俄在如何实现波黑全面和平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新的较量.10月6日在美国威廉斯堡闭幕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决定,派遣一支以北约为主、多达6万人的多国部队前往波黑取代目前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其中一半来自美国,由北约统一控制和指挥,以监督停火和制止违反和平协议行为.北约允许俄参加多国维和部队,但是,如果俄不愿接受北约统一指挥,则只能给俄罗斯部队某些与军事行动无关的任务.但是,俄罗斯认为自己为调解前南地区冲突所作努力比西方任何国家都要多,俄主张同北约建立联合维和部队,由北约将军和俄罗斯将军共同指挥或轮流指挥,多国维和部队应根据协商一致的计划行动,部  相似文献   

13.
国际要闻     
《瞭望》1995,(51)
为履行波黑和平协议,12月4日,两架运载多国部队的英国皇家空军飞机降落在萨拉热窝机场,这标志着北约正式开始在波黑部署维和部队.这批维和先头部队以通讯和后勤兵为主,而多达6万之众的大部队要在代顿和平协议12月14日在巴黎正式签署后前往.5日,北约16个成员国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特别会议,正式批准了北约多国维和部队即将在波黑实施的军事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4.
国际要闻     
《瞭望》1995,(42)
马其顿总统遇刺受伤马其顿总统格利戈罗夫10月3日在上班途中被炸弹炸伤,总统司机当场死亡.这起谋杀事件是在马其顿和希腊签署关系正常化临时协议后不久以及格利戈罗夫自马其顿1991年独立以来首次访问南斯拉夫后的第二天发生的.克里斯托弗会晤越南外长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10月3日在华盛顿会见了访美的越南外交部长阮孟琴.双方着重讨论了发展两国经济关系及东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美国副国务卿斯佩罗同日说,美国政府正在制订对越南的经济战略,以为越南获得美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5.
时近年终岁尾,美国总统克林顿12月12日至15日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进行正式访问。这是克林顿主持巴以领导人10月23日签署怀伊临时和平协议外交行动的延续。从怀伊协议到克林顿中东之行,表明美国为维护其中东和平主导地位和保护自身石油和安全利益,加大了...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3,(12)
1990年 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伊拉克使用武力。1991年 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2时40分(北京时间17日晨7时40分)左右,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行动的大规模空袭。2月28日,海湾战争以美国的胜利宣告结束。1998年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7月25日 结束以巴美戴维营三方首脑 会晤后的第三天便接受以色列电视台采访,全面阐述了戴维营首脑会晤失败的原因和美国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新政策。令人惊奇的是,他在讲话中公开警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不要在没有同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的情况下单方面于9月13日宣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扬言如果阿拉法特届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美国将对此采取必要的“报复行动”。克林顿威胁并警告说:“我一直希望将美国驻以使馆迁至耶路撒冷,因为美国已经在耶路撒冷选好了馆址。我至今没有下令迁馆,那是因为我不想做任何有损…  相似文献   

18.
南联盟塞尔维亚议会和南联盟领导人接受了西方与俄罗斯提出的科索沃和平协议后,美国作出了比较谨慎的反应,一方面对这一进展表示欢迎,另一方面则强调仍然坚持轰炸,称只有在南联盟开始执行协议后,北约才会停止轰炸。此间分析家们认为,美国之所以表态“谨慎”,一方面是因为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困窘后,美国终于找到了台阶下,可以‘体面”结束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了;另一方面美国也担心执行和平协议仍将面临重重困难,解决巴尔干问题的道路曲折,美国恐怕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谓科索沃和平协议事实上完全是北约用炸弹和导弹强加给南…  相似文献   

19.
郭震远 《瞭望》2011,(1):36-37
2010年12月21日,两岸两会恢复协商以来的第六次领导人会谈(第六次陈江会),在台北市举行.这是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并生效后,两岸两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不仅取得了签署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这一新的具体成果,而且对于认识和把握ECFA生效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景,特别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历史将永远记住发生在 1990年 8月 2日晚 9时许 (伊拉克当地时间 )的那一幕:伊拉克军队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举入侵科威特,仅用了不到 12个小时就将科威特全部占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这一举动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但萨达姆后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1年 1月 17日,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 战争。 40天后,伊拉克不得不同多国部队签定了“城下之盟”,表示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伊拉克从此掉进了受美英军事打击和联合国严厉经济制裁的深渊。 在海湾战争爆发 10周年后的今天,伊拉克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