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王晓辉 《求索》2013,(11):199-201,198
民意的流变性、情绪化、耗散性特征决定了民意的虚妄,而经过过滤、改良后的民意——"公意"却可以作为反映社会情势的晴雨表,附着于刑事政策的价值判断之下,在相对罪刑法定的阈限之内,调和、弱化甚或消解"法"与"情"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平抑刑法体系之逻辑自洽性与功能自足性之间的落差。在域外刑法语境下,民意可经由程序补足与民意→公意→刑事政策→规范体系的机能主义→预防必要性的理论进路实现其规范化;在中国刑法语境下,民意可经由民意→公意→刑事政策→平面四要件体系→定罪情节的法理路径以完成其规范化转换。  相似文献   

2.
刑事政策制定中的民意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意是作为非政府的社会公众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刑事政策作为一种国家与市民社会做出的公共刑事选择,其合法性源于民意从实质理性和形式理性两个层面的参与及影响。同时,规范化的发现民意、归纳民意、引导民意的反映机制是刑事政策制定中民意作用彰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民意在刑事政策过程的作用实质上是公民政治参与在刑事政策领域的表现。刑事政策的制定需要民意基础,刑事政策的执行需要民意推动,刑事政策的评估需要民意参与,刑事政策的调整需要民意根据。但是民意有着天然的缺陷,需要靠精英意见来甄别、整合、安抚和引导。只有坚持以民意为主,精英意见为辅,民意才能够在刑事政策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真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卢志刚 《理论月刊》2012,(2):98-102
当前刑事司法回应民意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与不足,其原因既有司法理念层面的问题,也有司法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有司法体制层面的问题。刑事司法回应民意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指导原则,加强和完善民意反馈机制、民意缓冲机制、民意协调机制、民意保障机制等四项机制,使民意与刑事司法在沟通与协调中获得互相理解和支持,减少社会的震动,降低社会成本,才能提高司法效率,保证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刑事司法和民意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3,(11):45-45
李立丰在《当代法学》2013年第5期载文《民意的司法拟制——论我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认为,民意的表达过程是民意的一种拟制过程,存在失真可能。我国刑事司法民意表达可分为三类:一是有权直接表达,即刑事实体法、程序法等;二是技术性拟制,如法官在适用刑法具体规定中对“社会一般人”这个概念的技术性适用;三是组织性拟制,体现为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刑事执法规范化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实践不足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刑事执法规范化建设,就必须在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制约刑事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现实因素进行剖析。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刑事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工作的生命线,是刑事侦查部门提高自身履职能力的必然要求。只有真正创新执法理念,提升专业办案水平,严格责任监督程序,强化执法能力培训,才能不断提高刑事执法精细化水平,实现刑事执法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法治的前提是良法的制定,刑事法治建设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在刑事立法及其理念方面进行完善和发展。从法治与政策、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分析,刑事立法必须坚持自身的独立品格,重拾"慎独"理念,防止过分回应和积极向政策靠拢而演变为"政策法"。作为一部优良的刑事立法,必须坚持法制统一理念,着力减少、消除和避免作为非刑事法律的前置法与作为后置法的刑法之间、刑法自身内部的不同法条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维护他法与刑法、刑法自身内部系统的协调性、统一性、衔接性、体系性。受到政策及其背后的权力影响以及民意的负面作用,使得刑事立法不时偏离谦抑性理念;理论上的司法犯罪化观点以及引发学界持续争议的风险刑法、敌人刑法理论从深层次看,不仅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实际上也是对刑法谦抑性理念的突破和伤害。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谦抑性理念在刑事立法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弗格森"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两个刑法问题的思考:刑事司法如何应对民意;刑法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民意不能直接干涉司法,司法民主是有界限和禁忌的,民意影响司法只能通过立法机关和陪审制度来实现。刑法目前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是不足的,把严重的暴力性群体性事件亚恐怖主义化是一条不同的、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刑事调解在欧洲的复兴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近现代国家司法权的逐步加强和统一,刑事审判在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中几乎占据了垄断性地位。但是近几十年来,刑事调解正在世界范围内复兴。尤其在欧洲,刑事调解发展非常迅速。英国、法国和德国、挪威的刑事调解是欧洲刑事调节的三种典型模式。支持欧洲刑事调解发展的理论主要有被害人学理论、非犯罪化理论、恢复性司法理论等。正是对这些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的选择及组合形成了欧洲刑事调解多样化发展的特征。而欧洲理事会和欧盟正致力于欧洲的刑事调解的规范化,这将是欧洲刑事调解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刑事司法的角度审视,民意是非统治群体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的带普遍倾向的利益诉求。其中的民愤往往会加重定罪量刑,而民怜则会减轻定罪量刑。虽然民意具有非理性、易变性和难以衡量性的缺陷,但由于其是实现司法社会效果的重要推动力,因而应该审慎对待刑事司法过程中的民意。  相似文献   

11.
张强 《理论月刊》2014,(5):166-169
在一个言必称民意的时代,民意作为一个概念却是极其模糊的。事实上,它经常被各取所需地使用。我们应该立足当下社会环境,充分体察民意本身的全部复杂性与难以参透性,深刻了解当下中国民意的"混沌—迷惑"性、"多元—层次"性、"外强—内脆"性、"撕裂—对抗"性等时代特征,进而建立起对当下中国社会丰富多样的民意形态的理解,在显性民意与隐性民意、强势民意与弱势民意、正义民意与非正义民意、主流民意与非主流民意的对立统一中,抓住当下中国民意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围绕刑事科学技术教学的改革如何更好地贴近实战和服务基层这一主题,刑事科学技术系对"福建省刑事科学技术各级技术点装备建设和人员建设规范化现状"、"福建省刑事科学技术各级技术点执法工作正规化现状"两个课题进行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参观、座谈访问方式进行调研,对全省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现状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调研情况,对当前我省刑事技术工作的管理和体制改革、福建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教学的改革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司法解释的功能、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司法解释发挥着或应当发挥补充刑事立法、指导刑事司法的功能,由于现行体制的形成,可能更多的不是一种预先理性设计的结果,而是一种经验性事实,因而导致其先天性功能缺陷.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刑事司法解释工作,变现行"二元一级"解释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人民法院"一元二级"解释势在必行,以期实现刑事司法解释的主体单一化、内容准确化、形式统一化和程序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正紧锣密鼓地开展量刑规范化改革与刑事和解制度创新。这两者在价值追求、实际操作等方面经常会发生冲突,通常认为,刑事和解的运用将赋予法官过度的自由裁量权,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与量刑规范化改革背道而驰,甚至会导致司法腐败现象的产生,进而影响司法机关的公信力。运用实证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寻找一种新的视角,以一种整体性而非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二者的矛盾,并从观念、制度层面谋求改进,使得未来的刑事和解程序能够在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引导下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15.
余枫霜 《求索》2013,(3):228-230,40
近年来,中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领域,出现了回应社会热点事件的"回应型刑事法治"现象,法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的调和、民意和司法的互动、情理对法的渗透是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社会热点回应型刑事法治模式在弥补成文法的不足、消解社会冲突的同时,也隐含着违背刑法谦抑性、削减法律权威、侵蚀司法独立等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16.
刑法不得已原则是公民个人人权和全体公民人权发生冲突时不得已牺牲公民个人人权,保全全体公民人权的紧急避险。刑法不得已原则倡扬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彰显对民意的遵从,并将常识、常理、常情一以贯之,较刑法谦抑性而言,具有主权在民,宽严有度,标准明确的优势。刑法不得已原则在理论层面以现有的法律是否能够有效调整,以及不予刑法调整是否会崩溃指引刑事立法。在实践层面,不得已原则以刑法处罚是否会对行为造成褒奖,以及刑法处罚是否会引起普遍同情考量刑事司法与民众意愿的契合性。刑法不得已原则确保了刑法适用的紧迫必要,充分凸显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积极践行能够裨益于刑事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7.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是一个老话题新热点,它是强化行政执法,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一环。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将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处理,经由刑事司法程序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对强化行政执法,维护行政法治权威,实现良性治理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尚不全面和深入,在涉及"两法衔接"机制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衔接范围和层次、衔接程序的规范都存在缺憾,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点摘编     
《公安研究》2012,(7):27+92-96
刑事司法三位一体和谐关系的构建付其运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判文解释是指法官审理案件时,在裁判文书中就如何具体适用法律作出的解释。法官在判文解释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法官的良心是判文解释的内在支点,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是判文解释的外在支点;民意在判文解释  相似文献   

19.
刑事政策学应从刑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科研究理论出发,准确把握政策的涵义与特点,为国家提供适合国情、体现时代精神的科学合理的刑事政策。传统的刑事政策因受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局限,在研究视野和结构体系上存在不少的缺陷,应借鉴古今中外的刑事司法经验,建立以"德主刑辅、打防并举、轻轻重重、宽严相济"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刑事政策体系,这对服从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必须了解我国刑事政策的历史沿革,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及实质。公安机关要抓好和谐理念教育学习,切实转变执法观念,加强理论与实务研究,尽快制定适用"宽""严"的具体标准和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