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美国盛行"婚后协议" 据<青年参考>报道,在美国婚前签订离婚协议的风气流行已久.但现在的美国似乎更盛行"婚后协议".越来越多的夫妇请求律师为他们起草一份协议,内容是一旦离婚,他们该如何分配财产及责任义务.婚后协议的情况绝大多数是源于配偶一方继承财产、或者开始做生意、或者上一次婚姻留下了子女抚养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岑 《公民导刊》2016,(3):40-41
正最高法公布的最新家事案例:"保婚文书"不违法就有效!当前,许多人在婚前婚内签订一纸"保婚"文书,而"谁提离婚,谁便净身出户",往往成为婚内财产协议中的恩爱信诺。在持续增长的离婚率面前,人们或许已经开始改变"婚姻必须从一而终"的迷信。但没有改变的,是对婚姻的浪漫主义想象和涉及经济纠纷时的势利并存。婚前的一纸"保婚文书",能保住的却只是婚姻中最后的一缕权利。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关于婚前及婚内的财产协议纠纷也日益增多;针对未婚男女以结婚为条件订立财产协议问题,分析当下婚前财产协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环境下的法律规定和公证经验,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潘华实 《前沿》2013,(20):16-17
国内性学界认为,性不只是生理的、行为的喝心理的,而是有三种存在方式即生物存在、社会存在和心理存在;性有多方面的价值;性是婚姻的基础因素之一.国内性伦理学讨论了性的伦理本质和基本原则,以及婚前性关系、试婚、同居、同性恋等现象;分析了中西方性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婚前财产公证是公证机构对夫妻双方婚前的个人财产和债务或者婚后的共同财产和债务的范围、权利的归属问题所达成的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给予证明的活动。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婚前财产公证的确立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婚前财产公证有利于约束夫妻双方,有利于夫妻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够为司法系统提供便捷有效的证据,避免了司法资源的浪费。我国婚前财产公证的普遍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夫妻双方利益的保护力度有限,不能完全实现对公平的有效保障,容易出现以合法的财产公证形式规避对外债务的问题,没有对违约责任进行规定,可能使婚姻双方的信任感下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同居作为年轻男女开始住在一起的经验,正在取代着婚姻的神圣誓盟。美国90年代最终走上红地毯去举行婚姻庆典的新娘,有一半已经与男朋友同居过了。在美国“离婚爆炸”年代(70年代)里出生的孩子,今天已到达结婚年龄。他们认为,同居是一种好办法,它既可提供婚姻的某些好处,又可避免离婚的危险。然而,仔细考察社会科学的研究资料便可发现,同居并不是婚前准备和避免离婚的好办法。而且,同居者的增多不是一种积极的家庭趋势。同居关系削弱了婚姻制度,给妇女和儿童带来明显的和现实的危险。研究表明婚前同居增加了婚后离异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正>婚姻是建立家庭的基础,而幸福的婚姻、和睦的家庭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然而,陕西省合阳县近年来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农村离婚率不断上升,实施有效举措增进农村婚姻家庭和谐度,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一)扩大宣传引导教育,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加强对家庭美德的宣传和引导,使双方树立严肃认真、感情专一的恋爱观,以及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健康和谐的婚姻观。二是开展婚前教育和婚姻问题咨询服务,婚前注重培养彼此的感情基础;婚后增强责任意识,建立起家庭责任观念。  相似文献   

8.
端正婚恋动机、理性选择婚姻方式、回归婚姻的本质是裸婚的应然之义。裸婚作为当代青年的婚姻新形态,是社会现实与青年主体能力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家庭、学校以及青年自身,应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裸婚现象,优化青年的婚姻质量与生活品质,促进青年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给爱吹吹风     
春雷 《协商论坛》2007,(12):53-53
婚前总是急着想进入二人世界,但真正和妻子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之后,我才明白,所谓"围城"之说,原来真的充满许多无奈与困惑。我和妻子不再有婚前那耳鬓  相似文献   

10.
易靖茗 《台声》2013,(3):86-89
幸福的女人都知道,好丈夫并不是最好的那个男人,而是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像自己那双穿起来最舒服的鞋子。爱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婚前多是激情,而婚后则多是亲情,看起来完全是两样,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就像蝌蚪与青蛙、毛毛虫与蝴蝶的关系。走进婚姻与恋爱时最大的不同,在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调查(CGSS)家庭卷数据,采用社会定量模型,结合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已婚夫妇婚姻满意度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婚姻满意度的整体水平较高,婚姻满意度受个体人口学特征、子女数量、婚前同居经历、双方交流及配偶替代意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青年女性所面临的婚姻问题是当前我国出现的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三高”青年女性的婚姻问题主要表现为婚前的择偶难和婚姻不稳定两个方面。导致“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  相似文献   

13.
正婚姻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法律关系。在婚姻登记处工作中,却经常能够看到有些夫妻并不懂得与婚姻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2016年7月,张某与王某夫妇前往湖南临澧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协议离婚。二人2002年5月登记结婚,2004年10月生育一子。工作人员在审查二人提交的离婚协议时,发现他们的协议不合法,即离婚后张某与未成年的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儿子由王某独自抚养、监护并承担抚养费和教育费,张某无探望  相似文献   

14.
婚姻健康检查的目的是诊断婚姻当事人是否患有禁止结婚的疾病,是减少带有缺陷的人口出生,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措施,为男女双方建立美满。幸福、和睦的婚姻家庭服务的。在具备婚检条件的地方、婚检具有强制性。而婚姻保健是我们大力提倡的,不带有强制性,是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但现在不少地方的卫生部门将氏检和婚姻保健二者混淆了,把婚姻保肥的问容作为婚前检查的玉芬内天强制执行。他们印匍户必迅七事人健康检查表(卡)其中有兴高、体重、胸围、视力、听觉写几十小项体检项目,一次问让厂水费用少则40-50元。多NI刚一周I]L、更有…  相似文献   

15.
农村持续上涨的婚姻成本给个体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日益引起社会与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使用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百村调查"数据,重点考察城镇化因素对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的影响。通过分人群、分区域以及OLS回归分析发现:(1)近30年来,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的涨幅较大,相比于1999年以前结婚的农村男性,2010年以后结婚的农村男性婚姻总成本是前者的7. 64倍;(2)各项婚姻成本在区域间呈现出不同特征,中西部农村男性的彩礼负担最重,东部农村男性则主要背负较高的婚房成本;(3)与婚前无流动经历者相比,婚前有流动经历的农村男性的各项婚姻成本显著更高;(4)婚娶城镇户籍女性的农村男性,需要支付更高的彩礼与婚房费用;(5)较高的教育程度与父辈较高的职业阶层均显著提高男性的婚姻成本。  相似文献   

16.
论早期基督教与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性与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基督教与先秦儒家对性与婚姻的认识与态度 ,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都把性视为祸害之源 ,并认为婚姻主要有避淫乱与生育两大目的。但具体来说它们对这两大目的各有偏重 ,在婚姻观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构建夫妻共同债务规则的现有观点具有违背婚姻本质之缺陷。建立科学完备的夫妻债务制度,除秉承符合婚姻本质原则、交易安全与婚姻安全衡平保护原则、方便适用原则、重点突出和科学合理原则外,内容设计上应形成"四横三纵两类一轴"的制度体系,即统摄夫妻财产制、家事代理权、夫妻合意、债权人善意四大横向要素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夫妻债务的举证责任、夫妻债务的清偿原则三大纵向要素,兼顾合同之债与侵权之债,突出区分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界限。在夫妻共同债务立法模式上,既不宜采取列举模式和例示模式,亦不能完全照搬概括模式,以采用"修正型概括模式"为宜。夫妻债务法条内容设计应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语义明确、避免歧义。  相似文献   

18.
刘余香 《求索》2011,(4):154-156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是我国新《婚姻法》增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其在范围设置、宣告无效或请求撤销的程序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缺陷,影响了该制度的贯彻实施。建议缩小无效婚姻的种类,扩大可撤销婚姻的范围;调整婚姻无效或撤销的请求权人,将宣告婚姻无效或撤销的机关限定为人民法院,并进一步明确适用程序;尊重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既成事实,加强对其子女利益的保护,增设婚姻无效责任主体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兰帆 《青年探索》2003,(3):59-59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虽是戏谑之语,但也不难看出爱情在婚姻中的处境。婚姻也是一门学问,所以它也有可以学习与改变的空间。因此,近年来美国中学里兴起了“婚姻教育”的风潮 多年来,美国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大约每两对夫妻中就有一对离婚,因此在过去的4年内,美国40多个州的初中和高中都纷纷开设了与婚姻教育相关的课程 佛罗里达州甚至规定,婚姻教育是学生拿到高中毕业文凭的必修课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以前,同居现象在美国被称为“姘居”或者“同住”,并且在美联邦各州均属非法。但是30年来同居现象在不断增多,尽管仍然是家庭伦理话题中的隐蔽一角。这是为什么呢?路特吉亚大学美国国家婚姻课题组的大卫·波佩诺和丹佛·怀特海德认为,不象离婚或婚外情,同居增多的倾向事实上并没有激起公众赞同或愤慨的情绪。社会学家帕梅拉L·斯莫克经过研究发现,尽管与1960年10%的同居比例相对照,现在几乎有一半多的美国新婚夫妇曾在婚前同居,但是大多数美国人仍没有意识到同居现象的明显扩大及其后果。学者们指出,美国在这方面与瑞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