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通过分析5所高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揭示大学新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家庭经济、学习压力、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方面。通过了解大学新生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_90),对1886名"90后"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1)"90后"大学新生不论男、女排在首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2)"90后"的大学女生新生整体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数上高于男生,而男生在敌对因子上要高于女生;(3)通过"90后"和"80后"大学新生数据的纵向比较,发现"90后"与"80后"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差异;"90后"大学新生在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分数明显高于"80后",而在强迫因子上低于"80后";(4)"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与"80后"大学新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侯元芳 《工会论坛》2001,7(1):88-89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维护其心理健康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但大学新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这些因素不可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自身的重视。一、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造成的失落感。在中学生的心目中 ,大学应该是完美无缺的 ,但他们上了大学以后 ,却发现大学并非像以往想像的那样 ,对学校的整体印象 ,包括校园风貌、教学条件、生活条件、人际关系等并不十分满意。还有 ,有些同学并非进入了他…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研究采用UPI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评价量表,对山东省9所高校的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明显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3.8%;不同地区来源的学生之间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来自农村的新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跟踪辅导、注重提高来自农村新生的自信心、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措施,消除新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和负面情绪,促进新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学业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约有9.8%的大学新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男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大学新生更倾向于采取掌握一接近目标和成绩一回避目标;掌握一回避目标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这种目标倾向越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越差.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越显突出,笔者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提出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更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越显突出,笔者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提出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更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多个不同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大学新生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六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同学们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过渡的重要环节。文章旨在从军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素质教育三个层面来阐述大一新生的始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我校2005级1 548名新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任一因子≥2分的学生占总数的50.76%,高于全国常模水平;②各二级学院阳性症状者分布不均衡;③各因子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偏高。结论: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适时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学习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最难以适应的方面之一。通过对9名北京大学理科学生入学后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过程是其“自我及自我概念打破和重构”的过程;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不仅仅是其个人适应能力问题,而且还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为提高新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大学应当采取对新生进行基础性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进行学习方法训练、在第一学期适当放慢教学进度等措施,中学应当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开设研究性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沈阳药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沈阳药科大学2004、2005级大学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共计1026人,占新生总数的39.63%。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想轻生)的有32人,占1.23%;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有282人,占11%;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有712人,站27.5%;没有心理问题的1563人,占60.37%;结论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为25%,近年来已达到30%以上,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还总结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对黑龙江工程学院2010级2475名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从入学新生总体和男女生个体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工程学院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其他类型大学UPI筛查率差异不大,但也有15.2%的学生可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或障碍.数据结果显示:被试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差...  相似文献   

14.
从中学到大学,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缺乏经验和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一些新生在适应大学新生活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和个性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成熟的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面临的问题较多,出现各种心身障碍的可能性也较大。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从中学到大学,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缺乏经验和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一些新生在适应大学新生活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和个性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成熟的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面临的问题较多,出现各种心身障碍的可能性也较大。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调查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正处于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过渡顺利与否,将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会影响到高校教学、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因此,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辽宁大学至2001年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后,从2002起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后的心理测量,并进一步开展诸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辽宁大学2002本科新生心理测量结果表明:按照任何一因子分数≥3分标准,筛查结果有232人,占7.82%,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极其个别,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排序先后情况如下:强迫—人际关系—偏执—抑郁—敌对—焦虑—附加项—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本研究分析认为,大一新生心理问题成因有社会环境变迁、家庭、学校教育及新生自身心理特点等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了解工科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依据。使用SCL广—90量表对09级新生分班级进行测试。有259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占测试人数的5.53%,新生在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上,比全国成人的健康状况要差,并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应该加强和重视对工科专业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刘洁 《工会论坛》2008,14(1):116-117
加强对大学新生管理是大学生在校成长的关键。新生进入大学后,将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大学辅导员应注重对大学新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大学辅导员应加强自身修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抓好大学新生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新生存在厌学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新生厌学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新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措施,对预防和解决大学新生的厌学问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倍受社会关注,从对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四个系07级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群体。2、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系别差异。计算机系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系,躯体化和强迫症状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系。3、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