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贾颉 《法国研究》2013,(4):77-82
传统文学理论重视作者和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读者这个群体。接受美学则开始重视读者这个概念,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审美维度。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更多地在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同时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也正是由于这一观点的提出,长久以来被忽略的读者这一角色开始被理论家重视。本文尝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旅法作家戴思杰的作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篇小说在中国和在法国的接受情况,接受差异,以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东北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大前提,对日本文学中关于以中国东北(主要指伪满洲国)为题材的作品予以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日本作家以不同身份在中国东北生活期间所著述的文学作品;2.日本作家以各种理由来中国东北短暂滞留期间撰写的作品;3.日本作家在归国后,基于在中国东北的经历或体验,所著以中国东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后一类作品中,较早问世、且具有一定影响者,首推长谷川四郎的《张德义》。短篇小说(张德义)发表于1952年第8期的《近代文学》,后收入作品集《鹤》。小说根据作者的切身经历,以日…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李学阳 《法国研究》2013,(1):61-67,32
维多克是现代世界刑警之父和私人侦探之父。除此之外,他还是现代世界第一个警察作家,历史还应给他文学家一席之地。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回忆录》写作和小说创作。其四卷本《维多克回忆录》使他和拿破仑一样"英名代代相传";小说《真实的巴黎秘密》被誉为"一部记录罪案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但由于他一个警察作家的人格局限,使其作品在文字、历史感和哲学意味三方面都难以与同时代的文学名著媲美。然而,文学的维多克最大的意义不在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在他留下的史实、史料。他既是浪子又是时代巨人的传奇经历,成为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素材宝库,最后连其本人也一起作了《高老头》、《悲惨世界》那些名作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5.
《阿道尔关》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它的作者贡斯当是十九世纪初期法国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夏多布里盎曾把他列为法国最早的浪漫派作家之一。其实,作为文学象的贡斯当,其小说创作实在有限,就目前所知,他只给我们留下了《阿道尔夫》《瑟茜尔》和《红色笔记本》三部小说,其中后两部还是没有完成的作品,而且有些评论家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师们     
王安忆 《新民周刊》2012,(26):82-83
作家王安忆最近出版了一本散文自选集,名为《空间在时间里流淌》,收录了她三十年来陆续创作的一些非虚构作品,特别是回忆性散文,讲述童年故事和成长经历,讲述文学之路,读来亲切隽永,也代表了一代人的记忆。本刊选择其中关于老师的一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克罗德·西蒙获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新小说”的光荣。然而西蒙并非“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萨特·加缪甚至某些传统作家一样,西蒙没有完全离开传统人道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故事情节线索,有事件,有人物,有目的,从主题上看,他也没有完全割断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如《佛兰德之路》就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在西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当然,西蒙作品中的现实是“新小说”式的:人物活动平庸无意义;现实总显得神秘、朦胧、压抑。西蒙的语言风格极有个性,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只象“癌细胞”一样在他身上繁殖。他自写自赏,所以他不写关于创作的理论著作,“传染”别人。  相似文献   

8.
宋莹 《法国研究》2007,(3):25-30
杜拉斯生前,没有多少作家能像她那样将读者和评论家们斩钉截铁地划分为两大截然相反的阵营:一方面,将杜拉斯的小说封为圣品的读者们希求将她推上巴黎第一文人宝座;另一方面,总有一些人对她的创作和她本人充满了"厌恶"和"憎恨"――因为她太流行了,太我行我素,太爱制造丑闻了。当然,获得法国龚古尔奖的《情人》也使杜拉斯举世闻名。到如今,辞世十年的杜拉斯渐渐荣升为一位圣哲。作为伟大的作家,电影人和导演,她愈来愈使世人分享她的作品。对杜拉斯的研究评论历来纷繁复杂。对杜拉斯某些小说的诠释也并非清楚明白。笔者此次涉及的是被误解的杜拉斯,解析杜拉斯的一篇代表名作《如歌的中板》,道出读者从未看透的《如歌的中板》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来日方长》是罗曼·加里以埃米尔·阿雅尔为笔名出版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作家小说创作生涯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部作品。该小说的成功和获奖让加里成为两次摘得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来日方长》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巴黎美丽城街区的一位阿拉伯裔少年跟一位上年纪的犹太妇女之间的故事,作者通过主人公之间关于爱的故事,试图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本文试从写作主体、语言创新和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来日方长》独特的写作方式,以揭示作家加里独特的创作经历。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曾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轻易就可以售出100万册,给出版商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繁荣的市场也激励着雄心勃勃的作家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然而,在过去10年中,这种景气的局面却不复存在,即使是顶级作家的小说,每一部的销售量也很难超过10万册,大大低于100万册的水平。问题出在哪里呢?最显著的原因是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花费很多时间来阅读某些类型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家们指责电子游戏、互联网和其他多媒体玩具占用了人们原来用于阅读严肃的文学作品的宝贵时间。在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季刊春季号上,…  相似文献   

11.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12.
引言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阿拉贡称昆德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 为什么一个东欧小国移民到法国的作家能在百花齐放文学世界中获得如此青睐与成功?其独特之处莫过于小说作品形式和思想方面创新:一方面,独树一帜作品形式让人拍案叫绝.突破传统,绕过叙事窠臼,另辟蹊径,以冷静和睿智思想为作品打造血肉.以"复调"为主要特色的创作手法,为新颖的"道路小说"创作竖起了旗帜,引起文坛的某种倾向,使其小说带有浓重的前卫色彩;另一方面,昆德拉认为思想是他探索存在和揭露存在的必经之路.将哲学思考与小说结合是他的雄心.他对现实强烈关注与对存在理念不懈追求,展现给现代社会一个思想家的远扩眼光和艺术干预生活的先锋意识,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而又为其深刻而震撼.本文将就昆德拉对小说艺术存在的可能性的挖掘,即作品的形式特色,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13.
陈壮鹰 《德国研究》2010,25(1):57-62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黑塞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小说《在轮下》、《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来分析作家少年时期承受的创伤记忆如何对文学创作行为起到深刻影响和作用,探究作家灵魂成长与作品人物成长之间的关联脉络。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自然主义小说如果说浪漫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反动,那末现实主义就是浪漫主义的反动,而自然主义则是彻底的极端的更强调科学性的现实主义,或者说是左拉所倡导的文学领域里的遗传决定论。根据左拉的《实验小说》(1880),《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1)和《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以及其他有关论著,自然主义小说的含义可归纳为:1)作家  相似文献   

15.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在法国女作家莫尼克·威蒂格的叙事作品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和精神:希望。作家希望通过文本实践缔造一个与读者共享的童年记忆空间,希望探寻女性乌托邦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建构过程,为女性勾勒一个"美好之乡",希望为乌托邦新女性提供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希望意识,或者说更好的生活方式成为威蒂格寄予乌托邦新人的美好愿望。希望原则与威蒂格主张的激进姿态、与她宣称的"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同性恋不是女人"等否定言辞同时存在其文本中,我们试图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审视,展开对威蒂格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相似文献   

17.
从2007年10月11日到18日,在韩国首尔和全州举行了“韩中文学人大会——从汉江到长江,从长江到汉江”活动。该大会是由韩国的大山文化财团、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历史性的活动。中国方面有张炯、莫言、舒婷等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22名作家参加。其中,团长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代表性理论家即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副团长分别是经常被评价为诺贝尔文学奖有力候选人的《红高粱》作者莫言和曾被称为80年代“朦胧诗派”旗手的《致橡树》的诗人舒婷。还有其代表性小说《红瓦》被摘录进韩国高中教科书的北京大学教授曹文…  相似文献   

18.
张璐 《法国研究》2006,(4):94-100
中国当代作家苏童,以其明净细腻的文笔、柔弱伤感的女性形象和灰暗却震撼人心的情节打动了无数的中国读者。同样,苏童的《米》也热销西方,尤其是法国,给法国读者以极大的震撼。苏童的《米》在法国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苏童杰出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译者娴熟准确的翻译。《米》的法文译本的译者是Dutrait夫妇,他们可以说都是翻译大家。三十年来他们一直热衷于中国文学文化。Liliane Dutrait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化的文章。No?l Dutrait是普罗旺斯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专家。他们夫妇俩合作翻译了不…  相似文献   

19.
法国作家阿妮 .艾尔诺的代表作《地位》和《一个女人》根据作家自己的身世为蓝本 ,以简明深刻、明快隽永、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诺曼底风格写成。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 ,旨在说明艾尔诺作品的体裁既具有自传的性质 ,又包含诸多小说因素 ,是一种作者独创的介乎于文学、历史、社会学、传记乃至圣徒传之间的新型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20.
高文婧 《法国研究》2008,(4):106-109
阅读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尔的作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家曾将自己的两部小说改编为短小简易的版本,分别是根据《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改编的《星期五或原始生活》、根据《加斯帕、梅尔基奥尔与巴尔塔扎尔》改编的《三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