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与思考》2018,(2):20-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演进,成功把中国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逻辑演进,成功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和“三步走”发展的逻辑演进,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逻辑影响,打破了西方世界所谓的“普世价值”的神话,冲破了发达国家对发展道路的话语权的垄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从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史观的本体论、追求“科学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论、到揭示两大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矛盾论和实现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方法论,共同构成了政治哲学范畴的出场逻辑。在政治哲学范式的意蕴嬗变中,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呈现出从“意识形态”概念到“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从批判术语到建设话语、从建党理论到灌输理论的内在张力。从政治哲学视角下分析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于:要植根鲜活实践,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时俱进;把握战略需求,在破立并举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坚守价值立场,在规律遵循中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新东方》2019,(4)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转换逻辑。就周期而言,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就时态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时代话语、实践精神和理论成果的形态演进。这些都是基本国情、价值取向、思想路线的"不变"逻辑基础上创新变化的现实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从1912至1921年初,青年毛泽东在历史与个体、客观与主观因素合力作用的必然逻辑中,呈现出从传统话语到现代话语、唯心话语到唯物话语、改良话语到革命话语的嬗变。代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潮流的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塑造了毛泽东早期话语转向的历史语境;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毛泽东话语转向提供了理论铺垫;毛泽东早期的政治实践,特别是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构成了毛泽东转向革命话语的现实动因。话语转向意味着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深刻转变,为毛泽东面向时代、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石,对于毛泽东面向实际、面向工农群众,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大众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出一定的演进规律:从受众层次演进来看,从知识分子到党员干部,再到人民大众;从理论样态演进来看,从原生态到具体化、中国化,再到民族化、通俗化;从传播方式演进来看,从单一渠道到多样渠道;从历史过程演进来看,从初次到多次的循环往复。  相似文献   

7.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政治成果,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从历史逻辑看,“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刻领会这三重逻辑是全面把握“两个确立”的政治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文视阈下政治实践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政治实践在宏观层面是连接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的纽带,在中观层面是连接政治价值和政治文明的桥梁,在微观层面是体现政治人格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过程,以上三个维度构成了政治实践的本质定位.政治实践作为政治主体在特定政治环境中运用中介改造政治客体的客观活动,因此,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中介和政治环境构成了政治实践的逻辑要素.政治实践作为人类三大实践活动之一,对改造政治关系、派生政治认识、提升政治文明和检验政治真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另外,政治实践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呈现出实践主体从阶级向民族延伸、实践领域从国内向国际拓展、实践职能从刚性向柔性转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的全面总结和升华概括,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内在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行"的价值注解;从历史逻辑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屈辱、谋求独立解放、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表达;从实践逻辑看,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历程中的经验概括和总结的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的郑重告诫。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也曾提出“两个务必”的郑重告诫。从西柏坡时期到新时代,“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对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应对复杂环境、完成战略任务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阐述“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考察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传承创新,深入研究“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逻辑结构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新时代中国式民主的最新理论概括和最新形态。从政治实践、政治制度、政治话语、政治认同、政治文明等层面来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维政治呈现和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政治实践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具体现实的政治参与实践;从政治制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科学有效的政治制度保障;从政治话语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批判与建构相统一、自我与他者相融通的植根本土的政治话语表达;从政治认同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民主与治理双促进、国家与社会互融吸、价值与工具相整合的双向互动的政治认同提升;从政治文明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从政治衍生到资本逻辑再到人民至上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从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生产发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再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到问题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话语体系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话语体系,再到发展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理路建构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逻辑起点,以政治保证、理念指导、制度保障、战略支撑、方法支持为基本实践路径,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价值立场,形成了"逻辑起点-实践路径-价值立场"的"怎么看、怎么干、为谁干"的清晰逻辑理路,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从古代到近代经历了从"扬善"到"惩恶"的演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借鉴了古典民主重视人民、自由主义民主重视法治与权力制衡的民主精华,摒弃了古典民主忽视权力制衡、自由主义民主忽视人的发展的缺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重视法治、权力制衡的政治功能,重视执政党在民主建设中的巨大作用.遵循这样的逻辑,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为坐标,稳妥渐进地发展下去,必将创造一种崭新的民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擘画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从历史维度看,这一战略目标传承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理想,立足于当前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着眼于未来世界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振兴,彰显出深厚的历史逻辑。从理论维度看,这一战略目标蕴含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要素,充分顺应了人的生理需要、发展需要以及“类”需要,体现出严密的理论逻辑。从实践维度看,这一战略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原则,以坚持人民立场为价值原则,以坚持系统观念为方法原则,展现出丰富的实践逻辑。深刻把握这三重逻辑,有助于更好理解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代玉启 《求索》2023,(1):40-47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外市场社会主义价值研究的要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运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可行性”到“二元机制论”、从“二元机制论”到“中性机制论”、从“中性机制论”到“联姻论”、从“联姻论”到“市场主导机制论”,再到“产权制度论”这样几个发展过程。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价值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而且扩展到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政治和社会文化领域 ,呈现出新的时代价值特征。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某些维度上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 ,其借鉴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群体在社会心态层面呈现出一系列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悖论,其背后是青年世代思想观念的三重面向,即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共同体认同、以个人生活机遇为落脚点的共同体发展伦理、以个人价值实现为标准的共同体分配正义。上述思想观念根植于青年世代“以己观世”的认知结构,即以自我为起点的平等主义原则。青年群体总是从个人的预期、价值、经验、感知(“己”)出发,观照那些先验的、外在的、强制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规范(“世”),对于“己”与“世”平等与否的经验和感知决定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呈现。当青年世代体验到“己”与“世”平等时,以自我为起点的观念、逻辑和话语可能创造出一种自发的、原生的、共享的情感认同,补充和丰富主流观念、逻辑和话语的叙事并强化其合法性;反之,主流观念、逻辑和话语被视作一种异己的结构性权力,两种思想资源之间的潜在张力具象化为对占据社会结构(例如权力、财富、知识)优势位置群体的负面评价,甚至是对整体性的社会事实与运行规则的消极取向。因此在“以己观世”的认知结构下,青年社会心态可能呈现的演进趋势及治理挑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因而也具有其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在逻辑结构意义上可以把意识形态划分为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具有完备理论逻辑的价值学说体系,以及制度建构意义上具有实践取向的具体政策主张等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论证、价值学说体系的正当性说明以及具体政策主张的可行性展示,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逻辑意义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而展示出来的价值正当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能够通过制度实践而塑造完成的现实可行性,制度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以话语制度主义为理论视域,教育减负政策的制度创设、制度选择与制度变迁分别遵循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事实与价值的博弈以及观念与话语转换的政策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减负政策话语历经“政治话语主导”“专家与公众话语介入”“媒体话语推波助澜”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四个关键时期,表现出从“分级管理”到“协同治理”的变迁逻辑。未来我国教育减负政策的优化路径包括:正视社会语境,全面考量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理念;关注话语联盟,引导建立教育减负改革的利益共同体;完善政策话语,借由“优势视角”优化政策文本表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成为当前人民政协工作的重大任务。学界对人民政协制度优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专门协商机构”的话语全面提升,二是更加重视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三是从政治协商演进至协商治理。政协协商涉及人民政协全面系统的改革,包括计划、主体、形式、共识、反馈、督办、评估等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联动集成,但是,有关制度体系、治理效能的研究并未得到大规模展开,相关研究宏观而不具体、零散而不聚焦。应当着眼协商政治的概念标识、内涵要素、结构功能和运作逻辑,处理好学术选题“虚”与“实”的关系;重视协商实践、协商范式的中国场景,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着眼系统研究,挖掘不同制度机制、渠道形式、程序环节的协同配合,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选好研究路径,更加注重因果逻辑的分析解释,处理好“精”与“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