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孟尝君大度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3):45-45
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的宰相,他礼贤下士,广聚人才,且宽容大度,颇具领袖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美誉。 孟尝君手下门客众多,可是其中一个门客爱慕上了盂尝君的夫人,让人很看不惯。一天,有人便把此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此人食君俸禄,却心念君之夫人,实为不仁不义.先生何不杀了他?”孟尝君说:“爱美之心,悦人之貌,人皆有之,你的看法我不同意,今后不要再说了。”  相似文献   

2.
闲说孟尝君的养士吴子胜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以“养士”著名。北宋王安石有一篇《读孟尝君传》,把他说成“鸡鸣狗盗之雄耳”,其实,孟尝君的某些思想、言行,尤其是他广招能士的做法,还是可以肯定的。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乃齐国贵族,厚积余藏。...  相似文献   

3.
临淄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创造了以“变革、开放、务实、包容”为主要特征的齐文化。近年来,临淄区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齐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大力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走出了一条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共赢、繁荣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4.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而管仲之贤亦为世所称道。管仲之能相齐,一要归功于鲍叔牙的推荐;二要归功于齐桓公的用贤。鲍叔牙也是齐国的贤士,且是跟随桓公多年的旧臣。管仲本是公子纠的辅佐,在公子纠与桓公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用箭射中桓公的衣服带钩。当桓公继位以后,本是要任鲍叔牙而杀管仲的。鲍叔牙却对桓公作了郑重的推荐:“君将治齐,则高傒(原齐国正卿)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  相似文献   

5.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之一。《史记》中的孟尝君较之《战国策》,人物塑造更为具体、丰满,这与司马迁以史家眼光对《战国策》中有关孟尝君的事迹材料进行甄别、取舍和增益、改造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真相     
快乐大叔 《党课》2020,(1):92-94
快乐大叔很小就知道齐太史的故事,自然便记住了崔杼,当然还有被崔杼射杀的齐庄公。在中国古代,杀父杀君谓之“弑”,属禽兽之为,大逆不道。齐太史遂在史书中记下:“崔杼弑其君。”崔杼杀之。太史的弟弟接替哥哥,还这么写,崔杼又杀之。三弟再来接替,仍这么写,崔杼不敢杀了,只得由他写去。在这件事上,太史三兄弟被赞颂了2000多年,崔杼做反派也做了2000多年。但许多人忽略了崔杼杀齐庄公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陈良 《学习月刊》2014,(13):54-55
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盛,怀有吞并六国的野心。有鉴于此,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广泛网罗人才,不断扩充自身势力,以便应对秦国入侵。据史料记载,四公子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这些"士",主要包括学士、策士、方士和术士,当然也包括吃白食的食客。礼贤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这方面,四大公子做得非常到位,不得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赵策四》里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左师触詟为着使齐国出兵救赵,劝说赵太后以长安君入齐为质。触詟用委婉曲折,由侧面到反面,层层比较,逐步深入等方式,启发赵太后为儿子作长久之计:使儿子“有功于国”,“质于齐”正是立功的机会,不要让儿子“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陷入误子误国的悲惨结局,终于说服了赵太后。 触詟说服赵太后,并没有象其它大臣那样,板起脸孔,慷慨激昂,脸红脖子粗,而是真诚相待,以情感人,循循善诱。他见了太后,从进见到最后,纡回曲折,拐了许多弯。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2,(6):47-48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市场机制下人们所追逐的是个人短期经济效益,而对群体性的长期生态后果则缺乏预见和控制。……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是不考虑大局的,每一市场主体所考虑的只是该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对于其中的市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来说,更是只能考虑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对此顾海  相似文献   

10.
齐文化和鲁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齐、鲁文化就其历史原貌和基本形态,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是礼乐文化和家族文化的综合体。但由于齐和鲁立国之初,在政治、经济与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在文化方面又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政治上,齐国实行了“简其礼,从其俗”的开明方针,使东夷文化成为齐文化建构的基础。齐国政权建设的基本政策是“尊贤尚功”,“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史记·齐太公世家》)而鲁国是由周公之后裔统治,享有“天子礼乐”的特殊待遇,严格奉行周制,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使“周礼尽在鲁矣”。(《史记·鲁周公世家》)…  相似文献   

11.
挂牛头卖马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齐灵公喜欢女人穿得像男人一样,于是齐国的女人都穿上了男装。这样一来,齐灵公又不高兴了,就派官吏去禁止女人们穿男装,说:“凡穿男装的女人,就撕破她的衣服,割断她的衣带!”之后,虽然受到裂衣断带处罚的人很多,但女人们却照样穿男装。一天,晏子朝见齐灵公,齐灵公便问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治齐四十年,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齐国富强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本文拟就管仲的治国思想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3.
刘军红 《学习月刊》2009,(15):45-47
7月12日,东京都议会选举,日本民主党议席过半.力夺“都议会第一大党”地位.可谓大获全胜:而自民党则失守半数防线.44年来首次丢掉了首都议会老大宝座。作为国政选举前哨战.东京都议会选战中的两党势力逆转.或可预示日本政党政治步入“危机与新生”的“十字路口”。7月21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宣布解散众议院并于8月30日举行大选.两党之争仍在激烈进行。  相似文献   

14.
正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军事家。他辅佐齐桓公成为天下霸主,被后世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子》一书,托名管仲,其实"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而是同时期齐国各学士共同完成的著作。史载,齐威王时,齐已"最强于诸侯"。齐宣王凭借雄厚的国力,招徕异国学士来齐讲学。这些异国学者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列国的学术与文化,也对齐国固有的思想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先秦时期,齐国治国坚持礼法结合,重视“法治”,有着深厚的“法治”传统。齐国从公元前11世纪姜尚建国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800余年,运用法的职能立国治齐,无论在法的实践还是法的理论方面都积累了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经验,推动了当时中国从奴...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有一天宴饮群臣。酒酣之际,齐景公玩起了射击游戏.他兴致勃勃地援弓射箭.满以为可以一矢中的.没想到“射出质”.箭脱靶而飞。更没料到的是.这时.厅堂上“唱善若出一口”.众位大夫叫好之声就像从同一个嘴巴里流出来的。听到这阿谀献媚的喝彩.本来就有些尴尬的景公顿时脸色更不好看,《说苑·君道》中记述说:“公作色太息,  相似文献   

17.
导致清朝灭亡的诸因素中,包括货币因素。19世纪美洲新银矿的开发及由此启动的西方金本位制浪潮,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两个后果:一是银价持续而剧烈的下跌;二是黄金成为国际支付的主要手段。世界经济的这两个后果又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两个后果:一是银价的下跌致使以银钱还金债的中国的外债负担大大加重;二是为避免外债危机进一步深化,中国须以越来越贱的白银到世界市场上购买越来越贵的黄金,以为币制改革筹集资本。前者可谓银跌引发的债务危机,后者可谓银跌引发的币制危机。两个危机引发了朝野上下的币制改革大讨论。讨论无果而终,清朝终于"腊枯而死"。  相似文献   

18.
高荣伟 《廉政瞭望》2023,(21):54-55
11月3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的外交顾问——65岁的塔洛辞职,原因在于“没拦住恶作剧电话”,而在此之前,梅洛尼在电话中,对恶作剧博主“沃万和勒克萨斯”表达出了“对援乌感到疲惫”的意思。梅洛尼表示,她起初对这通电话“有疑问”,并告知了外交顾问办公室,但由于“程序上的不严谨”,“电话被处理得很草率”才导致了这一结果。梅洛尼称塔洛辞职表现出“一种承担重大责任的姿态”。  相似文献   

19.
李治平 《学习月刊》2013,(23):53-53
舜王禅让“三作”指的是什么呢?据古代传说,舜王传位给大禹时.他向大禹提出了三点.被称之为“三作”,即“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逝近五千年.  相似文献   

20.
张越  张杰 《理论学刊》2006,(12):102-106
富民是齐国治国思想的基石。它源出于西周初期的“敬德保民”思想,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出愈益丰富的内容。齐国的富民思想和举措是齐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石,是齐国称霸诸侯、争雄天下的前提,同时也奠定了百家争鸣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