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莉 《理论探索》2003,(4):30-31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全党理论创新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宁俊社 《理论导刊》2002,(11):56-57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现实道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3.
徐世杰 《理论探讨》2003,3(3):91-95
"三个代表"思想是我党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成果,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理论结晶."三个代表"思想处处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思想光芒.我们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价值:"三个代表"的双重哲学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军 《理论探讨》2003,36(1):18-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科学和价值的双重哲学维度.其科学维度体现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坚持、对于"三大规律"的自觉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创新.其价值维度体现于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倡导及其实现路径的探索.两者统一于生产力的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的获得和党的现阶段纲领向最高纲领前进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李雯 《理论探索》2001,(3):31-33
"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总结15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党将近80年历史经验作出的精辟论断."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三个代表"的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代表"思想是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的必然,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必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时提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简称"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大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三讲"与"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即它们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和伟大纲领.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于,"三讲"是达到"三个代表"要求的前提条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纲领的有效途径;"三个代表"是"三讲"的升华和提高,也是检验"三讲"成效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相继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不断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形成新的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者有着思想交汇、理论相融的特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0.
邱培彪 《学理论》2012,(22):250-25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话题,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最崇高的目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呼唤和期待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就要在教育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关注人的个性的张扬,重视人的能力的提高,关注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深受无数读者的青睐,也得到了无数批评家的赞美与肯定。利用颇具邪恶色彩的背景,故事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其信仰的不肯定。通过解析人物与邪恶罪行之间的关联,阐明了什么是黑色力量。通过对故事所用象征手法及其他写作手法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剖析作品及其作者本身给读者所带来的黑色印象。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4)
先秦儒学作为私学追求的是成就己身,儒家后学提出的"慎独"修身成己思想充实了儒家私学"为己"的理念。在春秋战国儒学不受诸侯喜好的现实环境中,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在讲学育人和传承中面临着践行危机。如果把"慎独"思想中的"修身成己"与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为己"结合起来,儒家私学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儒家的"慎独"思想与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9.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自从"华盛顿共识"诞生之后,修复甚至反对"华盛顿共识"的各种"共识"和"模式"不断涌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国情差距,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共识"或"模式",但是在宏观领域和大趋势上具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就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剖析各种"共识"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