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失守后,当"继续在内线作战取得决定的胜利已经极少可能以致最后完全没有可能"时,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不得不着手考虑将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在撤离计划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之后,7月初先后进行了几项意在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部署,即派出红七军团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派出红六军团西进,并指示红二十五军撤出鄂豫皖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这些战略部署虽是在"左"倾冒险主义的大背景下做出的,但作为  相似文献   

2.
中央红军主力在实行战略转移前夕,在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境内,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激烈的殊死大搏斗,这就是著名的高虎脑战役.高虎脑战役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在第五次反"围剿"全局失利的情况下,高虎脑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嚣张气焰,阻击了敌人进占中央苏区腹地的进程,为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高虎脑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前夕留下的一曲悲壮战歌.  相似文献   

3.
中央红军主力在实行战略转移前夕,在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境内,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激烈的殊死大搏斗,这就是著名的高虎脑战役。高虎脑战役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在第五次反“围剿”全局失利的情况下,高虎脑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嚣张气焰,阻击了敌人进占中央苏区腹地的进程,为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高虎脑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前夕留下的一曲悲壮战歌。  相似文献   

4.
简述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几次变动孙少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1934年10月,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撤出江...  相似文献   

5.
马昌法 《广东党史》2011,(11):36-40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踏上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是关系战略转移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为此,  相似文献   

6.
钱江 《湘潮》2015,(7):128-13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包围,实施战略大转移,由此挽救了危急中的革命。红军长征将指向哪里?是红军战略转移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中央红军领导人将探路突破口选在了湖南桂东,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湘赣红军两个师离开根据地全力西进突入湖南,再向湘鄂川地区前进,与贺龙率领的红军会合。这是漫漫长征路的第一个正确选择,由此保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为什么选择向桂东突围1934年4月28日,江西苏区北部重镇广昌失守,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问题记者:关于如何看待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问题。以前存在不少争论,甚至有些人认为作出红军长征的决定是错误的?石仲泉: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我想明确几点:一是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加以区别。进行战略转移,无疑是因为第五次  相似文献   

8.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踏上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是关系战略转移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为此,在长达一年的艰难征途中,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根据敌情的变化,曾先后选择了湘西、川黔边、川西或川西北、川滇黔边、川西、川陕甘、接近苏联的边境地区等地作为战略转移的落脚点,但都没能实现,直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后,才站稳了脚跟。长征之初计划到湘西去落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根据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9.
钟小明 《党史文苑》2012,(16):36-37
广昌是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在广昌这块红色的沃土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和中央红军不仅建立了历史的丰功伟绩,还给我们倡导和传承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苏区精神。在国家部委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联合调研组莅临广昌,就广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之际,作为生活工作在红色故土的一员,进一步深化对苏区精神基本内涵的认识,以苏区精神为动力,扎实工作,对于建设和谐幸福新广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1934年10月17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原因,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主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突围,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11月中旬至翌年11月中旬,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0月下旬至12月初中央红军  相似文献   

11.
中央红军八次选择长征落脚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踏上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是关系战略转移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34年4月27日晚.著名的广昌保卫战以红军败走广昌.退守赤水、头陂一线而告结束。这场历时18天的阵地战、消耗战.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最大的一仗.参战部队伤亡5500余人。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步步紧逼.中央苏区面积日益缩小。红军节节失利,陷入困境,被迫撤离根据地.踏上了长征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问题,由于档案资料匮乏等原因,多年来党史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权威性的中共党史著作也只是提到:1934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并将这一决定报告共产国际,得到共产国际的复电同意①。但是,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央苏区的军事形势是怎样判断的,是否同意中央红军立即进行转移,还有什么具体意见,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实施有什么影响,在目前的中共党史研究著述中还都没有清楚的论述。本文依据俄罗斯陆续公布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档案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  相似文献   

14.
长征过程     
《党课》2006,(8):91-92
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在此前的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相似文献   

15.
广昌南部及石城地域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的主战场。红军在这块区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阻击战斗,这些战斗对中央红军实现大转移的战略目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对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战略转移这一行动,后来的大多数史著和历史学家都称为“长征开始”。其实,红军的战略转移一开始并不是就叫“长征”。当时,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到湘西去与红军第2、6军团会合,开辟“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因此,当时红军总部所发布的命令、训令均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之为“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与战斗”,并没有称其为“长征”。  相似文献   

17.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遭受重大损失的情报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报原因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之一。查阅国民党当时的报纸可以看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从计划到路线,一直在国民党的掌握之中。国民党首先察觉了红军突围的行动意图,又通过谍报人员获得了重要情报;原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张翼、上海中央局负责人和电台工作人员先后叛变,泄露了相关情报。据此,国民党较早地获得了中央红军有关转移的情报后,开始有准备地策划围堵红军的作战计划,致使中央红军沿着红六军团旧路突围时正中包围,遭到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8.
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一带出发西进,开始长征。并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中央红军随后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合,从而结束了长征。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最远行程约2.5万里,转战11个省,完成了向西北的战略转移,从而在陕甘地区  相似文献   

19.
朱德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的贡献蒙秀琼四渡赤水战役是长征史上光辉的篇章,中央红军彻底摆脱国民党围追堵截,胜利实现战略转移的关键。朱德在这事关中央红军生死攸关的战役中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研究“四渡赤水”战役的论著中,对朱德在这次战役中的特殊贡献却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红六军团先行探路,踏上西进征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主力长征之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先行开拔,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探路,这就是红六军团。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先期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