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1世纪国际化背景下,科学规划国家教育战略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该文在解析外语教育战略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外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索相应发展战略。期望本研究为我国外语教育发展提供一定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国双语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认可、限制、复苏和排斥等四个阶段。美国双语教育曾遭遇层层阻力,终究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其曲折发展的教训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我国民族地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加快实施"民汉兼通"的双语教育战略,进一步巩固发展双语教育的政策定位,切实保证经费投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双语师资资格认定,高度重视教材开发,科学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外交评论》2019,(2):59-86
在特朗普政府将印太战略作为处理美国与亚洲关系核心原则的背景下,这一战略的多重内涵、实施限度与发展趋向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鉴于智库在美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重要影响,本文以美国主流智库发布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从地理概念到区域概念,再到政策和战略概念三个层次的演进,使"印太"成为美国地缘政治中的新话语范式。作为区域概念,"印太地区"反映了美国战略界对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进趋向的捕捉和判断。作为战略概念,"印太战略"是特朗普政府迎合地缘政治发展趋势对美国亚洲战略和对华战略的再调整和再规划。受制于国内可供动员的战略资源不足,以及地缘政治格局和伙伴国战略利益内在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印太战略的实施尚面临诸多局限。其中,印度作为战略核心伙伴国、东盟作为外部潜在支持力量以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对手与美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合作与竞争,是影响该战略能否取得内部支持和外部认可并决定其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7,(2):113-134
2016年的美国大选凸显了谎言在美国政治中的重要影响,也揭示了研究美国外交谎言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米尔斯海默将以国家利益为名的国际政治谎言分为国家间谎言、兜售恐惧、战略掩盖、民族主义谎言和自由主义谎言等五种,为研究美国外交谎言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其分类并未建立在明确连贯的统一标准之上,因此,本文提出"战略利益"对"意识形态"的两分法,将美国外交谎言分为战略谎言与自由主义谎言两大类别,以主要的历史实例为支撑,挖掘其中蕴含的战略逻辑,认为美国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运行方式的错位、外交决策透明与保密的矛盾、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两种理论力量的消长、国内观众成本、社交媒体对外交决策过程的侵蚀是导致美国外交谎言产生的主要因素。对美国外交谎言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美国对外政策行为的深层逻辑,夯实中美关系的认知基础,推动中美双方以诚相待、客观看待彼此意图,真正落实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5.
外语教学法和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背景。听说教学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形成的,是当时美国社会背景的产物。当前,中国的外语教学法也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国家对外语教育的改革都加快了步伐,但我们国家的外语教育明显滞后,并且还尚存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详尽地分析了美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成果《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及其体现的新理念,以求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逊 《外交评论》2013,30(4):96-107
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积极调整美国的反恐战略,降低反恐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相对地位。面临国内外困境和反恐新形势,在反思美国十年反恐战争、加深理解恐怖主义的基础上,其反恐战略对反恐的性质、框架和路径等进行重新定位,摒弃了"全球反恐战争"模式,"退出"伊拉克和阿富汗反恐战场,反恐重心回归美国本土,放弃对军事手段的"路径依赖",转向威慑性防御态势。奥巴马政府的反恐实践表明,其以"退出"为标志的反恐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并未能根除美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美国的反恐战略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8.
自美国全面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韩国一方面表现得十分积极,希望全面参与其中以提升本国在美国盟国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韩国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总是受到内部和外部种种因素干扰,使其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受到约束。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以及期望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最为关键外部因素;朝鲜核问题也是制约韩国全面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外部因素;日本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也使韩国在军事领域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顾虑重重。韩国政府、民众对韩国是否加入TPP以及"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是否应当部署韩国存在巨大分歧,是制约韩国全面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内部因素。这些掣肘因素对中国反制美国亚太战略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水扁当选的主要外部原因是美国不顾中国反对台独和"公投"的严正立场,对台独采取明批暗扶的政策.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遵守仅限于口头,美国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不断加强对台独的支持,成为台独势力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根源.美国玩弄"维持现状"和"两岸平衡战略"战略,目的是阻挠中国统一.美国偏向"泛绿",目的在于借台独保持台湾与大陆的分离局面.台湾选举后,美国阻挠中国大陆采取一些反对台独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为陈水扁政权打气作用.美国已成为中国统一和中国崛起的最主要外部障碍,中国不应当对美国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0.
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正视母语文化的缺失。在外语专业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目的语文化,更要加大渗透母语文化的学习和相应的外语表达,提高学生文化双向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母语文化的对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入,高质量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高质量外语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外语教师培养模式作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而备受关注。美国的反思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后,已被证明是外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美国反思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为我国新时期外语教师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九一一事件为标志,进入21世纪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是以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反恐战争"。这一战略正在结束。美国新的战略重点被确定为亚洲,针对中国。针对中国并不必然是敌对、包围和遏制中国。美国对华战略还没有因美国全球和地区战略调整而改变。"重返亚洲"或"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及地区地位和影响的上升,维护美国在亚洲的主导或"领导"地位,平衡、制约和防范中国。在国力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美国新的地区战略以军事和安全为主要手段,挑拨和利用亚洲各国间的问题和矛盾,进而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外交评论》2019,(2):87-108
人们普遍认为,东盟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文化和话语身份建构主义理论忽略了行为体所处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体身份的建构作用,因此在解释东盟中心地位身份方面具有显著的局限性。本文借用关系主义身份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对东亚地区关系网络、东盟中心地位身份的可能影响。美国"印太"战略实质上是要确立"印太"关系网络在地区架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美国在区域架构中的主导作用。"印太"战略给东盟带来的挑战大于机会,东盟与美国在此方面建立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对东亚区域进程关系网络及东盟中心地位的护持,将是东盟应对"印太"战略挑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外交评论》2015,(4):137-156
奥巴马政府称其对朝"战略忍耐"政策为"接触"与"施压"相结合的双轨政策。"战略忍耐"政策是奥巴马主义的典型案例,体现了奥巴马的核心外交原则。奥巴马政府并未将朝核问题视为优先考虑的外交议题,而是依靠制裁和多边外交,在问题出现时慎用武力、管理危机,为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却无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过去六年,美国对朝"施压"多于"接触",朝核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朝鲜的核能力反而日益增强,美朝关系进一步恶化。奥巴马在总统任期的最后阶段,必须扭转美国在美朝互动中长期被动反应的局面,将消极的对朝"战略忍耐"转变为积极的对朝"战略塑造",才能走出对朝政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战后美国的台海政策一直是以"战略模糊"为其核心特征的。历史上,意识形态、现实(战略)考量以及其他政策限制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美国,在可能的台海政策选择中,最终采纳了以实质上的亲台政策为目的,以"战略模糊"为手段的折衷政策。目的的清晰性与手段的模糊性反映了美国台海政策的实质,并对今后台海关系走向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战略目标与东南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后,美国全力重返东南亚,这在东南亚及其周边引起了震撼。美国关注东南亚由来已久,但当前政治、经济与安全等国家利益的需要和东南亚特殊的战略地位,使美国在东南亚倍加用心。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将其全球战略三大目标:安全保证、经济振兴和全球民主化,与东南亚结合起来,开拓性地把东南亚在美国战略中的角色定位为反恐第二战区、地缘战略区、经济利益区和民主扩展区。  相似文献   

17.
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与该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发生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重塑中亚及相邻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更有效地维护和实现美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目标,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美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中亚政策进行调整:进行机构重组,新设南亚与中亚事务署;试图以阿富汗为中心整合中亚与南亚,打造一个"大中亚"地区;计划打通一条"南向"运输走廊,实现中亚能源出白多样化;从策略上区别对待中亚各国,试图将哈萨克斯坦塑造为"改革走廊"与"地区领袖";为缓解中亚国家对美国在中亚推进民主的恐惧,美国较以往越加看重教育援助与非政府组织在推进中亚民主事业中的作用.尽管对美国中亚政策调整的影响与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还为时尚早,但美国将越来越重视中亚地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与大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7,(3):1-26
"一带一路"沿线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实现发展。东亚和中国依靠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工业化,但在今后一个时期,国际贸易增速将显著低于GDP增速,加上发达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世界发展需要新思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推动以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全球化。中国具备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业贸易能力,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当于两个二战后美国经济规模大小的富裕经济地带,在战略上中国倡导共商、共享与共建原则,因此,"一带一路"具有深厚的带动力。预计2030年左右,"一带一路"沿线中低收入国家有24亿人将转变为中高收入人口,而届时中国有14亿人口将成为高收入人口。尽管富裕起来的中国在战略上的确构成对美国的重大挑战,但"一带一路"也为中美两国创造了合作共赢的机遇。因此,中国应统筹"一带一路"与"新型大国关系",从战略上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是美国霸权战略的分水岭."9·11"事件为美国送来一个明晰的战略对手,强化了美国以保守主义为基础的霸权战略大调整.美国霸权由主导型霸权向帝国式霸权转化.美国的这一霸权战略必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但现实的图景则使美国霸权的前景似乎不被看好.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地缘政治的竞争和战略的不信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一刻也没有松懈。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对华实施"分化"战略的策略;同时,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的增多、社会冲突的加剧为美西方的"分化"活动提供了诸多契机和借口。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分化"活动出现的新形式与新特点,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中国不仅要在策略方面进行应对,还需要在战略层面提出适应国家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在"软实力"上构建一套让全世界都信服且能与西方相抗衡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