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公共利益“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二十条与第二十二条均将“公共利益”作为国家对土地以及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征用的理由与条件加以规定。尽管这两条宪法修正案只涉及土地与私有财产权方面的内容,但是,却显示了这样一条法律原理,即:公权力对私人利益单方面克减的目的只能是为了公共利益,由此而形成的是一种公法关系,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基于任何公共利益之外的理由,对私人合法权益的单方性克减乃至剥夺都是非法的,由此引发出一个中国法学界日趋关心的话题:既然公共利益可以构成对私权克减的理由,那么,什么是公共利益?怎样界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区别是什么?公共利益的行政法意义是什么?如何避免、克服出现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非法损害私人利益的行为呢?由于宪法和法律并未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说明,作为对公民私有财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利益”问题,已经和必将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一内容是建国后三部宪法都没有的。只有大家都遵守和履行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各项基本义务,才能保障大家都享受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仅不是平等的,而且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  相似文献   

3.
司法与传媒     
司法与传媒作为两种独特的社会实践,彼此之间相互需要、相互作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传媒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江  相似文献   

4.
姜兴智  王勇 《学习论坛》2024,(1):128-136
公民监督权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公民监督权宪法规范内涵与保障模式的模糊不清,造成公民监督实践中的路径阙如、救济缺位以及目的异化等困境。《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公民监督权作为宪法基本权利,是贯通“公民”监督与“人民”监督的关键所在。厘清公民监督权规范生成与概念分野的基本逻辑,基于公民监督的规范结构与制度逻辑,对具体监督权及其国家保护义务进行类型化研究,是明确公民监督权体系化构建路径之基础。应通过形成公民监督权宪法规范体系性解释、建构公民监督权“二阶层”解释路径、促进公民监督权释法目的的“价值性托付”,实现全过程民主监督理念下公民监督制度的全要素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三条第四款规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纪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并把“保守党的秘密”写入党的誓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保守党和国家秘密,是每个党员的义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就公民的概念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以期澄清在公民概念问题上的某些错误认识。我国宪法对公民概念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公民资格的唯一条件就是国籍,只要有中国国籍就是中国公民。宪法之所以作这样的界定,主要是为了纠正社会上对公民概念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公民与选举权联系在一起,认为有选举权的人才是公民。反之,凡是公民都应当有选举权。根据这样的认识,一些人认为,凡是彼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都不是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5,(8):46-46
傅达林在6月29日的《中国改革报》上撰文指出:现代社会,享受起码的卫生医疗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护人民健康。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发展为公民提供物质帮助所需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同时还赋予国务院。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可见,享受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而且保障和实现这一权利还是公共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医疗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8.
一、上访权的宪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虽然没有“上访”这一概念,但是,公民的上访权却可以从宪法的有关规定中推导出来。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里的“批评”、“建议”、“申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公民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作了规定。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防卫适当,一是防卫过当。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防卫适当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过当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的,要负刑事责任,但应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让我们举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两种情况。1983年6月的一天下午,素来不睦的李某与杜某冲突起来。李纠集同伙十余人,在杜家附近向杜某及其同学寻衅,李等依仗人多,用砖头、石块袭击了杜  相似文献   

10.
宪法是一张写着公民权利的纸,是否保障和尊重人权,是判断一国宪法乃至整个法律体系是否具有现代性的基本衡量标准。从当今世界各国宪法比较中可以发现,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构成各国宪法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内容。2004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33条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是为我国宪法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精神和新的价值标准。当然,人权的宪法保护还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一、《物权法》视野下的房屋拆迁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对于拆迁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根据这一规定,城市房屋拆迁属于国家征收行为的一种。既然属于征收,就要符合征收规定的条件,根据我国《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由此得出征收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征收的主体是国家,其次征收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物权法》中规定的房屋拆迁制度与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完全吻合,但却与我国原有的房屋拆迁制度截然不同。二、《物权法》实施前的房屋拆迁制度在《物权法》出台以前,我国原有的房屋拆迁制度主要指的是2001年国务院通过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这一条例中房屋拆迁目的与拆迁主体的规定与《物权法》的规定相悖。1.拆迁目的规定的缺失。《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保护文物古迹。这个条件十分宽松,实质上只要符合城市规划基本上就可以拆迁,因为几乎所有的拆迁...  相似文献   

12.
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与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隐私权的基本内涵1890年,英国私法学者布兰迪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诞生。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隐私权定义。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认为隐私权专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3)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自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笔者认为,第三种定义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在论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为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观点,不断健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措施。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最有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的以上两个条款,确认了当代中国的国家本质(或性质)是人民…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指出,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深刻阐述,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  相似文献   

15.
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切实做到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权利,它们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10页)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保护…  相似文献   

16.
陪审制度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公民直接参与审判 ,可以说是“人民主权”的一种具体表现 ,同时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监督司法、抑制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今以追求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中 ,陪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 ,1 954年颁布的宪法第 7条规定了一项宪法原则 ,即“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陪审制度由此而得到确定。同年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将此规定具体化 ,“除了简单的刑事、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独立审理外 ,第一审合议庭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  相似文献   

17.
国家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的宪法依据和理论基础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建水 《学习论坛》2006,22(5):75-77
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写入宪法,为我国征收征用补偿立法提供了宪法依据。保障人权和公共负担平等说是国家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的理论渊源,“公共利益、法定程序和公平补偿”是国家征收征用行为必须遵守的三个法定条件,借鉴外国有偿征收的法律规定,确立我国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补偿的标准是当前我国征收征用补偿立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大量研究表明,在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是利益表达制度化渠道的不通畅,导致已有的利益诉求表达制度被“闲置”,而民众合理地利益诉求却无处表达.利益诉求表达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法治的核心原则之下,如何畅通群众的利益表达,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救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四月公布的、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与一九五四年宪法的规定完全一样。七十年代两个宪法的规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  相似文献   

20.
10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听取了关于民法通则和婚姻法部分条款的解释说明,明确中国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在三种情形下可以不随父母姓氏。所以如此,在于民法通则和婚姻法中的条款有相互冲突的一面。民法通则中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而婚姻法中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