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美国的犯罪被害调查(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 NCVS)是由美国官方机构进行的一个被害人调查研究项目,现为美国犯罪被害的主要信息来源。《2021年全国犯罪被害调查》即为2021年年度NCVS调查报告,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评估犯罪状况,分别为犯罪被害率、犯罪事件发生率、犯罪流行率。通过结合犯罪类型、人口特征等多个维度分析各指标数值,评估犯罪现状、特征、发生频率及变化趋势,揭示犯罪现状。第二部分是对调查方法进行阐述,包括调查范围、指标测量、权数调整、标准误计算等内容,从统计技术的角度对调查进行全面的解读。总体而言,犯罪被害调查反映了美国社会犯罪和犯罪被害的相关情况,同时也为犯罪学特别是被害人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证数据。  相似文献   

2.
犯罪黑数的构成与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黑数由未被察觉的犯罪数、未报案的犯罪数、未被记录的犯罪数三部分构成。由于实际发生的犯罪数是未知的,所以直接对犯罪黑数进行计算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某些方法追求在最大程度上的近似值。自述犯罪调查法和被害调查法分别从犯罪人和被害人的角度反映了犯罪现象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可以与从刑事司法机关的角度而得到的官方犯罪统计互相参考,互相补充,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3.
网上有关的犯罪信息可以帮助侦查部门破获相关的刑事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可以通过搜集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上网行为、网络聊天记录、收发的电子邮件、网络游戏记录等九种方法进行网上犯罪信息的调查和搜集。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司法部管理的全国两大犯罪统计项目——“统一犯罪报告”项目、“全国犯罪被害调查”项目已经成为政策决策部门、管理部门、犯罪学研究者乃至普通民众了解美国犯罪水平和趋势的最重要数据来源。两大项目分别从执法部门和犯罪被害人的角度收集美国犯罪问题的实证敷据资料,提供了许多富有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成果。但是两者在项目目标、统计方法、对犯罪问题的覆盖程度等诸多方面有所差异,因而产生了似乎矛盾的结果。把“统一犯罪报告”项目、“全国犯罪被害调查”项目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项目既有广泛联系、又存在重大区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犯罪的急剧膨胀,犯罪被害人已构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然而目前我国对犯罪被害人的保护非常不力。事实上,犯罪被害人在追究犯罪、维护自己权利的过程中其地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近几十年来,被害人的权益重新受到关注。我国加强对犯罪被害人的保护,一方面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另一方面要对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进行改革和完善。此外,要建立社会救助体系,这一点比前两方面的工作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对被害人的保护也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6.
论被害人过错与犯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犯罪侵害与被害是犯罪问题的两个方面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是关注犯罪侵害 ,而对犯罪被害及其与犯罪侵害间的关系的关注尚很不够。认定被害人有无过错需要把握三个条件。在司法实践中 ,被害人过错大致有挑衅、激将、贪欲、报复、失态这几种表现形式 ,其在犯罪的发生中起着诱发犯罪意识、创造犯罪实施的条件、降低犯罪实施的风险等作用。研究被害人过错、减少被害人过错 ,对预防犯罪、降低犯罪侵害的危害程度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应提高社会成员对被害人过错的认识 ,增强对犯罪的辨别力、免疫力和抵抗力 ,建立被害人过错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7.
强奸犯罪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我国对强奸犯罪被害人责任的研究尚不深入。强奸犯罪中是否存在被害人责任,承担何种程度上的责任,争议较大,强奸犯罪中被害人责任问题无法也不应回避。研究强奸犯罪被害人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犯罪被害人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人责任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存在。认定犯罪被害人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人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人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人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人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9.
无被害人的犯罪正在逐步由社会问题演变为法律问题,这引发了学者们新的思考。在当今伦理规范日益多元的格局下,对于不同的伦理道德应给予一定的容忍,而不宜用法律尤其是刑法对其加以强制。从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角度分析,安乐死问题应顺应无被害人“犯罪”之非犯罪化的历史潮流,从而走向合法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范围内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建立,我国部分学者也发出了在我国建立犯罪枝害人补偿制度的呼声,但我国对犯罪被害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制度鲜有研究者进行系统研究,因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拟对这一制度进行价值评析,以期抛砖引玉,完善我国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刑事被害人没有上诉权、最后陈述权,刑事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被害人诉讼代理人的阅卷权和对强制措施的异议权存在不完善之处。我们应通过修改法律,保障刑事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上述权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应避免造成新的侵害,对程序被害人的重大损失应给予赔偿。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应允许被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并保障被害人得到充足的赔偿;在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处得到充分赔偿时,则应通过国家补偿制度防止被害人及其亲属因为犯罪行为而陷入生活的困顿。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系统中的重要一极 ,是整个刑事法学所共同关注的理论课题。因此 ,刑事被害人理论是一个体系化的理论结构。刑事被害人理论的体系结构 ,应当以犯罪被害人学为前锋 ,以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为主体 ,以刑事执行法学为补充。当前 ,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理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刑法学和刑事执行法学对刑事被害人缺乏应有的关注 ,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理论体系因此尚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和人权思想的发展,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备受各方关注,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平等的诉讼地位,也应当享有相同的诉讼权利。但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受到限制并缺乏保障。应从立法上完善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建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机制,以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之实证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2005年665件刑事案件的研究表明,在实践中,很多犯罪和被害人的过错有很大关系,被害人存在明显的过错,对犯罪的引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刑事被害人具有的这类过错,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15.
犯罪对策的研究重点应当从犯罪原因向犯罪场转移。诈骗犯罪是典型的交易被害型犯罪,其加害人与被害人情况、犯罪互动关系以及社会控制机制是我们探讨该类犯罪预防对策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犯罪是加害与被害之间互动的产物,对知识产权犯罪的研究应当引入犯罪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通过对真实知识产权刑案进行实证分析,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角度就知识产权犯罪的特征、规律等问题进行探索。知识产权犯罪有其固有的特殊性,知识产权犯罪人与被害人多为同行、雇佣等密切关系。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增强防范意识,从内外两个方面保护其知识产权,使之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7.
刑事和解是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符合刑法的基本原则,也丰富了犯罪概念的内涵。我国在刑事和解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时要注意正确看待其在犯罪处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强对被告人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经济犯罪分子的同一经济犯罪行为可能会同时产生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由此引起了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重合。由于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者多方面的差别性和地位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应正确确立两者重合的适用规则,以确保实现有效地惩罚和打击经济犯罪以及实现对受害人所受损害的民事权利的恢复或者救济。  相似文献   

19.
从构成要件该当性、保护法益侵害性、刑法介入正当性等方面进行层进式分析,应当认定居间介绍盗窃者与被害人买卖赃物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上游犯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合并进行诉讼,能够在全面把握共生犯罪的同时查明派生犯罪的前提性事实,准确认定犯罪,防止出现撼动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原则的情况。将犯罪所得或者犯罪所得收益达到50万元以上理解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情节严重”的数额标准,具有解释论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从被害人角度看辩诉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衡平、对犯罪重在预防、公正与效率相协调、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是构建辩诉交易应有的理念。被害人应作为辩诉交易的主体享有广泛的辩诉交易权。国外辩诉交易存在对被害人利益保护不足的缺陷。中国引入辩诉交易应强化被害人作为辩诉交易主体的地位,扩充其辩诉交易权。有被害人的案件,非经被害人同意辩诉交易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