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吕稚知 《学理论》2009,(12):52-54
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强化和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如何提高地方政府服务能力就成为了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政府再造等改革活动也为我国地方政府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即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各国政府已有的改革经验和我国地方政府的特点,以中国实际为背景,借鉴、参考学术界已有的对于政府服务能力的论述、定义,提出较为全面准确的地方政府服务能力概念,界定地方政府服务职能的范畴,同时,探析服务型政府职能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地方服务能力有哪些指导作用,希望能为以后对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的模式与建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回顾前五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在精简机构、服务经济方面成绩显著,但却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大部制"改革意在推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服务理念远未真正形成;政府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公民参与制度不完善,公民自觉参与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制度、法律的保障,存在制度短缺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不足。在加快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建设上,必须抓好以下工作要件,即:树立现代政府治理理念,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责任感;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机制,实行政务公开化;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行政责任制,以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广泛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形成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逐步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3.
流程再造不仅是20世纪中后期企业再造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且也被西方国家引入到政府管理中,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再造战略"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在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中也开始将流程再造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政府过程管理,但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由此而引发了公共管理学界对政府服务流程再造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尤其是对缘起于企业管理的流程再造,引入我国政府管理后能否适应新的行政生态环境,是否符合公共需要,是否具备可行性尚存疑虑。本文将以我国政府流程再造的行政生态环境分析为基础,对我国政府流程再造的公共需求与现实可行性进行基本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4.
论服务型政府服务精神的理论基础和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培养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精神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服务型政府服务精神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服务型政府服务精神的理论基础,现代西方管理理论是中国服务型政府服务精神的理论借鉴.本文对服务型政府服务精神的价值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精神是服务型政府的内核、服务精神与服务型政府文化和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服务型政府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强 《行政论坛》2009,16(6):48-50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起源于西方,但是“服务型政府”概念却是我国学者的创造。关于服务型政府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公共”理论的界定、政府治理模式角度的界定、范式理论的界定、政府职能和角色定位维度的界定以及目标导向角度界定。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可归纳为:变革理念、引入战略工具选择、探索规范化的制度创新、引入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对服务型政府的质疑和挑战则体现在:关于公共服务是“顾客主权”还是“公民主权”、关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争论、以及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异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数省市明确了政务数据管理机构、制定了数字政府发展规划、开发了“一网通办”的网上政务app,并运用多种互联网技术为数字政府助力,让老百姓“最多跑一次”成为现实。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建设过程中法律制度缺失、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不足、电子政务服务标准不统一、公众参与渠道狭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为裨助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转型发展,有必要构建完善的数字政府法律框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统一数字政府政务服务标准,拓宽公众参与建设途径。才能处理好“制度”和“技术”的关系,才能让数字政府建设合规、有序、安全、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7.
服务型政府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其实质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制度架构。不仅有新公共管理所关注的如何从组织技术和管理手段等操作层面上改进公共服务效率的问题,更涉及到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宪政民主主义的重构,涉及到公共行政的理念转变与制度创新。以新公共服务为代表的民主治理理论突破了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思维的窠臼,指出了一条通过政府与社会、公民关系的民主化治理模式的重构,推进公共行政改革,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8.
政府做好公共危机下的服务工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危机管理的重要方面,具有多重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在公共危机下政府具有服务与管理两大职能,其中服务职能是管理职能的目的、导向和前提,它可以保障管理的方向正确,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文章探讨了公共危机中政府服务的内容与方向问题,分析了心理、信息等服务和对公民个体、社会团体服务的必要性与一般内容,并对强化公共危机下我国政府的服务职能提出了一些建议,呼吁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取向。准确把握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实施绩效管理,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限,推行电子政务,实现"善治"政府。  相似文献   

10.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析——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实践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介于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和完全市场化之间,可以实现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激发政府能力、社会动力、市场活力,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满足公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属性和江苏省南通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严格绩效评估是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库恩的科学范式转换的观点,目前公共行政领域的两种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和新公共服务范式。两种范式的关系并非替代而是传承与超越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他们对理性的关注、对参与的关注、对组织弹性化改革与放松管制的态度的比较来说明。了解两种范式的关系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建设服务型政府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困惑有指导意义,提示我们对新公共管理的成果是批判继承而不是抛弃,最终实现公平、公共利益和效率效能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而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范式中分化出来的“公共管理”,体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整合。传统的公共行政,以韦伯的官僚制来破解庇护主义,以政治/行政分开来化解政党分肥,以官制度来建构行政组织的基本规范,以泰勒主义来保证效率行政的主导地位。这种行政改进逐渐变成公共行政中的教条主义。结果,官僚制成了官僚主义的代名词,政治/行政两分成了“两张皮”,官制度变成了族主义,效率主导变成了缺乏效果的效率。求解这些疑难导致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的转移。而突出公共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就是以公共行政为底色而对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政策分析以及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公共治理理论的一次理论整合。  相似文献   

13.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标准化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步被地方政府采用。由于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各地政府基于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呈现出多种模式。公共服务标准化价值不言而喻,但由于标准化作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种路径选择,其根本属性在于统一性,在有限政府的前提下,中国基本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有必要建构指标体系,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现实的指引。  相似文献   

14.
Since 1989,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a programme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that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 reforms initially focused mainly on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including delegating responsibilitie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re-defining the roles of the central resource branches; setting up trading funds in departments that provide services directly to the public; and instilling a new corporate culture of service throughout the government.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mplementing the reforms. In 1993, the government realized that further civil service reform was necessary to support the reforms. The government proposed to delegate more authority to department heads on personnel matters; give managers more freedom to manage personnel; and simplify personnel regulations and procedures. These ‘new public management’-type reforms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stable, relatively unchanging environments. In Hong Kong, however, the reform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carried out in an environment of considerable political turbulence which has both facilitated and hindered their implementation. Because of the declining legitimacy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British authorities may not have the political capacity to implement the reforms. Opposition from both department heads and civil service unions to aspects of the reforms has already emerged.  相似文献   

15.
包国宪  王学军 《公共管理学报》2012,(2):89-97,126,127
政府绩效管理兴起二十多年来,已由西方国家应对财政和信任危机、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拓展为各国政府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优势在其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其理论缺陷和实践中的困惑,特别是在公共价值方面的冲突使学术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实践案例考察,从制度变迁和公共行政学术史两个层面的质性研究,提出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体系框架。文章首先从"公共性"、"合作生产"和"可持续"三个方面对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政府绩效管理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价值对政府绩效合法性具有本质的规定性。其次,初步论证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的两个基本命题——政府绩效是一种社会建构、产出即绩效;认为只有来源于社会的政府绩效才能获得合法性基础,也只有根植于社会的政府绩效才能产生其可持续提升的需要,这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根本动力;而在政府绩效价值建构基础上的科学管理,才能保证政府产出与社会需求的高度一致,充分体现科学管理的价值。再次,从这两个基本命题出发,以价值管理和管理科学理论为基础,构建起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模型,并对模型中政府绩效的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系统等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最后,从模型如何"落地"、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分析和研究拓展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经历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洛克有限政府理论在保护公民权利、实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有限政府不一定等同于服务政府,在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下的市场失灵问题以及权衡德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作为与不作为等现实问题时,有限政府理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而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有限政府,洛克所提出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以及权利让渡所构成的有限政府理论,对于新时代构建服务政府仍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了以治道变革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目标是为了应付一系列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变革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公共产品作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的特殊公共产品,在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政府改车过程中,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变革的背景、理论和实践的考察,提出对中国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事业单位改革“社会化”取向,指公共服务提供,更多地依靠社会、更少地依靠政府“。社会化”仍然是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取向,但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社会化”取向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以政府正确履行其维护社会公平责任为前提。公共服务提供强化政府责任,指强化政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主导安排者的责任,体现公平优先的价值导向;强调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指基本公共服务中准公共服务生产,引入社会力量,打破行政垄断,以竞争倒逼事业单位改革,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市场,以契约方式提供,体现兼顾效率的价值导向。重新认识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与重建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是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社会化”取向有效实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论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公共行政体制下的政府是公共型政府、公正型政府、民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分权型政府、透明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和责任制政府。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必须切实解决传统行政体制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实现政府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20.
公共需求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是与公共需求的变化相适应的。本文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型需要、安全型需要、享受型需要和发展型需要。中国目前公共需求正从生存型向安全型、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政府公共服务精细化、标准化是这一需要变化的必然要求。政府应通过了解需求、整合需求和引导需求,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