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如何正确履行监督职责,保证《行政许可法》的有效实施,是当前监察机关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一监察机关推动行政、《许可法实施的着力点在促》进政府的廉洁高效从行政监察角度来看,《行政许可法》在规范行政许可权力,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高效施政等方面都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反腐倡廉法。所以监察机关推动《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着力点重在促进政府廉洁高效。1.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审批项目。一是抓现有许可项目的清理。对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的审批项目,不符合政事、政企分开原则的审批项目,影响企业自主经营、市…  相似文献   

2.
行政特许的延续是一"假问题"。与普通许可藉由延续而"展期"相比,行政特许一般不适用《行政许可法》的延续条款,当期限届满后,应该通过公平竞争程序实现行政特许的全面"更新",只是基于应急原则等要求,才有行政特许延续的有限空间和狭小余地。以公共交通客运班线特许经营为典型代表的"延续"许可实践乱象,肇始于我国《行政许可法》立法上行政许可类型化的缺失和不同类型许可实施程序配置上的高度同质性。对《行政许可法》上法定许可事项进行类型化和模式化改造、厘清行政特许适用范围、强化特许实施程序的竞争性和公开性、重构有别于普通许可的动态化和过程性的特许事后监管体系,是我国PPP导向下行政任务民营化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行政许可的设定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文章对我国行政许可的设定事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我国行政许可法在行政许可设定事项上“态度”不坚决,导致行政机关易对行政许可法第12条、13条理解有偏差。建议应把行政许可法第12条、13条设定行政许可的内容分成两部分表述,把普通许可和特许规定为应当设定,把认可、核准、登记规定为可以设定。对我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也提出合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对行政听证制度作了专门规定,真正体现了"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的精神。然而,纵观《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许可听证的执行情况,却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从行政许可听证的重大意义入手,剖析其制度缺陷以及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我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真正体现。行政许可法的实施,防止了行政许可的过多过滥,规范了行政许可的事项,简化了行政许可的环节,强化了行政机关的监管,规定了对行政机构的监管制约机制。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有5种:普通许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卫生许可是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一种普通许可,它是直接关系人身健康,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防止危险,保障安全。  相似文献   

6.
马怀德 《法学论坛》2005,20(2):14-15
行政许可法实施已经半年有余,轰轰烈烈的宣传归于沉寂,行政机关也由开始的紧张焦虑变得轻松坦然了,老百姓与政府的许可官司虽偶有发生,但并没有像当初人们担心的那样,出现爆发和激增的情形,这与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初人们的预测形成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7.
对地方行政许可设定权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许可法关于地方行政许可设定权的立法原则 ,除合法、公开、公平、公正外 ,还包括行政许可权的严格控制与对地方的相对放权的统一 ,注重公正前提下的公正与效率相兼顾。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概念、范围的界定尚待完善。行政许可应限于“附条件的法定权利” ,属于监督性、管制性的行政行为 ,依特定的、明示的申请行为作出“许可”的行为 ,以及行政许可法第 1 2条拟定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文晓波  胡同泽 《行政与法》2005,25(11):36-38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推进了我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进程.但是,<行政许可法>实施近一年来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加强法治观念建设、电子政务建设、行业和中介组织建设,完善许可配套制度、许可听政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监督制约机制,改革行政诉讼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实现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文(令)号]〔2007〕第1号令[公布日期]2007.6.22[类别]民商法.保险[施行日期]2007.9.1第一条为了加强保险许可证的管理,规范保险业许可活动,维护保险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中国保险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许可法》在克服许可行为失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许可的一般程序与听证程序,还有若干环节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本文针对行政许可实施程序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实现许可法定原则为宗旨,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1.
莫于川 《现代法学》2008,30(2):23-28
必须摒弃神秘主义行政文化传统观念,树立阳光行政和行政程序法治观念,推动提升行政透明度的民主化转型;《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文件对行政程序透明和阳光政府建设提出了要求、创造了条件;在实践中,许多地方和部门积极开展行政程序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管理、完善监督救济和创设服务中心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天津、成都、邯郸等地的改革经验值得研究借鉴;建设阳光政府的进一步努力,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考试存在着过多、过滥的问题,从而导致<行政许可法>试图通过建立许可证资格制度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目的难以实现.本文认为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进一步完善立法规制,细化<行政许可法>的原则规定:二是放权给社会机构,实现职业准入资格认证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改革政府系统副职现状,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有机部分,是政府组织、法治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加快政府组织法治化进程,完善政府组织法的框架和内容,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提升部门地位和权能,实现政府系统副职职能转型和规模控制,对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实现政府组织体系科学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行政许可法中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杨 《行政与法》2007,(6):69-71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许可法新确立的一项突破性原则,对于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行政许可中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涵义、构成要件、理论基础的探究,分析了我国行政许可法对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规定及缺失,并提出了完善的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57条对“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行政行为的规定存在模糊之处,第58条对“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极为不利。对行政行为不可撤销的四种情形分别进行分析,或许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政府偏好、政府过程、政府工具三个范畴共同构成的分析框架是研究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有效工具。从这个角度分析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上级政府需求主导型政府偏好、精英政策模式为主轴的政府过程和强制性工具为主体的政府工具选择结构。  相似文献   

17.
政府横向权力配置新论——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结构功能主义"权力分立观看来,政府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是一种政治性、法律技术性和兼具政治性与行政技术性的权力;为了实现相应的政府职能,这些权力应当由相应的政治性的机关(立法机关)、法律技术性机关(司法机关)和兼具政治性与行政技术性的机关(行政机关)来行使;为了保证各政府机关能够"称职"地行使相应的权力,各政府机关的组成人员、运作规则应当具备不同于其他机关和人员的制度设计。尽管当今世界各国存在国家性质和政权体制的不同,但是三种权力的性质却是永恒不变、超越国家界限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我国当前权力机关(民意机关)和司法机关(法院)的行政化倾向不利于国家职能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8.
魏宏 《现代法学》2003,25(3):161-167
本文认为 ,所谓分权体制 ,其精神实质 ,并不是国家权力配置的具体模式 ,而是将国家治理权划分为几种基本形式、分别赋予不同的国家机关来行使 ,以防止因权力过于集中所导致的权力腐败。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不同 ,分权体制的具体模式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主权与国家治理权相统一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主权 ,一府两院行使国家治理权  相似文献   

19.
《Federal register》1992,57(208):48616-48619
The Department has developed an interim policy to address the use of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DR) as requir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ct (ADR Act), Public Law No. 101-552. This interim policy also responds to the Negotiated Rulemaking Act, Public Law No. 101-648, and relevant elements of the Executive Order on Civil Justice Reform (E.O. 12778). The Department is adopting an interim policy because we need a baseline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from our own pilot activities and those of other agencies before finalizing a policy.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US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ct of 1946 was engendered by partisan political conflicts. Initially j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rule-making under the act was extremely deferent. In the course of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federal courts, basing themselves upon the unchanged language of the statute, created a new body of administrative law characterised by very great demands on the agencies and very intrusive judicial review. This transformation was fuelled by partisan realignments, fear of technocracy and desire for greater transparency and popular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Because these same forces are now active in relation to the Union, it may be anticipated that similar tendencies toward a demanding procedural law of rule-making and high levels of judicial review will be felt as Union administrative law develo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