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社区残疾人专职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听力3级的重听人,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社会上对听力残疾人有很大的误解.重听,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以为听力残疾人全部都是聋人,都是不会说话不能正常交流的入.其实,重听人,相对聋人来说,是存在残余听力的人.他们有语言能力,表达与常人无异或略有口齿不清,他们自小大多在普通学校里学习,所以不像聋校毕业的学生有机会学到手语,他们也意识不到学习手语的重要性,因为他们能说,能交流,只是有些时候需要重复或笔谈而已.重听人,是介于聋人和健全人之间的尴尬人群,他们受社会的关注度很多时候不如聋人,也少有人了解重听人在生活、工作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聋人。从事聋儿康复工作多年。在与许许多多聋儿及其家长的接触以及与聋人朋友、健全朋友在交往中,我感到在有些聋人当中较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如自卑、疑心、固执等。这些问题使得一些聋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长此以往,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也不利于聋人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多少年来,预防聋人犯罪问题一直是我国聋人工作的一个重点,一些聋人在社会的压力下,在坏人的威逼利诱下,在物欲的驱使下,走上了犯罪道路,让人痛心疾首。正巧,我看到了来自山东的这两篇稿件,从理论和现实方面详细论述了聋人犯罪的根源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于是,我决定把他们拿出来与广大聋人朋友及聋人工作者共享。希望能对解决聋人犯罪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我没有想过会在北京生活,我也没有想过会如此接近中国和外国的聋人,一切都源自我当选为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也源自我被调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从学习国际手语和中国手语开始,我一点一滴地跟身边的聋人交流,用手语,也用书面语;用传真,也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日两国聋人之间的交流也慢慢地多起来了,为了促进相互理解,我简单地介绍一些日本聋人的生活情况。 【聋人组织】 日本有几个聋人组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全日本聋哑联盟,另一个是由长大以后失听的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残疾人》2006,(2):54-55
梅岭刚才在另一个栏目看到《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是聋人》的讨论,为什么那样的世界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都是很悲惨的样子?聋人就这么不自信吗?灰姑娘哪些聋人看不起自己呢?我了解这些聋人不是生下来就看不起自己,而是跟周围的人学来的。比如,耳朵没聋的时候,跟别人学看不起聋人,到自己耳聋了,还会看得起自己吗?其次,看不起自己的聋人,很可能是跟自己家人的态度有关。有些人从小缺乏与自己家里人的交流沟通,常常被冷落,不知道周围的人说什么,就自然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甚者,不爱回家,喜欢和社会聋人来往。相反,有些聋人从小得到家人的关注和充分地交…  相似文献   

7.
值此各界聋人欢度国际聋人节的喜庆日子,我们的《聋人与社会》征文活动和大家见面了。作为“无声世界”的栏目编辑,作为此次征文活动的具体操作者之一,我的心里踏实了许多,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一年前,在我接手“无声世界”栏目编辑工作不久,我们老一代的聋人工作者闻大敏老师带给我一个讯息,聋人读者、作者希望我们能够举办一次征文。他说:“聋人中从事美术创作的人很多,从事文学创作的相对比较少,其实很多聋人有文学创作的欲望,他们是愿意写点东西的。我们应该通过举办征文活动,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文学才能的因地,鼓励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提高广大聋人的文学创作水平。此外,聋人朋友通过这次《聋人与社会》征文进行探讨,也有利于促使聋人更好地平等参与共享。”大敏老师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和聋人读者、作者的认可。于是,在中国聋人协会和中国残疾人杂志社领导的关心下,在闻大敏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此次征文的筹备活动。在此期间很多聋人朋友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与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豫盛珠宝首饰公司总经理、聋人刘兆仁先生对此次征文大力支持并给予赞助,使征文得以顺利举办,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此次征文将持续10个月,希望广大聋人朋友积极参与投稿,尽情地展现你们的才华。  相似文献   

8.
一个纪念     
我已经做了10多年的学生,我的人生仍处于一条起跑线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但在很多人眼里,我的某些经历仍有以文字的形式做纪念的价值。每升入一所新学校,我都要向校领导说明:我是一个聋人,我在学习过程中或者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障碍。但我保证不要求校方任何特殊的照顾。每面对一位新老师,我都要向他(她)表示:我是一个聋人,上课时我也许会“看”不懂老师所讲的某  相似文献   

9.
走向社会     
我自聘为中国残疾人编辑部通讯员后,就努力采访写稿。初时我采写的对象主要的聋人,去年曾采写了几篇聋人的报导,如聋人手语竞赛,聋人手语节目,穗港聋人联欢等已刊于中残杂志无声世界版,还有写聋人考上电工证,聋人学电脑等刊于地方报刊。去年我采写了几次聋人报道后,就感到在聋人圈子里所采写的题材不多了,这时我就想到一个通讯员不应在狭窄的圈子内采写,想到走向社会去采访。 我参加摄影活动,了解到有位左手断五指的残疾人摄影家郑树强,十  相似文献   

10.
在参加中残联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许多聋人代表聚在一起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电影、电视能尽可能加上字幕,以便聋人更好理解。一位聋人代表说,中央台前段播出的《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就是每集必看的。不仅内容使他感  相似文献   

11.
柬埔塞受了多年战争的蹂躏。70年代pol pot独裁统治时期,许多高棉人背井离乡,逃往泰越边界的难民营,在其中的一个难民营里有一个聋人项目,聋人难民在那儿学习算术和基础读写,并有一组健听成年人把几本美国手语书译成柬埔寨官方语言高棉语。后来这些聋人返回家园,现在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 直到1996年底,残疾人国际(DPI)才与柬埔寨残疾人组织(CDPO)建立工作关系,后者现为前者的一个成员。CDPO承认柬埔寨聋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因  相似文献   

12.
帖子主题:[原创]你会接打电话吗?真烦啊,最近跳了槽,现在办公桌上正好有个电话,一会又响一会又响。最开始呢,还可以让同事接,反正我可以说自己才来不认识那些人。可是现在上班快一个月了,怎么也要自己接吧。可都错了几次了,唉,同事的眼光让我难受。看来这个工作又干不长了……我常常为听不清电话那端的细而小的声音着急。我害怕别人用免提与我对话,害怕别人用分机接或打电话,因为这样电波传来的声音又小了许多。尤其是我接手的工作常常需要用电话与省局的人联系,我更是紧张不已,害怕因听不清影响了工作。后来灵机一动,遇上这样的情况,马上挂…  相似文献   

13.
聋人报浅析     
也许因为自己是聋人且又是干新闻出版工作的吧,我对各类残疾人出版物尤其是聋人报刊都很注意。过去,各地聋人办报不多,能坚持出下去的更少。目前,据我所知,有《上海聋人》(这是当前全国唯一的省级聋人报)、《虹口聋人报》(区级报)、《杭州聋人》、《青岛聋人》、《鹭岛(厦门)聋人》几种。都是16开大小,形式有的是单版,有的已装订成本子。 据我自己体会,办聋人报很难。经费,人力,  相似文献   

14.
放大美好     
有人问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这么活着觉得痛苦吗?”盲人回答:“我痛苦干什么?和聋人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下肢瘫痪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哑人相比,我能说话。之所以能活得比较愉快,是因为我学会了放大美好。” 人的器官虽然有着明确分工,但也并非不可相互替代和弥补。失去手指的人,竟还能把笔绑在手臂上写字。连手臂都没有的人,甚至还能用嘴用脚写诗作画——13杆的算盘  相似文献   

15.
我于去年5月28日—30日,随福建省残联两位同志到厦门调研聋人工作。厦门聋人工作做得很好,1997年曾获中央颁发的:“优秀残疾人之家“称号(全国仅此一家)。他们工作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厦门聋人工作情况厦门位于福建南部,本是海岛,五十年代鹰厦铁路建成,火车穿过海堤直通市区,成为半岛。现在它是福建省经济特区。全岛环境优美,工业生产发达(外资、合资企业大多集中在湖里开发区),曾获全国卫生城市称号。厦门(包括同安)聋人约有1000余人,岛内160多人,聋人主要在两处福利厂工作,即厦门毕升印刷厂与厦门福利印刷厂,约有七八十人;其他人散处厦门各单位。厦门聋人就业工作做得比较好,下岗、待业的少,就业聋人一般每月工资400元—600元上下,在厦  相似文献   

16.
申请留学办法以前我在国内的报纸上几乎没见过什么关于国外聋人大学的报道,只是偶然能从《中国残疾人》杂志中读到简单提到过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的零星文章,但也没有这所大学的详细介绍。聋人对国外学校的了解远远比不上听人,他们有对国外留学生活的大篇幅报道和详细的留学指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聋人教育事业发展得非常迅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认可,很好地解决了培养聋人生存能力的问题。但是许多聋人教育工作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切身感受到聋人犯罪问题日渐严重。聋人犯罪在伤害他人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同时,也深深伤害了聋人自己,损害了聋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故此,加强聋人法制教育已迫在眉睫。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颁布实施后,聋人的学校教育由于有了相关立法的支持,已经走上了正规有序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聋人通过受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自食其力,在社会中的形  相似文献   

18.
我失聪后,从没想到过自己要进入记者行列,报考大学的时候,我选了园艺果树专业,心想万一毕业找不到工作,就搞一片果园,当一名果农.当许多聋人询问我聋人能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吗,我说一切皆有可能,命运在你手中.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底,我在北京遇到一位特教方面的专家,在与之交谈中,我第一次接触到“正常人、健全人”这个提法,当时我已明白这是聋人的相反词,内心禁不住反问:“难道聋人不正常、不健全?”但那天是礼节性的拜会,针锋相对的问题显得不合时宜。过了几天,两位聋友来看我,谈话中他们问我:“××富豪是健全人还是聋人?”我答道:“他是非常健全的聋人,若不健全,怎样致富?”我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大学梦     
站在大会堂的讲台上,我的内心很不平静。这里,来过很多人。总统,教授;这里。也来过不少残疾人,坐轮椅的,双目失明的……来的人很多,却唯独没有一个聋人。是啊,让聋人演讲,多么需要想象力!但是今天,此时此刻,站在这里的我,是一位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