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玉 《南风窗》2013,(12):18
在问题重重的中国,网络舆论所关心的主题很少超越国界——网民们对中国污染的关注远远超过全球气候异常。身在"世界上最大的局域网",普通网民的信源多样性、各国间的民间交流程度以及对最新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的日常应用方面皆因此受限。中国网民的眼界、话题、兴趣、网络乃至现实生活、基本价值观等等,  相似文献   

2.
舆情     
戴玉 《南风窗》2013,(4):20-20
经过2012年的发展壮大,网络舆情似乎成为中国最激进的变革力量—此话不尽然。原本还拥有许多自设议题的网络社会,现如今已完全被公共话题占据,网络舆情更多的是"被动地"卷入各类话题的讨论中。何况中国的网络社会一直充斥着社会戾气、对腐败的痛恨和对权力机构的谩骂,四五年前的网络情绪比现在激进许多,却为何单单近两年出现实质效果呢?原因很简单,网络社会最本质的改变就是—吸纳了现实中的有权势者。如果不礼貌地将大部分网民称作"乌合之众",那么即便网民拥有再激烈的情绪、  相似文献   

3.
舆情     
戴玉 《南风窗》2013,(9):18-18
匪夷所思地,中国进入"娱乐化缉凶"时代。网民似乎不甘于看政治大片、情感大戏,还以无比热情参与到推理、追查、捉凶的悬疑案中来,且"顺理成章"地重拾舆论审判的网络传统。可以肯定,网民对犯罪案件的强烈兴趣,应主要是出于善意。善意对象既有可能是受害人,也可能是犯罪者——例如对周克华的舆论同情。与其说网民的善意是基于对某事件的客观判断,不  相似文献   

4.
尹鸿伟 《南风窗》2011,(14):16-18
热心网民对民间兴起的这股反腐激情很是兴奋,认为民间反腐网站应运而生是官方网络反腐平台的延伸与补充。在小偷、情妇、妻子、女儿等纷纷成为"另类反腐大军"后,中国民间的反腐行动又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继不少"网络罢官"的案例成功后,目的更直接、目标更清  相似文献   

5.
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其中未成年网民为1.4亿。在《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通过调查公布:其中家里上网的比例为89.3%,学校上网比例为34.3%,未成年网民上网主要使用的设备是手机,比例为79%,较2012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已经逐渐成为运用网络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6.
针对网络文化安全体系问题,对湖南十所高校进行的实证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存在五大突出问题,即网络犯罪行为频现、电子商务纠纷时有发生、不良信息繁多、信息泄露现象频发、电脑病毒屡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网络监管不力、网民保护意识薄弱、国家网络监管法律不完善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法律、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力度、增强网民安全保护意识、建立特色网络等途径建构有效的网络文化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7.
赵义 《南风窗》2008,(15):10-10
周老虎.裸体官员.俯卧撑,范跑跑……如果说这些词汇有一个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网络。网络不仅在打架中立了头功,还凭借网络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传播效力,逐渐形成了自己指摘时弊的地位。由于网络便捷、即时的技术特点.通过网络征求民意也开始成为政府的决策和人大立法的一个重要途径。省委书记欢迎网民拍砖,总书记和网民交流,"网络民主"似乎呼之欲出了。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犯罪行为形成了两种发展形势,一种就是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另一种就是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青少年是我国网民中的主要构成群体,所以在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逐渐增多的当下,应该更加重视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机制的研究,通过提高预防机制的实际效用来有效保护我国网民的网络生活健康,同时对青少...  相似文献   

9.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已经超过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以网民数量而言,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国家.不少网民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认识城市、解读城市、感知城市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发生EP-3撞机事件后,中美民众敌对情绪迅速膨胀.“五一”长假期间终于爆发了两国黑客网络大战.数万网络黑客,透过虚拟空间竞相角逐,数千家网站被黑。中国某军事评论家称:“它揭开了信息时代网络战争的序幕,把现代战争样式呈现在网民面前。”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波澜起伏的日子: 4月1日 美国EP-3飞机侵入我领空并撞毁歼-8飞机.我空军飞行员王伟遇难。 4月4日 以PoisonBox为首的美国黑客组织开始对中国网站发动袭击.中国网络安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21年,我国已经是一个拥有9.89亿网民的国家,全世界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6.6亿人次.互联网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作为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新兴网络问题,以其诽谤性、污蔑性、煽动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政治属性对其主体的肯定性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政治发展、推动社会精神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和深化民族认同等方面,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培育网民的国际政治视野、构建先进政治文化的网络传播体系、建立政治主体的网络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3.
陈杨 《法制博览》2024,(12):150-152
鉴于我国网络法律的不健全性和滞后性,加之网民对于虚拟财产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所以在网络游戏中往往易发生虚拟财产侵害事件,导致网民经济利益受损、网络纠纷案件不断,而由此引发的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侵权争议问题则成为当前社会焦点话题。虚拟财产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具备法律属性?需不需受到立法保护以及如何进行法律保护?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主流媒体为蓝绿政党意识形态所操控的现状已遭到包括台湾学者在内的两岸学界的关注与批评。互联网的出现为台湾民众摆脱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与话语霸权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在相对自由平等的网络公共空间里,网民的蓝绿意识形态、政治偏向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的走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2011年的“陈光标赴台捐款”事件引发了台湾网民的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有突发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征,有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个人名誉等社会危害。本课题将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三个角度研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以结合当前热点,提出强化媒体的把关责任,及时过滤虚假信息;提高网民独立思想能力,培养成熟网民;政府的时信息发布和辟谣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网络犯罪态势的长期居高不下,与网络的广泛普及和代际转换有着紧密联系。随着青少年网民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中的重要参与主体,青少年网络应用行为的类型和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成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在原有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朝着团伙化、网上邀约化、智能化和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7.
偏见与傲慢     
在中国,一些久负盛名的西方媒体正在遭遇信誉危机。今年3月,西藏拉萨等地发生了打砸抢烧的严重暴力事件,一些国际知名媒体在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时,出现了失实的报道。这些报道引发了境内外众多网民的抗议,一些网民甚至自发建立了一个anti-cnn网站,驳斥CNN的不实报道。对媒体本身的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网络民意参与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打破了民间话语权的种种外在与内在障碍,催生了民意的爆发。网民们开始广泛地分析、评价、讨论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对公共政策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乃至批评,网络民意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然而,尽管公共政策制定中网络民意参与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取得了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但这种...  相似文献   

19.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在青少年犯罪的各类案件中,有六至七成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沉迷网络。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网民有将近1.6亿人,占我国上网总人数的将近一半,甜艮告》显示,未成年人中网络成瘾者占十分之一。几乎所有的网络成瘾者都点击过黄色网页。未成年人网瘾患者中聊天、交友者的比例接近50%,网络游戏人数比例in,1超过40%。互联网为青少年展现出了“天使”和“魔鬼”两副面孔。一方面,网络为青少年开启了一扇“探索之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一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自拔,网上充斥的暴力色情内容使得他们性格变得孤僻暴躁、不思上进甚至出现一些违法行为。网络,在继毒品之后,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又一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数字     
《南风窗》2016,(22)
正95.9%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网络安全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国内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整体网民的九成。其中,95.9%的手机网民在2015年遭遇过手机信息安全事件,在所有遇到过手机信息安全事件的用户中,52.7%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因此遭受损失,而26.4%的用户在遭遇手机信息安全事件后不会采取任何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