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印度教的宽容理念、实践困境及其超越问题。作者认为,印度教的宽容是一种多元的宽容,亦是一种绝妙的宗教学说。但是,在印度的社会实践中,印度教的宽容理念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它既在与其他宗教的对话中面临困境,也在自身的实践中面临障碍。因此,超越印度教的宽容而致力于多元宗教的平等与和谐,可望成为印度社会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浅论印度教对印度妇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教是印度的第一大宗教 ,它对印度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印度教对印度妇女的看法和规定、宗教改革家和印度政府为解决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印度妇女在印度的现实处境来揭示印度教对印度妇女地位和处境的影响 ,并指出解决印度妇女问题要靠整个印度社会的世俗化运动  相似文献   

3.
印度教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历史上它能够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适应性,积极地应对挑战,始终保持了其在南亚次大陆的意识形态霸权地位,所以,长期以来印度形成了一种基于宗教的等级身份认同。伊斯兰教的传播和英国殖民统治两大外来因素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前者使得原先的印度教社会中逐渐形成一种与印度教全异的群体身份认同,后者分而治之的政策将这种以宗教为基础的身份认同发展为两种对立的政治认同。在此基础上,双方围绕宪政改革产生分歧,形成印度的两大宗教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4.
钟德志 《东南亚》2015,(2):100-103,110
《宗教思想史》是著名宗教史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Eliade)的经典之作。尽管伊利亚德在书中花费大量笔墨来叙述印度宗教思想的变化及其继承性,但却对至今仍是印度重要宗教的印度伊斯兰教思想视而不见,也没有阐述它与其它印度宗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以,伊利亚德忽视了印度原有宗教和印度伊斯兰教思想两者之间相互的文化交融和影响,不能得出完全符合印度中世纪史实的合理结论。  相似文献   

5.
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婆罗门教时代直到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各宗教之间基本上也能够做到相互共存与和平竞争。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逐步走向了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并出现了最终导致巴基斯坦建国的穆斯林分离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穆斯林所特有的宗教认同自始至终起到了一种枢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有关世界宗教对话的探讨中,印度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是被学术界长期忽略的部分。本文通过对英国殖民时期的印耶皈依(改教)之辩的梳理,归纳了印度教方面对于印度教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的三种观点:一是基于“每种宗教的精神核心”,认为基督教是印度教的同义词;二是印度教和基督教均具有正确性,但各自的道路不同;三是印度教比基督教优越。笔者认为,透过辩论所涉及的表面问题,可见印度教领袖们所真正关心的,是印度作为政治上被殖民、经济上被剥削的弱势一方,在不得不进行社会改良的同时,如何保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保障自己的文化权力和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印度古代政教关系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印度的本土宗教 (婆罗门教、佛教 )时期 ,几乎已自发地形成了一种政教分离的政治格局 ,各门宗教之间也大体上维持着一种和平相处、正常竞争的关系。在印度的伊斯兰王朝时期 ,虽然某些时候存在明显的宗教压制 ,但宗教的多元化局面也是其间的常事  相似文献   

8.
略论印度教与印度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 ,佛教是作为印度教的异端、同时也是在承续了印度教某些教义思想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其后印度教与印度佛教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和影响的关系。在理论上 ,二者之间既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例如在对待“种姓制度”的问题上、在关于“空”与“有”的问题上 ) ,但也存在着许多出自同一文化背景的基本的一致性 (例如关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关于“业报轮回”的观念等 )。  相似文献   

9.
潘查亚侍(Panchayat)在印度古代称“五老会”,在印度独立以后称“评议会”或“委员会”,它是管理印度农村的一级组织;潘查亚特制度则是印度管理农村的一种制度,它是同印度的乡村自治联系在一起的,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这种制度不断变化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不是全面论述潘查亚待制度,只是就其历史演变作些说明,也许对于了解今日印度农村的发展情况有所裨益。一印度的潘查亚特制度是和印度的农村公社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印度历史的重要特  相似文献   

10.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它是4世纪前后,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而成。经8世纪印度著名哲学家商羯罗改革,逐步形成现代的雏形,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等,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后逐步形成毗湿奴教、湿婆教和性力派三大派列①。巴厘印度教(Agama Hindu-Bali)②是印度教与印尼巴厘岛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宗教。以往许多介绍巴厘印度教的文章,大多以描写巴厘岛宗教风俗现象为主。但是,倘若要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巴厘印度教的实质,还必须顺延印度教在印尼,特别是巴厘岛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