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60年前,1946年11月30日,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爆发了千余名摊贩与家属包围黄浦警察分局,抗议当局强行取缔马路摊贩,要求释放被抓摊贩,发还被没收的货物,并与前往镇压的军警发生冲突的重大事件。由此引发了遍及全上海的市民骚动,影响极大,史称“上海摊贩事件”。当时的媒体将之称作“五卅以来最严重的事件”;毛泽东在为党中央起草的指示中,则视之为“蒋管区人民斗争新高涨”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江曾培 《学习导报》2013,(11):56-56
最近,不少城市在整治交通秩序中,将“中国武过马路”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一时成为热词,频繁现身在各种媒体上。与其相配套出现的,还有“中国武骑车”“中国式跨栏”“中国式堵车”等词汇。  相似文献   

3.
陈彦来 《党史纵横》2005,(12):61-61
1921年下半年,我国各地都曾出现过以“广州人民出版社”名义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革命书籍.在这些出版物上,均标明出版社地址为“广州昌兴马路二十六号”。然而,当时的广州并没有这个出版社,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199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两块牌子一个机构的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辑出版了《上海革命史研究资料》专辑,主要收入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研究文章,并选编了部分反映中共“一大”前后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回忆录。  相似文献   

5.
二、人民大会堂,面见康生进忠育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面夺权的阶段。 夺权,始于上海的“一月风暴”。1月4日,上海《文汇报》社的“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宣告接管了《文汇报》。1月5日《解放日报》社的“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也如法炮制,夺了报社的权。这一天,“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11个造反组织在“新生”的《文汇报》上发表了《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相似文献   

6.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知识界较为广泛地流传,得到不少青年的拥护。1920年,王右木在上海了解到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的情况后,开始考虑在四川筹建党的组织,并决定先集中力量从事革命理论的宣传工作。于是,“五四”以后四川第一个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群众革命组织——“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成立了。  相似文献   

7.
孙维世出身于革命家庭,父亲孙炳文是中共早期党员,周恩来的挚友,在大革命时期被国民党杀害。当时孙维世才6岁。母亲任锐继承丈夫未竟的事业,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家庭的熏陶下,孙维世思想进步,立志革命。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她小小年纪就先后隐蔽在党所领导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上海业余剧团”等进步文化团体,担负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  相似文献   

8.
那是一个要使所有权威扫地的年代。是1966年的冬季,"革命"的狂飙已走过上海的马路进入到城市的心脏——各级政府机关大楼。6月里扫"四旧"的热潮如同隔世般遥远,回想那摩登男女提着剪断的尖头皮鞋赤脚在街道  相似文献   

9.
西柏坡之旅     
进京“赶考”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西柏坡距首都北京350公里.东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约80公里,平直的柏油马路直通那里.路况很好。乘车两个小时后.从平原进入山区。马路两侧出现巨大的标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西柏坡便近在眼前了。新中国.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1,(19):70-70
谁有钱 有3个富人在比谁有钱,一个说:“我家每人一辆宝马!”另一个说:“我家佣人都开宝马!”最后一个说:“我天天扶老奶奶过马路。”其他两个人异口同声:“大哥,还是您有钱呐!”  相似文献   

11.
刘宋斌 《湘潮》2012,(7):10-13
一大:不请自来的“代表” 1921年7月下旬,上海,闷热得如同一个大蒸笼。一群来自上海本市和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年轻人,悄悄相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栋石库门房子,是辛亥革命元老李书城在上海的住宅。  相似文献   

12.
顾保孜 《湘潮》2010,(12):38-40
196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年,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向上海市民发出了《征集革命历史文物的通告》,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许多经历过战争的革命老同志纷纷拿出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宝贝”,作为献给党的生日礼物,送往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陈毅1929年8月的上海之行,为纠正中共中央“二月来信”的错误认识,制定“九月来信”,使革命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立下了卓越功勋。然而,陈毅的这次上海之行充满了艰难险阻,其付出的辛劳,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6):F0004-F0004
为迎接上海解放60周年,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著的《口述上海》“记忆1949”于2009年5月正式出版了。《口述上海》“记忆1949”以上海解放为主题,采用口述史的形式,通过对参加上海战役和为迎接解放进行地下斗争的老同志的采访,记录60年前上海解放和接管那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南京路外滩,耸立着一座陈毅铜像,这里的广场被称作“陈毅广场”。上海人民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永远怀念这位解放后上海第一任市长。他为上海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他的雄才大略,领导艺术、品格、气质、风度,永存在上海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之中。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他对老百姓的一片爱心,事事处处为人民着想,在解放初有几件事永远铭记在老百姓的心中。那还是他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上海的时候。他要求干部战士严格遵守入城纪律,为了不惊扰老百姓,他提出“不人民宅”,没有找到营房前,一律睡马路,有同志提出异议,陈毅坚定地说:…  相似文献   

16.
革命纪念馆在我国各类博物馆中占有较大比例。2004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了“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的重要讲话。革命纪念馆对搞好红色旅游活动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有众多的革命纪念馆,思考与探讨上海的革命纪念馆的问题,无疑能促进它们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前夕,摄影工作者张康乐站在中共“一大”会址(现兴业路76号)的门外马路边,精心摄下了封面所示的这个特写的镜头:会址漆黑的大门悄然打开,会场内金黄色的会议桌隐约可见。此情此景仿佛在自豪地向世人宣告: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诞生!自从1952年7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报道了有关“一大”会址修复的消息后,人们奔走相告,纷纷慕名前来参观瞻仰,迄今为止,已接待了国内外观众近800万人次,人们在此详尽地了解了党的创建建史,受到了极为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一件极不容…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贵新高速公路还没修通前,G210国道从黄丝村通过,群众收入尚可依靠“马路经济”。但随着2001年6月高速公路的修通,村里“马路经济”没有了。看到大多数村民还住在土坯房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 应补充一句,英雄仍须识时势。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个如今发展为七干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就此诞生。但颇让党史遗憾、颇让后人遗憾、也颇让革命博物馆内那些大幅“一大”代表照片遗憾的是,“南陈北李”这两个中共建党的中坚人物,一个也没有出席。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提名何叔衡担任工农检察部长 何叔衡,1876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21年7月,与毛泽东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一大”召开之后,毛泽东和何叔衡回到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北伐军占领湖南后,何叔衡公开了身份,一面担任《民报》馆长宣传革命,一面在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