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红霞 《前沿》2007,(10):225-227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品制度得到不断优化,但供给水平和制度效应与"三农"的现实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在明确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由使用者需求表达的供给决策制度、多元化的筹资机制、规范的使用制度、城乡统一的成本分摊机制、主要农村公共品的最低投入标准制度组成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2.
王兴运 《人民论坛》2014,(10):30-33
土地征收是一项重要的土地法律制度。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对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土地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局限与硬伤,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所有土地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深刻检讨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现阶段,我们应当并用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6,(10)
正现代经济在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制度轨道中,围绕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博弈而波动运行,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供给、需求、制度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三个关键变量,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组合形态。就当前江苏经济而言,在处理供给侧、需求侧和制度侧的关系中,要重点把握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确定当前供给侧、需求侧和制度侧的政策重点。影响经济发展的矛盾很多,但制约当前江苏经济发  相似文献   

4.
产业安全问题制度非均衡成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学人  张立 《求索》2005,(4):18-20
本文认为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制度非均衡。为此,结合我国实际,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证。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同政治制度的磨合、计划体制的内在矛盾激化了我国产业发展的制度需求;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自1978年开始启动了新制度的供给工作,但受改革战略思路、旧制度的惯性势力和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新制度供给推进却艰难进行,从而形成了我国产业安全所需制度供需失衡的态势。因此当前必须加大有效制度的供给力度,克服制度创新的阻力,减少制度非均衡对我国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确保我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5.
历史制度主义的旨趣是关注历史。研究农村合作化运动能为考察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发展提供历史支撑。农村合作化运动本身是一个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博弈的过程,其间渗透的是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国家与作为制度需求主体的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其结果为乡村社会进一步的制度变迁打开了闸门。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收是一项重要的土地法律制度。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对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土地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局限与硬伤,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所有土地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深刻检讨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现阶段,我们应当并用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  相似文献   

7.
引入制度变量,研究不同环境下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同货币需求行为,必将丰富货币需求理论。微观经济主体如居民、企业、政府等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转轨体制下有着不同的货币需求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彦军 《前沿》2006,(1):23-26
消费需求不足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从我国制度变迁的背景出发,认为制度变迁产生的消费者不确定性以及制度变迁中存在的一些过渡性制度导致了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9.
底线公平理论的提出,为我国构建需求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在底线公平视阈中,社会成员的不同福利需求可以分为底线福利需求和非底线福利需求两个层次;社会成员的同一福利需求可以分为底线需求和非底线需求两种成分。与此相应,需求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底线福利制度满足社会成员的底线福利需求,体现社会成员权利的一致性;非底线福利制度满足社会成员的非底线福利需求,体现社会成员权利的差异性;跨底线福利制度兼顾同一社会福利需求中的底线需求和非底线需求,体现社会成员权利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丰俊功 《人民论坛》2014,(10):49-51
政府公共性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开放性的基础,市场化改革与政治民主化是其推动力,公共职位稀缺与公众从政巨大需求之间的冲突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细节标准、程序和方法的开放性。应注重开放性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框架设计、注重选拔任用制度的制度分权设计导向、精细化干部提名和动议权的制度设计以及保障社会职业发展利益和扩大社会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