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晓丽  尹航 《人民论坛》2010,(8):178-179
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对后危机时期复杂经济环境,河北省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应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2.
进入90年代以来,湖北省以立足农业农村、就地就近转移为主要途径,以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突破性发展乡镇企业为主要措施,狠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取得显著成效。据调查,截止1998年底,全省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0多万人,相当于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其中,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300万人,稳定转入多种经营的300万人,新增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转向其他就业领域的约200万人。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三多三少”:在农业内部就业的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少;在农村内部就业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与国外、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改革开放后各阶段以及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的比较研究,找出了其共同特点,主要揭示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比较,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协调三次产业关系和城乡关系、市场调节主导和政府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解决结构性矛盾、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湖南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常青 《湖湘论坛》2006,19(1):36-38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要加强地方政府管理、优化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以就地转移为主刘永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就地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6.
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难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唤农村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变革.农村经济制度的重构,在理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路径的同时,要重视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消化吸收制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7.
梅福林  吴勇 《理论月刊》2005,(11):189-191
湖北省地处中原,属农业大省。省情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选择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以小城镇转移为主体,以大中城市转移和国外劳务输出为补充,以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以就地转移为主的复合型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湖北省1990-2012年相关数据,对影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城镇失业率对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高成本约束以及对城市就业的悲观预期使得农村劳动者即使在面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情况下仍然对选择转移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9.
熊小伟 《人民论坛》2014,(14):152-154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规模产业向东南沿海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就业,城市化进程加快。然而,由于我国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引发大量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增加了市民化的成本。文章指出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能够降低就业成本,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稳定性,进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我们认为,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一、必须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我们常常讲精兵简政干部要分流,企业提高效益必须减员,实际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也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民的分流问题。“人往哪里去?”我们认为当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有四:第一,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地就近消化一部分剩分劳力。特别是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直接服务的二三产业,例如装卸、转运、加工、制箱、运输、包装、销售等各方面的各…  相似文献   

11.
李占则 《人民论坛》2014,(5):152-154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规模产业向东南沿海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就业,城市化进程加快。然而,由于我国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引发大量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增加了市民化的成本。文章指出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能够降低就业成本,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稳定性,进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分离出来,一部分就地转移,投入山区建设,绝大部分转移到外域从业。如何评价这种转移,山区是否具备内转移的效益空间,怎样创造一种新的机制,引导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向内转移?这是关系到山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解剖一个山区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内转移的作法中探索有益经验,为剩余劳动力向山区建设转移提供借鉴。一、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内转移的客观要求第一,山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不足的现状,要求我们引导剩余劳动力向山区资源开发转移。…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一头连接农村,一头连接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必由之路。目前我省农村人口平均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为55%,高的已达70~80%,而传统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仅为18.9%,大量的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戴着农民的帽子,从事非农产业,由此严重影响着  相似文献   

14.
一、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客观必要性从京山县的实践看,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作用巨大,成效显著。一是有利于山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是劳动者寻求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有效结合的过程。1990年以来,京山县通过转移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使60万亩荒山荒坡得到开发利用,建成板栗、银杏、杜仲等高效经济林及速生丰产林、磨菇木耳林基地;有17.5万亩荒水和低洼地被改造利用,建成渔业基地;有近十万亩草场得到改造利用;每年有25万吨农副产品通过养殖业、加工业就地转化增值。二是有利于推进种植业适度规模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的形式.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户籍改革,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与保障》2014,(11):F0003-F0003
正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和"3+2"(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稀土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业用工需求量大的实际,长汀县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与保障重点企业用工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企业用工服务力度,千方百计引导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闯出了一条山区县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劳动者得实惠。据2013年人力资源普查显示,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5.98万人,其中就近就地  相似文献   

17.
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只是各个国家工业化的起始时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各个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妥善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坚持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政策措施配套的原则。针对当前现实,我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配套措施应包括:1.要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一…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贵州来说,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目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从前些年工作的实践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仍然需要大量的有技能的劳动力,需要继续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劳务输出。但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就近就地转移这方面来。要组织就地就近转移,就…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是: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兴建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流动;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广西农村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广西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农村地区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城市地区转移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调控功能,以实现西农村剩余旁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