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桩飞越海峡两岸的婚姻刁仁庆杜道珍女士怎么也没有想到,接到老朋友电话风风火火地跑到唐河一家饭店见台湾吴廷铎先生一面,会成为他们结合的起点。当时杜道珍女士只是想让吴先生给刚接手不到半年的臻珍工艺品公司注入点资金,10万元、8万元、5万元也可以。她说,那...  相似文献   

2.
钟爱珍女士是一位美国人,她不远万里从太平洋西岸的故乡来到中国,在北京创办了一所蒙台梭利国际学校,专供驻华使馆人员和驻华外企工作人员的孩子上学。她说:“16年来我无时无刻不被中国古老的文化所折服”。为此,她努力使这些生活在北京的外国孩子了解中国,把北京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当作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知道西藏,知道藏北草原,知道喜玛拉雅,但人们却不知道西藏还有一个藏在深闺未人识的美丽的地方,她就是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似两条巨龙横空出世,由西向东平行伸展,在东部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群山环绕之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林芝地区就静卧在这三大山脉的怀抱之中。有人称她是西藏的瑞士,也有人称她为西藏的江南。  相似文献   

4.
初秋的黄昏,在北京市郊区一座被蔬菜地包围着的白色墙院内,一位身着舞衣的女郎正伴着乐曲,踮起脚尖,在院内的排演厅里翩翩起舞,她将根据中国著名小说改编的舞剧《红楼梦》中妙龄少女林黛玉的幽幽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前一看,这位妙龄少女的扮演者竟是一位已年过50的女士。她就是在国内外颇有名气的舞蹈家陈爱莲。自幼献身舞蹈艺术陈爱莲祖籍广东省番禹市,1940年出生于上海。由于幼时失去父母,她的童年是在孤儿院里度过的。12岁时,聪慧、秀美的小爱莲被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班的考官挑中,踏上由上海到北京的列车,开始了她投身舞…  相似文献   

5.
林女士在辽宁大连一家私企工作,丈夫周某是她的大学同学,在另一家私企工作。周某是个工作狂,对妻子关心照顾不够,林女士向丈夫提过离婚,丈夫嘴上认错,实际没改。林女士对丈夫失去了信心。今年6月,在一次培训会上,林女士认识了小她3岁的单身男子孙某,两人有了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6.
1979年,山西省古交市邢家杜乡的叶亮珍刚4岁多,就跟随母亲过上了讨吃要饭到处流浪的生活。可是就在小亮珍8岁那年,母亲实在熬不过去了。她撒手人寰,留下小亮珍孤独地继续流浪。1987年冬天的一天,夜幕降临时,叶亮珍发现一家饭店的灰坑还有余热.她躲进去,便慢慢闭上发沉的眼睛。突然,一阵钻心的疼痛把她从睡梦中烧醒。她挣扎、呼叫,哭喊声惊动了饭店的主人和过路的行人,当人们把她身上的火扑灭救出时,她已被烧得奄奄一息。古交市民政局问局长清晨一上班便得知这一消息,他赶到出事地点,把叶亮玲一把抱起火速送到市中心医院,嘱咐…  相似文献   

7.
英格丽 《现代领导》2004,(10):44-44
安妮是一个出生在英国的孟加拉血统女郎。她从伦敦大学MBA毕业后,就顺利地在一家日本银行做了经理助理..三个月后,她失去了工作。很快,她又找到了新的工作,三个月的考察期一到,她又失去了工作.在两年之内,她被解雇了  相似文献   

8.
《西藏统一战线》2002,(4):18-19
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为加速西藏和其它藏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而倡导创办的非官方民间组织,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于1987年4月成立以来,先后同瑞士、德国、荷兰、香港、  相似文献   

9.
宋庆龄的掌上明珠 1947年4月,一个专门为儿童演戏的剧团--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即现在的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由宋庆龄女士在上海亲手创办。宋庆龄在她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将民族的未来与少年儿童联结起来。在她看来,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观看戏剧,可以提高儿童的素质,给予儿童娱乐,点燃他们的想像力,是最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王金花,今年42岁,中共党员,陕西省宝鸡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辛勤耕耘,已默默奉献了26年,把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献给了最需要帮助的人,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社会福利事业。一 王金花自幼失去父母,成为孤儿,是社会福利院的叔叔阿姨收养了她,给了她家庭的温暖,父母般的爱护。1971年,王金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正当她兴高采烈地准备就读时,因当时福利院人手短缺,于是,她毅然放弃学业,成为了一名职工。开始院里安排她到收养人员食堂于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可小金花却主动挑起了采…  相似文献   

11.
潘俊明 《台声》2001,(8):39-41
因工作之便,笔者最近在山西太原先后采访了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几位台胞,他们的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但对祖国和平统一、两岸加强交流的殷切期盼却那样的一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林美珍女士是一位出生在台湾屏东的大陆台胞,今年62岁,l岁时随父母来到福建,后来父母回到台湾她留在大陆读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目前在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食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林女士只身落户到山西后,与在台湾的父母和亲人将近40年没有见面。林美珍女士回忆说:“我留在山西工作后,我父母、哥嫂和大部分亲戚…  相似文献   

12.
陈冯富珍,加拿大西安大略省大学医学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卫生科硕士,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她在卫生领域创下了许多个“首位”纪录——她是香港首位女性卫生署署长,首位进入世界卫生组织的香港公务员,首位获中国政府推荐竞逐联合国组织最高领导人的竞选人。2006年11月9日,在瑞士的日内瓦,陈冯富珍终于微笑着站在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宣誓就职台前。  相似文献   

13.
日喀则的奇迹 2000年,“盲人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德国盲女萨布利亚.坦贝肯,带着她开发出的藏盲文来到西藏,创办了西藏盲童学校,一千就是10多年。2005年,萨布利亚的盲童学校分校——“西藏盲人培训中心”在日喀则落户。在这里,盲童们更多的是接受职业培训,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好自己养活自己。  相似文献   

14.
日本军国主义蓄意挑起对华侵略战争,使数以千万计的中华民族的儿童家庭破碎、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周恩来、邓颖超有鉴于此,认为:抢救战区受难儿童实是当务之急。经邓颖超找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商谈,由她们联络各党派及知名人士发起,联合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最初的发起人中就有农工民主党的郭秀仪女士。1938年1月24日,在汉口召开发起人会议,决定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筹备会,选出了李德全、郭秀仪等九人为筹备委员。郭秀仪负责主持召开筹备会及起草工作计划大纲。1938年3月10日,由李德全主持召开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  相似文献   

15.
精英     
陈冯富珍 在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推荐的候选人陈冯富珍女士被选举为世界卫生组织下任总干事。这是陈冯富珍担任世卫组织总干事五年半后再次当选,新的任期为2012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  相似文献   

16.
索穷 《人权》2007,(6):46-48
欧珠,男,藏族,1946年生于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的梅色措巴。其父名达瓦多吉,出身富牧,祖父做过当地的小头人。母亲曲尼,自幼失去父母,由别人抚养长大。家中除父母外,还有兄弟姐妹8人(后来有两人参加工作)。幼年时家境贫寒,父母靠给牧主家打杂零活维持全家生计。父母朴实的性格和勤劳的作风从小影响和教育了他。  相似文献   

17.
故地重游     
本人曾在中国驻日使馆工作,结识了川畑一子女士,此文是她1999年12月给本人的来信摘录。川畑一子女士,1931年3月出生于日本山梨县白根镇。1940年4月,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后,她于194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作为随军护士转战中国大江南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川畑女士不忘中国人民对他的培养和教育,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为其人生的座右铭。1958年5月,川畑女士回到阔别18年之久的日本。1962年5月,在其新居住的白根镇镇公社就职,因工作出色,曾受到日本政府的表彰。1986年3月退休后,一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为家乡人民无私奉献。中国是川畑女士的第二故乡,她"身在日本,心系中国"。为了记录下她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走过的青春道路,更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她用了一年时间写成回忆录《大江东去》一书,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该书已被译成中文,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本人阅读了川畑女士送给我的日文原著和中译本,不止一次为她的人生遭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那种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能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着实令人钦佩,给了我极大的教育和启发。而她在写给我的信中,字里行间更是充满了热爱中国、关注中国的中国情结。川畑女士不愧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8.
重返绿荫园     
4月,我首次回到阔别40年的出生地——印尼廖内省丹绒槟榔市,参加母校廖内端本华校96华诞庆典。端本学校早已灰飞烟灭,当地唯一保存原貌的华校中华学校,也更名为“民丹学校”,不再保留华文课程。但那是父母工作了20年、我生活了14年的地方,校园纵然荡然无存,它在我和母亲心中的地位却丝毫没有改变。从福州出发前,97岁高龄的母亲就再三叮咛:一定要去端本学校看看,一定要去绿荫园看看……  相似文献   

19.
日喀则的奇迹 2000年,"盲人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德国盲女萨布利亚·坦贝肯,带着她开发出的藏盲文来到西藏,创办了西藏盲童学校,一干就是10多年.2005年,萨布利亚的盲童学校分校--"西藏盲人培训中心"在日喀则落户.  相似文献   

20.
曹辩泷 《台声》2002,(3):38-38
在2001年底进行的“江苏籍台湾作家访乡采风活动”中,有一对惹人注目的夫妻作家,这就是台湾著名报道文学作家夏祖丽女士和她的丈夫、小说家张至璋先生。夏祖丽女士的父母也是台湾著名作家,并且都在北京长大,夏祖丽得知父母青少年时期的历史对他们影响很大,近年来多次到祖国大陆采访,专程追踪父母青少年时期的足迹。母亲林海音是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前年10月,夏祖丽在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了《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这次到祖国大陆来,夏祖丽开始采写父亲的传记。无论林海音本人还是她的《城南旧事》,都在海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