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与繁荣的根本之途 ,也是我国农村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江泽民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 ,深刻阐述了在农村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和代表制民主与直接民主相结合的必要性 ,明确提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实行“四个民主” ,依法建立健全全民之管理“三项制度” ,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关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是我国民主政治理论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党政分开是政党执政文明、党政关系和谐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和难点问题。新形势下,加强政党执政文明建设,必须加大党政分开力度,规范党的领导与执政的内涵.规范党政关系,规范党在政府过程中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党政关系是我国各种政治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党政关系是否规范影响着我国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的党政关系从“以党建政”、“以党代政”、“党政分开”到“党政关系规范化”,一直处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党政关系需要进一步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也开始了新的探索。近年来,一些村党支部在换届选举中实行“两推一选”,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与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 一、“两推一选”增强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 “两推一选”的基本做法是:在村党支部班子换届选举中,采取公开报名、公开答辩、公开竞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以增量民主和改革理论为视角,指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乡镇自治,并且深入分析了乡镇自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理性构建乡镇自治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新社会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积极参与者。新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多方面促进着中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本文就二者的关系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7.
党政关系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正确理顺党政关系,只有实现党政职能分开化、党政关系民主化、党政关系法治化,即党政关系规范化,才能实现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从传统政治逐步进入现代政治的历史中,贯穿着党政关系和党际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变化与演进。确立良性的党政关系和党际关系,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才能促进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尝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观念增强,尤其是在农村,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村民不仅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并且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要有知事、议事、和决事的权利,要求直接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与财务的管理,随着民主意识的深入,人民集中对基层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逐步使这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对政治体制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加快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现代化进程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决定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不和谐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政企关系和低水平的民主监督,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障碍。为促进政治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农村党支部选举中存在着多种权力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乡村族权的错位干涉、乡村民权的相对缺失以及来自乡镇部分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解决农村党支部选举影响权力异化问题,对于避免农村政党民主落后于政治民主、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重点发挥基层政党民主资源,转变农村部分党组织领导方式,规范民主选举程序,是加强农村党支部选举实践和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乡村基层选举开启了基层民主化的进程,出现了“公推直选”“两推一选”“公推竞选”“两票推选,交叉兼任”等形式多样的选举方式。基层党组织把这种选举方式引入到党的换届选举中,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从权力来源的角度分析基层党组织民主选举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政治与行政二分问题始终是行政学争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政治与行政二分主要是党政关系的分离与协作,需要超越传统的理论进行分析。政治与行政两者的关系是既相互制衡而又相互协同的整体,在不同的政府体制和不同的层级政府之间其关系形态结构并不相同。当前,我国政治与行政二分的现实情况是基层政府党政职能关系交叉和组织重叠,导致党政关系出现缺位、越位和价值移位等问题。基层政府治理问题首先需要矫正党政职能关系和组织结构,并实现党政关系和职能更加有效的分工与协同。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作为首要任务。加强政治建设,自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因党员干部年龄偏大、学习动力不足、政治资源欠缺等原因,存在着政治觉悟不太高、政治参与不主动、政治能力不突出等问题,削弱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党建引领作用,妨碍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稳步推进。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建设上,需激活内生动力,增强政治嵌入的主动性;释放外在活力,提升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政治建设的纪律性。  相似文献   

15.
选拔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基层党政干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通过对建德市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日常管理、培训培养、成长成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组织部门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途径和手段加以改善、解决。  相似文献   

16.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依法设立的,由城市居民、农村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社会组织.它所具有的自治性、群众性、民主性、法制性、自律性和基层性的特征,使它与国家政权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区别开来,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中,彰显着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社会基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推动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等重大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应然选择。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结构不平衡,在党意识不强,农村干部本领恐慌,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需要通过选优配强带头人,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效能,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落实主体责任等路径,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促进全面从严治在农村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8.
农村治安是全国治安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和谐、稳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加强农村治安管理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基于一个行政村的调查,以最为严重的农村盗窃治安问题为例。分析其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犯罪时间、对象、形式、主体和损失程度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与成因,提出加强农村治安管理的基本前提、治本之策、治标之策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执政党、社会和制度成为影响中国基层民主的最重要变量,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及其制度性关系构成了推动基层民主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基层民主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和人本主义密切相连,人民性是基层民主推进的基本价值遵循和根本力量;基层民主发展的政党推动蕴含于国家构建的历史过程之中,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的规定性;基层民主的内生性昭示着其发展的强大社会推动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战略,构成了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制度性动力。人民推动、政党推动、社会推动和制度推动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复合动力。  相似文献   

20.
围绕"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来,国家如何塑造乡村精英"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本文将国家对乡村精英的塑造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作为"整体的国家"以宏观政策方式塑造乡村精英。其中,意识形态话语的变迁使乡村精英由"政治型精英"转变为"经济型精英",基层制度设计的变迁使乡村精英由"单一政治型精英"转变为"多元化精英",资源性政策的变迁则使得"新代理人"登上村庄政治舞台。二是基层政府作为与乡村精英直接互动的行动者塑造乡村精英。其中,压力型科层制使基层政府根据中心工作的性质来塑造乡村精英,使乡村精英经历了税费时期的"灰黑化"、税费改革后前几年的"老好人化",以及资源下放时期的"新代理人化";乡村关系则使得基层政府根据与乡村社会的博弈来塑造乡村精英:强乡弱村的乡村关系使乡村精英由"兼业化"走向"职业化",强村弱乡的乡村关系使得乡村精英主要由"有声望的村民"来担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