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我省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大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上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之一。从“六五”期间成为我国第一批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省份起,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省就以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率、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2.
巨龙腾飞创辉煌——德惠市发展龙型经济纪实本刊记者李文当历史的脚步迈入20世纪90年代时,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德惠市,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令人惊喜的经济发展模式——龙型经济。这个经济模式一经产生,便显现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降水资源总量约6亿吨,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我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立方米。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仅列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  相似文献   

4.
关于政策性收购资金良性循环问题林德昌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90至1994年,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上了三个台阶,平均产量达到190亿公斤以上,粮食的商品率连续九年居全国之首。用于粮油收购的农业政策性收购资金逐年增长,1994年末,全...  相似文献   

5.
去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超5800元 据全国农业政策法规工作会议消息,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464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56亿公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过5800元,比上年增加650元,实际增长10%左右,连续7年保持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6.
黄禹 《奋斗》2020,(3):24-26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登上150亿公斤、250亿公斤、500亿公斤、750亿公斤台阶,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5000多亿公斤,贡献了占全国1/8的粮食增量。2019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16年丰收,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巍巍长白山与涛涛松辽水之间,有一个广袤无垠的大平原,她就像一颗呃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北大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艰苦创业,全省粮食总产量先后跃上100亿公斤、150亿公斤和175亿公斤三个台阶,粮食出口量、调出量、商品量和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8.
《江淮》2010,(12)
<正>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短短50年间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工业门类众多的现代化城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9.
再创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进行,使我省农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全省粮食总产量先后突破100亿公斤、150亿公斤和175亿公斤大关。粮食出口量、调出量、商品量和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我们有过辉煌,但也面临着困惑: 全国10大产粮县,吉林省就占了5个,而全国农村经济百强县,吉林省竟是零! 高产穷乡、高产穷县、高产穷省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  相似文献   

10.
我省是产粮大省,粮食流通问题关系到全省经济发展的全局,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高速增长,从1978年的91.45亿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250.6亿公斤,增长了172.9%,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出110.8个百分点。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调出量和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誉。我省粮食生产的发展,为稳定市场、稳定经济、稳定社会,支援全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粮食流通面…  相似文献   

11.
在80年代以前,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与世界人均粮食产量有一定差距,但呈逐年缩小的趋势。我国人均粮食产量1970年为289公斤,1980年为327公斤,1984年达到392公斤。世界人均粮食产量1979年、1980年和1985年分别为378公斤、382公斤和415公斤。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粮食产量逐步接近世界水平。1990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393公斤,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403公斤;1993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387公斤,接近1992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390公斤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领导视窗     
(2005年第10期)责任编辑杜福洲中国人均购书额大约35元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日前在200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说,尽管全国图书、报纸、期刊年总印张超过2100亿印张,折合用纸量超过486万吨,但从出版资源人均占有量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还很大。这位官员列举人均印刷纸张消费量和人均出版物占有量,目前中国人均新闻纸消费量2.4公斤,其他印刷书写用纸人均消费量8.04公斤,二者合为10.44公斤。而上述指标,美国的是146公斤、日本的是118公斤、英国的是112公斤、德国的是94公斤、荷兰的是93公斤。另一指标是人均购书额。…  相似文献   

13.
应该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让吉林人最骄傲的成就当是粮食生产。说起粮食生产,我们能列出一长串的业绩:从1984年以来,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量。商品率和调出量四项指标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从1979年至1998年,我省的粮食总产量连续跃上了100亿公斤、150亿公斤、200亿公斤、250亿公斤四个台阶。曾几何时,吉林的大包米不仅养活了几千万吉林儿女,而且车拉船载,调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吉林的粮食还漂洋过海,出口到世界各地,为国家换回宝贵的外汇。可以说,无论是在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4.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东北部松辽平原腹地,地处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大城市之间,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水土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和“玉米出口基地县”。全市有耕地面积321万亩,过去一直是典型的以种粮为主的内陆平原市,多年来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10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上。种粮效益低,收入少。增产难增收,尽管采取很多措施保护粮食生产,但由于种种原因,种粮的比较效益仍呈下降趋势。现实使我们感到,光靠粮食生产实现富市裕民奔小康的目标显然是困难的。一是农产品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二是高投入低效益导致我们一直不能跳出高产  相似文献   

15.
赵嘉宾 《奋斗》2012,(11):28-34
开篇的话黑龙江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它所拥有的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黑龙江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它拥有全国条件最好的沃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生产出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黑龙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连续登上五个百亿斤台阶,是全国粮食生产成本最低、投入边际效益最高和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省份。近年来,我省作为“中华大粮仓”,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新中国建立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了占全国七分之一的商品粮:农业基础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农业水平有新提升;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人均纯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大竹县人口逾百万,农业人口占95%以上,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至今仍属川东重旱灾区,自然灾害相对频繁,旱涝保收面积仅占1/3。但该县却提供了占全国1.8‰的商品粮,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从1994年起,大竹县连续4年夺得粮食大丰收,4年间共计比1993年增产粮食12.13万吨。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支部生活》2009,(5):6-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864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588万吨,人均占有量从279公斤增加到353公斤。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已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3000万亩。但是,我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中低产田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67.1%,有近三分之二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  相似文献   

18.
《党史天地》2009,(6):23-24
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又是个农业经济的国家,农业生产水平很低。1952年底,按全国人口计算.每人平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88公斤。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社会各方面对商品粮的需要激增。而农民因改善生活,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反而有所减少.粮食的供求矛盾日趋尖锐。  相似文献   

19.
希望,在这里升腾—农安县农业综合开发散记□高中国1996年金秋时节,从全国著名产粮大县——农安县传来喜讯:全县粮食总产达到43.5亿斤,蝉联全国产粮“状元县”。农安县地处松辽大平原中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九五”开...  相似文献   

20.
变味的垃圾     
快乐大叔 《党课》2006,(10):28-29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目前我们人类每年生产的垃圾已达120亿吨之多。几座被抽样调查的城市的数据也令人触目惊心:新加坡每天人均产出垃圾0.87公斤,汉堡0.85公斤,罗马0.69公斤,纽约2公斤,北京是1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