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恒足 《前线》2013,(4):87-87
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带一幅画拜访齐白石,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了这幅画,回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艾青走后,齐白石整天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发现父亲一直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  相似文献   

2.
世人都知道齐白石的画好,而不知齐白石的诗好,这是因为齐白石的画名太响,画名压倒了诗名。其实,齐白石的诗比他的画还好。按照齐白石自己的说法:“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相似文献   

3.
《党史纵览》2012,(9):55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齐白石收到了毛泽东写给他的亲笔信。为表达敬意.他用名贵的寿山石为毛泽东镌刻了“润之”朱文印和“毛泽东”白文印各一方.毛泽东收到印章.深为喜爱之余.发现包印章的是一幅画.就让秘书田家英将画裱好.保存起来。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举国悲愤。当时齐白石在北平卖画营生。一天,一个日本商人出高价想索取他的画,被他拒绝。后来他贴出字条:“齐白石画不卖给日本人。”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京。一天上午,两个日军军官带一个翻译找到齐白石,以买画为由,诱劝他加入日本籍。他一听就火了,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白石的名),就把他的脑袋拿去!”3人碰了一鼻子灰。为避免敌人找麻烦,齐白石写了一个告示贴在门下:“中外长官要买画,用代表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画虾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在家中设宴,专门招待齐白石与张大千。饭后,徐悲鸿提议请齐、张二人合作一幅绘画作品,但要“反串”,即请齐白石画张大千擅画的荷花,而张大千则画齐白石拿手的虾,共同组成一张画。张请齐先画,齐白石乘兴挥毫,  相似文献   

6.
齐白石争画     
建国初,齐白石精心作了两方印章,用宣纸包好后托人送给毛主席。毛主席很高兴,特意在中南海设宴答谢齐白石,并邀请郭沫若作陪。 席间,毛泽东为齐白石敬酒,感谢他送的印章和画作。齐白石一愣,说:“我什么时候为主席作画呀?”毛泽东笑吟吟地拿出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树上落着一群毛绒绒的小鸟,树下则站着一头憨厚的老牛,老牛正侧着脑袋望着小鸟出神。  相似文献   

7.
罗永常 《党史纵横》2008,(11):22-24
毛泽东和齐白石都是湖南湘潭人,一位是伟大的革命家,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两人互相尊敬,互相关心,结下了深情厚谊。建国后,尽管毛泽东日理万机,对白石老人仍然在政治、身体、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激发了白石老人在古稀之年的创作热情。他们两人时有书信来往,互赠礼品,特别是“争画”、“改成份”这些鲜活的故事,感人至深,至今仍在艺坛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读到一则关于齐白石的小故事:1952年,诗人艾青前去拜访88岁的齐白石。此次登门,艾青还带来一幅画,请白石老人辨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画,笑应道:“你就是拿出20幅,我也不跟你换。”齐白石见换画不成,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是多认真呀,现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9):123-123
文化 齐白石画的蜻蜓较照片更为细微,蜻蜓的翅膀画得很透明,有一触即掉的质感,翅膀上脉络历历可辨,跟拓印的实物一样。蜻蜓的身躯、眼睛乃至足都非常清晰.真是不可思议。齐白石不仅将草虫画到了极致,而且将草虫提到了很高的境界。他认为,草虫是一幅画的“眼睛”,是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到自己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情形时说:“我最讨厌的是静物写生这门必修课,认为它是极端无聊的。我总是想出最简单的东西来画,草草画完就离开课室。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条直线,上面加了个半圆,来表现“半壁见海日’的画意。”“半壁见海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于此可见,毛泽东当时已在读李白作品了。同年11月,左翼女作家丁玲到了延安。她在延安时,常有机会拜访毛泽东,同毛泽东谈话。她说毛泽东“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①当时在延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1956年张大千曾去拜访毕加索,看到他的画桌上有不少临齐白石的画。毕加索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这位西方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如此评价齐白石,可见齐白石的影响。齐白石如何从乡间木匠成长为国画宗师?《从木匠到巨匠》一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3,(2):55-55
汪吉麟(1871—1960),字蔼士,江苏丹阳人,著名国画家。汪吉麟一生爱梅、植梅、咏梅、痴心画梅不下千幅。著名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向其学画梅花,齐白石也曾盛誉:“当今画坛,梅花画得最好的是汪吉麟先生。”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与开国领袖毛泽东同为湖南湘潭人,齐白石比毛泽东年长29岁,但二人坦诚相见、友谊甚深,留传下段段佳话。  相似文献   

14.
隔山 《党课》2012,(11):119-121
李苦禅先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充满了正大浩然之气,体现出阳刚之美。齐白石曾赞叹李苦禅:“英也过我也(英指李苦禅)。”并预言:“苦禅的画是要传世的。”李苦禅先生不但是卓越的艺术家,还是位爱国志士。他曾在北平投身地下抗日斗争,救助抗日军官,建立地下联络站,为抗战筹集资金,也曾被日本宪兵逮捕,身陷囹圄,始终不屈不挠。  相似文献   

15.
物归原主     
梁阁亭 《廉政瞭望》2013,(15):69-69
1957年,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被打成“右派”,放逐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家庭生活捉襟见肘,迫于生活压力,吴祖光的妻子新凤霞将丈夫收藏的齐白石所画《七雄图》和《玉兰》卖掉来填补家用。两年后,吴祖光归来.新凤霞向丈夫道歉,说没有保住他最心爱的字画。吴祖光反过来安慰妻子:“再重要的画也没有人重要。”  相似文献   

16.
194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随即发往全国。中央要求各地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此后,毛泽东就等候关注着各地的反映。3月的一天,毛泽东突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担任秘书的胡乔木告诉他说早就来了。毛泽东追问道:“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叶子龙说:“大概还没有来呢!”可胡乔木说清楚地记得电文已经来了。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他见电文上画了许多钩,因为当时领导人阅看电报、文件后,就在头一页上画上…  相似文献   

17.
赵主宽 《唯实》2000,(2):71-72
偶翻闲书,见李佐贤《书画鉴影》卷24有郑燮题《竹轴》云:“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叶减枝之法。苏李子曰:‘简炼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以此看来,郑板桥是到了60岁以后才悟出这作画之三味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皆系至理名言。所以今人观板桥之竹,尽管只是“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却总是觉其竹枝中藏有不尽的风雨声。读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吴作人等画,亦是三两小鸡或龙虾,一两片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共早期,几乎每个领导人都有多个笔名。比如,毛泽东在早年撰写文章时,“泽东”“润之”“石山”“子任”常作笔名,“二十八画生”(因繁体的“毛泽东”三字共二十八画)是毛泽东最有特色的笔名。周恩来的笔名有“翔宇”“飞飞”等,并创办专栏“飞飞漫笔”。刘少奇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又是党内杰出的理论家,他的化名多,笔名也多,曾用过“少奇”“肇启”“陶尚行”“莫文华”作笔名,还用过刘光明、刘作黄、刘祥、仲篪、尚陶、赵启、三敬、“K·V”等。  相似文献   

19.
1956年张大千曾去拜访毕加索,看到他的画桌上有不少临齐白石的画。毕加索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这位西方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如此评价齐白石,可见齐白石的影响。齐白石如何从乡间木匠成长为国画宗师?《从木匠到巨匠》一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齐白石的  相似文献   

20.
大匠的传人──访齐白石四子、著名画家齐良迟玄诗北京跨车胡同13号。齐白石故居。进入齐良迟先生的画室,墨香袭人,儒雅别致,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纤尘不染的大画案和挂在北墙正中的那幅齐白石老人的黑白照片。另外,一个硕大的笔筒置于画案的一角,插满了大大小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