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充分发挥德治与法治这两种调控手段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使之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必须努力做到道德法制化和法律道德化.一方面,要把道德义务按照立法程序转化为法律义务,赋予道德基本要求以国家的强制力;另一方面,法律要始终以道德信念、道德教化为基础,尽可能使道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法治国家 ,法律居于道德之上 ,法律具有比道德更高的权威。但是 ,正如众人所知 ,道德形成于法律之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一段时期内 ,道德构建了并维持着社会生活的秩序 ,且有效性至今不衰。正是如此 ,法律与道德并非是截然分立的两种社会控制方式 ,两者相互渗透 ,存在一定的重合性。至于道德对法律领域的渗透 ,不仅体现在立法层面 ,在司法层面上亦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司法过程中道德影响的原因、表现及对它的控制 ,对道德因素在司法过程中的影响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网络行为失范,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其成因,既有社会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要有效应对,应从法律、道德、技术多方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伦理建设,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技术的约束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推动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4.
我国八二宪法确立了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权。自此之后,行政机关的立法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不仅数量远远多于法律,而且立法事项还深入到诸多法律保留领域,已经威胁到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最高立法权。究其根本原因,是《立法法》的相关规定与宪法相冲突,造成了两者立法权限的混乱。只有取消《立法法》第五十六条关于职权立法的规定,并加强对授权立法的监督,才是厘清两者立法权限的根本之径。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律都是对人们“恶”的行为的规范,只是两者沿着不同的路径:法律注重外在强制和不侵犯他人,对人性的约束力强;道德强调内省和利他,对人性的约束力弱。因而,法律与道德相通相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依其各自特点决定了法律对道德教育具有强化功能。所以,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和谐的社会状态的实现,需要从法律规范的外在强制逐渐过渡到公民道德内省的自觉行为。贯彻落实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要把道德的教化与法律的强制结合起来,发挥法律对道德教育的强化功能,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引导我国公民践行“八荣八耻”的道德要求,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行为失范,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其成因。既有社会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要有效应对,应从法律、道德、技术多方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伦理建设。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技术的约束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推动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7.
法律追求和平,道德追求和谐;法律着重形而下,道德着重形而上;法律关注人与人,道德关注人与神。法律将让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道德将人与上帝区别开来。笔者认为,中国的刑法承载了过多的道德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法律的正当性来源于道德的认可性,但道德一旦僭越、侵入法律的领地,出现道德立法与道德司法,将使法律不堪重负、收效甚微。因此应当将刑法中的道德因素厘清出来,让法律的回归法律,让道德的回归道德,为我国刑罚轻缓化的顺利转型进行铺垫。  相似文献   

8.
忠实义务是配偶权的核心义务之一,在立法中颇受争议。反对在配偶权制度中设立忠实义务的具有代表性的理由认为:忠实义务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反对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本文将从忠实义务立法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体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法律化对忠实义务等婚姻家庭立法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忠实义务立法进行伦理分析。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法律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及社会秩序,将一部分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并在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理沦思想准备,又通过将道德引入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方面,逐步构成了以伦理法为核心的道德法,形成了德法并举、德主刑辅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应与法律相结合,以道德立法的形式促进公民道德,使道德规范由法律的他律形成道德的自律,最终达到道德理想的实现,提高全民族的社会公德水平。文章结合古今中外的情况,论述了道德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道德立法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操作时还要考虑观念上、制度上以及立法技术上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既出自人类价值思想,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权利是法律保护的利益,那么立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平衡的过程,也必然会涉及“义利之辨”所包含的法律与道德、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三方面的关系。如果立法在这三方面没有慎重处理,则不仅会增加执法成本,而且使法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不同于道德 ,我们应当谨守法律的范畴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对于道德 ,在任何一个时期人们对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为道德惩罚保留一定的空间会有更清醒的认识。道德是对完人的要求 ,而法律只是对一般人的要求。本文从案例入手引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认为法律与道德是不同的。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实质在于模糊两者的界限。学习法理学的关键在于实践应用 ,所以笔者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导入民法领域 ,浅谈自己对民法的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等原则及婚姻家庭关系与道德的关系 ,并提出法律语言中减少道德语言的主张 ,使法律规则的性质更加明朗。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生活和专业领域的分殊 ,导致职业道德的兴起。公务员的职业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法律 ,以法律为后盾保障公务员认真履行。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建设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外在保障 ,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建设 ,使两者达到内在的和谐一致 ,这就是职业道德品质建设。法律和道德是社会进步的双翼 ,以法律作为其强制力保障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律的规范建设 ,实现了法律—道德的统一 ,德法互助必将推动当代廉政建设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论宏观调控立法的理论基础和法律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要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法治建设的需要,本文从宏观调控立法的基本内涵、宏观调控立法的理论基础以及法律渊源等方面,对宏观调控立法的客观必然性和存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立法,必须充分认识其产生与存在的经济学、法学思想理论基础及其历史发展进程,并应结合我国的现实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法律,以期使我国的宏观调控立法更加规范、科学,使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不断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一、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由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的 法和道德都是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也不例外,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体观,二者就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一方面,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立法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主要的价值目标和评判善恶,正义与非正义的主要标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的集中概括,正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现象严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政府缺乏管制,网络立法的滞后。对此,政府要强化网络管理,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来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法治理想社会的实现 ,与道德的积极支持和同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立法形成、法律渊源、促进法律实施等都有着深刻的联系 ,并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还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 ,用社会主义道德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法律和道德的局限性和互补性,使二者同步建设具备了必要性、必然性可行性。道德与法制建设在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必须加强同步建设,不可偏重一方。在强化法制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全位的道德建设,以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9.
伦理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法律是伦理道德的政治支柱.任何法律都体现了一定的伦理道德精神,都必须与立法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保持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法律的实施固然可以依靠国家强力推进,但更需依靠伦理道德的力量.伦理是法治的基础,道德使法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朗·L·富勒是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论述是对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批判,也是对传统自然法理论的突破。虽然富勒的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并未达到逻辑上的自洽,但其关于法律的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动态关系的论述切中了法律发展的轨迹与脉络,对于当前的立法与司法活动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