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毋庸质疑,所有的辩解,都是为了否认这样一个事实:研究生收费改革直接导致了考研人数的减少,考研温度因“收费”而骤降。2007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1月20日开考,全国共有128.2万人报名参加2007年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国考研首次出现“降温”现象,全国仅增加7000人,明显低于往年增长幅度。其中,广东省首次出现报考人数低于往年现象,上海比去年减少6562人,减幅为6.5%,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报考人数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3.5%、11.3%、11.3%和8%,北大亦降低9%左右。多数考生表示考研压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从"考研心态"看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青年探索》2002,(2):32-35
在研究生教育逐步取代本科教育而成为精英教育的今天,我国原有研究生招生制度显出了诸多弊端。本文透析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以及“考研专业户”现象,对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2002,(4):56-57
“你理想的学历是什么”?如果问10名大陆的大学生,会有6个告诉你是“硕士”,3个会说“博士”,只有1个对“本科”满意。这是《中国青年报》2001年底完成的一项调查的显示。 2O02年1月26日,62万名考生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创下了考研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大陆的大学生考研的热情似乎过高了,这不,参加20O2年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心里刚有点儿谱,2003年的考研大军就已拉开阵势。  相似文献   

4.
《人事管理》2001,(12):6-6
2002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政策再次放宽了报考条件.考研更注重学生的自身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琳 《观察与思考》2007,(12):44-45
<正>过去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用来形容研究生考试也不为过。考研热、考研经济、考研村等字眼不断地出现在媒体上,考研人数在不断地刷新。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日益成为一种“学位教育”,计划拿一个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起点,但将来并不打算从事高教或科研的报考者越来越多。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第二  相似文献   

6.
学术卡片     
报考研究生在悄悄升温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出现升温现象.1991年北京地区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7800人左右,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为6000人,与前几年相比,呈回升趋势.据招生办提供的数字:199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5800人左右,由于当年有占本科应届毕业生总数1%的报考名额的限制,此数字不具可比性.1989年没有报考名额限制,报考的本科应届高校毕业生约为6700人.1991年对本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报考名额限为总数的12%,尽管如此,报考人数只比1989年少700人.报考研究生回升的深层原因何在?中国人民大学对北京的四所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学生的考研热情是与对毕业分配前景茫然及不乐观态度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国内“考研热”持续升温,有人称之为“全民考研”。这种说法不免言过其实,但在大学生、青年教师、党政官员及其他行业人员中,“考研热”确是一浪高过一浪。从1999年扩招以来,研究生招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年递增26.9%。1998年,研究生招生7.2万人,2003年是26.89万人,2004年是33万人,2005年上升到36万人。  相似文献   

8.
<正> 在我的印象中,每年的11月份是“考研”的报名阶段,由于自己也曾有过“考研”的经历,每当此时,总是很关心这件事。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考研热”,而且这股“热浪”连年升温,今年甚至出现火爆的局面,可谓“知本效应”魅力无边。“考研热”现象,让人欢喜让人忧:一方面,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比例的增加,对于教育本身以及整个社会发展都是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1996年固家计划招研究生4.6万人,报名者多迭20.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1.8%;计划招博士生8300多人,报考者在1万人以上。北大法律系计划招研50人,报考者多达2000多人;人大新闻系计划招研8人,结果仅北京地区就有近200人报考。而清华大学60%的本科毕业生将考研。据一项调查显示,考研,已成为大学毕业生们的第一选择。1999年仅北京市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已达6万多人,创历史新高。这一切,都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新的一轮学历热——高学历热,已经来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各个行业和部门都急需大量人才,从而在全国兴起了一股狂热的求知浪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怪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甲禄 《半月谈》2005,(9):53-55
近几年.研究生扩招及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使高校中形成了一股考研应试风。记者调查发现.人们传说的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考研科举化,学业本科化,教学放羊化”现象,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怪现状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三十未立,四十也未立”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招考制度,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王林全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考上了四川农业学院(后改名为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 报考研究生是王林全为圆年轻时的一个梦。记得1964年,就要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的王林全提出了考研申请。谁知系主任说:“你现在要考虑的并不是考研的事,而是能不能毕业的问题。”王林全愕然了。所有功课“全优”的他,怎么不能毕业?后来一打听,王林全才知道,在他的毕业鉴定上有这样的结论:王林全对“三面红旗”有怀疑态度。王林全欲哭无泪,  相似文献   

12.
正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正面临着一种困局,即技术革命和制度滞后。经济学者需要去辨清哪些是制度所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市场本身所产生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我们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都应保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投资区块链,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投资区块链。自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以来,连菜场大妈都在谈论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两句区块链的特点,譬如去中心化、加密、共识等。区块链行业和数字货币投资造就了很多一夜暴富的神话,似乎是通往成功的天梯。但更多人只是这个市  相似文献   

13.
周立英 《北京观察》2003,(11):24-26
硕士——古语意为品格高尚,学识渊博之士。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居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之中,承上启下。硕士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立工作能力,能说会干,用人单位中意。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很吃香是连续数年考研热高烧不退的起因之一;而连续四年大学本科的扩招使本科生感到就业的压力,今年是扩招后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以北京为例至6月底有半数毕业生签约无望,为延迟就业压力学子们又纷纷返回课堂复习考研,这是连续数年考研热高烧不退的另一起因。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统计,北京市有17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占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以2001年为例,北京市在学研究生7.9万人,占全国在学研究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可见。北京是培养研究生的大摇篮。据查,1999至2002年,北京市硕士研究生招生增长率分别为:14.0%、19.6%、36.2%和20.7%。有句话叫“萝卜快了不洗泥”,接二连三的扩招,高速增长的研  相似文献   

14.
当你批评别人时,批评的种子就会在他的心中发芽.慢慢的形成对其他人批评的负面念头。观察你自己与周围的人记下有多少交往使用了批评。为什么?因为谈论别人做得如何,显然比自己去做容易得多。真正要达成成功愿望的人没有时间去批评别人,他们太忙,有太多事要做。他们只会去帮助那些能力差的人,而不是批评他们。  相似文献   

15.
速读     
《人民公安》2007,(9):7-7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让他去管基建;如果你痛恨一个人,也让他去管基建。  相似文献   

16.
“本科阶段也没有好好学习,就学考研的几门专业课,感觉只有到了研究生,真正的人生才算开始。”西南某高校药学专业一位大三学生说。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加80万,增幅超21%;相比2017年,报考人数增加256万,增长1.27倍。沸腾中不断刷新的研究生报名总数及增量,其背后交织着素质升级的动力、“被迫营业”的压力与逃避社会的无力。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一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通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而广为人知它再鲜明不过地揭示出了已经漂洋过海和即将漂洋过海的人们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当主人公王启明在纽约的大街上骂天骂他骂美国时所有的人都感到解气.却又有一丝无奈,然后依然争先恐后地涌向那变换着天堂与地狱幻影的远方。这一切仅仅是几年前的事情。“我想,如果是在今天王启明就不用在纽约骂大街了。他可以回来搞一个网络公司。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生张正说。当时许多人是将《北…  相似文献   

18.
正究竟为何要考研,恐怕一千个人中就有一千个答案,每一年,都有大批人加入考研大军,其中的甘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考研热都引人深思——学历与人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为什么要考研?也许到了被录取那一刻,林琳的心中还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她从来没有想过要走科研这条路,也没有一路直通博士的"野心"。可能是为了躲避本科毕业就业的激烈竞争,也可能还没有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不“琢磨”事,而专“琢磨”人的人,他们平时总在挖空心思地“琢磨”领导有什么“喜好”和“需求”。如果领导者表露了自己的“喜好”,就会正中投机钻营者的下怀,使他在“官场调查”中轻而易举就摸清了情况。你爱好吃喝,他就会安排你“一条龙”服务”;你喜好“砌长城”,他就让你“赢”个开心,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20.
透析“考研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考研已成为时下非常热门的话题,据有关资料统计,不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中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一半左右,有的甚至高达80%。笔者对在校本科生的考研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随机发放及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1份,回收率为84.7%。被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为295人,大二学生为390人,大三学生为401人,大四学生为185人。旨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考研的思想动机、目的、原因等,以便能更好地对本科生考研进行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