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农业土地政策是国家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一种理想的结果,这种理想结果最终是要提高土地利用中农民与全社会的福利。本文拟从分析我国农业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入手,探讨现行农地政策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农地政策的几种设想,以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一、我国农地政策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地政策的演变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一)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这一时期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土地的农民私有制(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地平分机制形成机理及其负面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大包干及第二轮的土地延包等三次全国性的重大变革,分析历次变革的实质,可以说都是由农民平均占有或平均使用土地。这种农地平分机制以传统的村落为单元,由农户直接占有或使用土地,刺激了农村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激化,造成农地细碎化经营,导致土地报酬递减和边际效益下降。  相似文献   

3.
林木 《党史博览》2010,(6):F0002-F0002,F0003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之前,中共中央曾多次在较大范围内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导阶段、乡村集体所有制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级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中级阶段。从四个阶段的变迁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过程,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交互替代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主体绩效偏好与农民绩效偏好趋同的过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趋势是:农地产权多元化,家庭承包土地物权化,农地产权流动化、资产化、价值化和货币化。  相似文献   

5.
论农业现代化与我国农业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和技术进步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和体制创新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 (生产条件、生产手段 )的现代化 ,而且包括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农地制度、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科技体制、投入体制以及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制等一系列体制、制度的现代化。一、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1 .对农地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求 :要变革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地主所有、农民租佃”的土地经营形式 ,建立起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立后,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变革,与之相对应,农民收入也有巨大变化。不同土地制度对农民增收的决定性作用预示着制度创新是农民增收的源泉,农民增收需要农地产权的持续改革。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 5 2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在党的领导下 ,彻底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面貌 ,特别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农村经济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取得的辉煌成果 ,举世瞩目。认真探讨和总结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 ,对于推动 2 1世纪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一、农村变革的历史进程我国农村变革 5 2年大致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为 1949— 195 7年是土改、农业合作化时期。从 195 0年开始 ,进行土地改革 ,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个体所有制 ,无地…  相似文献   

8.
祁雪瑞 《学习论坛》2010,26(3):78-80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农地所有制度与农地经营制度。所有制度沿革的线路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私有-合作-纯集体公有-产出全国公有-权属公有产出私有”,经营制度沿革的线路可以描述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家庭承包-家庭承包经营-双层经营”。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因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土地所有制变革而有失偏颇;第二阶段面对实际,转向土地经营制度变革,并由债权性承包权转变为物权性承包权,也相应延长了承包期限。今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方向或为所有权逐步国有化,经营权逐步强化,流转进一步市场化。  相似文献   

9.
北京的农业源远流长,2000多年当中历经兴衰、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农业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自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至今,北京农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与稳步增长阶段(1949年—1957年);曲折起伏阶段(1958年—1978年  相似文献   

10.
党成立八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贵芳 《发展论坛》2001,(11):39-40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一直把土地问题当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基本问题。随着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审时度势,不断变革土地政策,对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让农民拥有土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转变而来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主要是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广大农民基本上不拥有或很少拥有土地。由于这一特征,广大农民饱受了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压抑。由此,极大地阻碍…  相似文献   

11.
张晖 《支部生活》2010,(4):55-56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必须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冬至1953年春,在党中央领导下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云南解放较晚,土地改革开始的时间比全国多数新解放区晚了1年左右。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整个中国历史中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因而土地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并非单纯的经济制度,而是决定整个社会结构的宪制安排。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毛泽东认识到中国革命本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革命的本质就是土地革命。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农民所有制到人民公社时代的集体所有集体管理制,到八十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2014年中央明确提出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其实质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才能理解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质上调整了国家、公民之间的关系,也是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新构建。正是在宪制意义上,才能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稳固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价值。当前主流学术界对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制度设计是沿着确权和自由流转的路径进行的。单纯的经济学视角,把土地制度视为一个单纯的经济要素,忽视土地制度本身具有的中国城市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不仅违反了当前的土地宪制安排,而且可能给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城市化建设带来戛然而止的风险。基于这种国情和党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在稳定现有土地制度基础上,摒弃私有制的倾向,谨慎进行宅基地入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王睿  江澜 《廉政瞭望》2009,(10):24-25
事件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年冬起,在新解放区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除台湾省和部分少数民族聚届的地区外,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使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土地改革,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终身作为奋斗目标而无力进行,其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才完成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伟大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拥有2.6亿多农民的新解放区①进行了规模宏大、内容深刻的土地改革运动,涉及农业人口人数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的2/3以上。在土地改革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一套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它的内容概括起来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削弱或限制富农,保护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闽西土地革命的实践,为这一路线和政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打破了非经营性土地占有的垄断,为土改后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土改结束后,针对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农民个体经济普遍贫困的问题,国家通过允许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张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绝大多数,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土地的地主阶级占有制既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也是阻碍经济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问题,推动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必须变革土地制度。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从社会公有到耕地农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土地政策是“社会公有”,这在“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有明确规定。1922年6月1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了“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的主张,但随后召开的“二大”却没有提出土地问题。1923年6月,…  相似文献   

18.
正1949年12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就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发表讲话。他说,"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第一关是战争,第二关是土改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绝大多数农民终年辛勤劳作,仍难以维持生计。封建土地制度是造成农民贫穷和农业生产落后的根源。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基本纲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一直是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核心又是土地产权制度。产权是人们使用资源的一组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农地产权是以农村土地所有权为核心,包括租佃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在内的一系列权利。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次重大的农村社会变革都是从农地产权的重新调整开始的。在我国十分紧张的人地矛盾关系下,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区土地改革与开辟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区土地改革有非常明确的三层目的:一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二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三是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为达到这些目的,新区土改使用了坚定原则性与高度灵活性结合的手段,取得了明显效果。新区土改是改变中国历史的壮举,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